《英雄兒女》是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感人乃至撼人心魄的故事情節,充沛高尚的人類情操——同志情,戰友情,父女情,兄妹情,以及中朝兩國人民之情。影片的畫面語言質樸而高超,故事情節流暢而蘊藉,配樂和主題歌壯美昂揚。它是人類電影的經典,影視藝術的高峰。
這部電影藝術經典,一般的說法是它“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真是這樣嗎?
應該說,小說《團圓》為電影《英雄兒女》提供了整個故事框架中的一小部分,即是王東、王復標、王芳、王成這四個人的姓名和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是電影《英雄兒女》與小說《團圓》僅有的關系。
小說《團圓》以“我”——作為“客人”來到某軍指揮部的文人李林——的主觀見聞為故事視角,斷斷續續地講說王芳的現實故事和王東的歷史經歷,敘述語言很平淡,人物很呆板,情節很簡單,像是“我”的日記,近似于散文式流水賬。電影《英雄兒女》則將王東、王芳、王成和王復標之間的關系置于抗美援朝一個局部戰地的長幅畫卷中,逐步遞進地描繪出各種鮮活的人物,講述一個個樸實而動人的、看似無關卻具有內在聯系的故事,由此展現出抗美援朝的宏闊偉大,以及中朝兩國人民高昂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整部影片高尚、豐滿、親切、蘊藉、動人。
在小說《團圓》中,對王成,只在王東向“我”講述自己的歷史經歷過程中簡單地提了一下:王東看見“身體不大好的團直屬隊戰士王成再三要求”上陣地,認出他是上海“后樓王家”的兒子,隨之就是“王成沒能回來,他勇敢地在上頭犧牲了”——既沒有音容笑貌,也沒有戰斗中的具體事跡,甚至連一句話語都沒有,是一個一筆帶過的、只有名字的、可有可無的人物。
而在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則是一個極為豐滿的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對妹妹王芳的關愛之情,對團長軟磨硬纏終于獲準上陣地的倔強之舉,以及孤身守陣地力戰群敵的英勇頑強,和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拉燃爆破筒躍入敵群的英雄壯舉,構成了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可親可愛可敬的偉大高尚形象。而且,雖然在影片中王成的形象只出現在前面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中,但是他的精神氣質卻延續到影片后面三分之二的篇幅,并決定著后面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節演進。王成實際上是影片的第一主角,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人物,就不成其為電影《英雄兒女》。
此外,電影中的其它人物,例如睿智沉穩的軍政治部主任王東,青春英麗的文工團員王芳,樸質剛健的團長張振華,慈愛熱心的朝鮮金正泰老大爺,純樸稚氣的警衛員小劉,都塑造得鮮明生動、可信可親。這些人物,有的是借用了小說中人物的名字而賦予了小說中沒有的言行事跡,以及由這些言行事跡所表現出的鮮明的人物形象,例如王東、王芳和警衛員小劉;有的則是小說《團圓》中根本沒有的,比如張振華團長、金正泰老大爺等。
所以,電影《英雄兒女》只是留用了小說《團圓》的一部分人物關系框架,而人物的形象、性格、事跡、情感都是全新的創作。《英雄兒女》電影實際上是與小說《團圓》完全不同的藝術原創。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編劇和導演是首要的創作者。那么,創作電影《英雄兒女》的是誰呢?
據相關資料可知,西元195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拍攝一部歌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影片,并把任務交給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武兆堤接受了拍攝任務,他把巴金的短篇小說《團圓》交給編劇毛烽,讓他據此寫出電影劇本。毛烽看過《團圓》之后十分為難,認為這小說太簡單了,無法改成電影劇本。武兆堤建議他把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所見所聞的感人故事融入劇本里,這使毛烽茅塞頓開。
毛烽在抗日戰爭中參軍、入黨,一直在部隊中從事政工和文化工作,抗美援朝時隨第四十七軍入朝,任軍政治部秘書科科長,在朝鮮三年多,參加過第四、五次戰役和上百次戰斗。這種人生經歷、所見所聞和思想感情,使他能夠跨越小說《團圓》的簡單平淡,創作出真實生動豐富蘊藉的《英雄兒女》電影劇本。毛烽后來說道:《英雄兒女》的創作“一點兒也沒有虛構和杜撰的成分,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凄美、壯烈的犧牲事實,至親、至愛、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這個電影劇本和電影里的每一次戰斗、每一個人物、每一個鏡頭,都有許許多多戰場上的真實原型做基礎”。可以說,這種電影劇本,是巴金那樣沒有革命戰爭經歷和革命隊伍生活的文人無法寫出來的。
電影中王成這個楊根思式的英雄人物,就是毛烽根據生活真實塑造出來的。
在描寫王成如何犧牲時,毛烽想到了抗美援朝中自己所在的第四十七軍某部偵察班班長于樹昌。西元1951年秋天,于樹昌帶領偵察小分隊深入三八線以南的一個敵軍高炮營陣地去偵察,途中遭遇敵人,隨行的三名戰士全部犧牲,于樹昌背著無線電報話機撤到離敵陣地不遠的一個山頭。敵軍一個連的兵力上山搜索,于樹昌通過報話機向指揮所呼叫:“敵人一個連正向我爬來……敵離我一百米……八十米……五十米……快向我開炮!”指揮所問:“你的防炮基礎有多少?”于樹昌回答:“不要管我,敵人離我就十米了,快向我開炮!快向我開炮!”在炮火硝煙中,偵察班長于樹昌沖入敵群拉響最后一課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據此,毛烽描寫出了王成在陣地上孤身堅守、英勇戰斗、壯烈犧牲的場景。
實際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像于樹昌這樣高喊“向我開炮”的志愿軍戰士有許多,《英雄兒女》中的王成正是志愿軍千千萬萬個英雄的藝術展現。不過,就影片中的人物來說,正如毛烽自己所說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樹昌。(參看本公眾號文章: 電影《英雄兒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近一二十年來,某些媒體紛紛“披露”姓名各不同的“王成原型”,實際上,那些都只是抗美援朝中真實存在的王成式英雄。至于個別人把一個曾被俘過的蔣慶泉炒作為“王成原型”,則顯然是別有用心。
編劇毛烽創作了文字的《英雄兒女》,導演武兆堤則據此創作了影像的《英雄兒女》。武兆堤在抗日戰爭初期去延安學習并入黨,此后一直從事黨的文藝工作。西元1951年至1953年,他在朝鮮從事抗美援朝戰地文藝工作。革命隊伍的熏陶和抗美援朝戰地的經歷,是他執導出《英雄兒女》這部優秀影片的基礎。
所以,電影《英雄兒女》的主要創作者是編劇毛烽和導演武兆堤,所謂“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云云,是很不準確的。
從近年來一些媒體的報道中看到,巴金似乎自認是《英雄兒女》的“原作者”,并向采訪者談論過他“創作”王成的“向我開炮”情節的“過程”。如果這些媒體的報道屬實,那么,這位“改開”后以“講真話”自命、以“真話集”著稱的老文人,至少在電影《英雄兒女》的事情上,顯然不能說是講了真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