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困苦為旋律彈奏華麗的鋼琴樂章,這不僅刺耳,也是無恥之舉。貝多芬的痛楚無人能解,他人所聞唯有激情,誤以為他幸福無比;農民的艱辛唯有土地能知,用手機喚醒千年淚腺,不過是徒勞。
將微賤者的悲哀粉飾成鳳凰的飛翔,這與混淆是非無異,偷換概念與實事求是有著云泥之別。
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設立此日的意義何在?是提醒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它來之不易,還是諷刺眾多人仍處于饑餓之中,糧食究竟流向何方?
臉上的油光與面色的蠟黃、大腹便便與瘦骨嶙峋、豪門的酒肉與牛馬的溫飽,構成了這個光怪陸離世界的奇異景象,形成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有人生于世間只為填飽肚子,有人卻只為滿足口腹之欲,在浩瀚的文化和響亮的口號中,微不足道的靈魂如蟻般掙扎。
在世界糧食日前夕,10月14日,一位教師揭露了一名小學生,將自己的飯菜給了智力障礙的母親,自己卻偷偷吃他人的剩骨。無食可吃、智障母親、暗中偷食、剩骨之景,這些畫面觸動了國人的心,許多富有愛心的人紛紛捐贈食物。熱點或許就此平息,但思考卻不應止步。
思考不應遮遮掩掩,而應嚴肅深入。如果僅僅剩下感動,那么苦難的警示便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孩子的心地善良,智障的母親令人同情,他們的境遇是如何造成的?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和思考的關鍵。社會不需要這種悲劇式的感動,需要的是反思。還有許多默默承受苦難的人,可能生活得更艱難,只是未被揭露。天生眾民,各有其道,每個人都有權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人宣稱這是命中注定,所謂命運,去它的命運,命運總是由他人塑造。
若有人為金錢而犯罪,那么此人應受譴責;若有人為生計而犯罪,那么社會應受譴責;若有人為尊嚴而犯罪,那么世人皆應受譴責;當一個孩子或殘疾人,像犬類一樣僅為食物而活,卻被稱贊為孝子,甚至被尊為第二十五孝,這是對真相的掩蓋,有些人的罪行滔天。
去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6萬億元,人均產值8.94萬,財政收入22萬億元,稅收收入18.1萬億,我們缺錢嗎?不缺,每個人都富足。糧食總產量達1.39萬億斤,較上年增加178億斤,人均占有493公斤,我們缺糧嗎?不缺,每個人都吃得飽足,還能吃好,還能釀酒,還能支援他國。
農民耕作,而他們的兄弟卻在食用剩菜剩飯,我們不缺錢,不缺糧,缺的是道德。
2024年,信訪舉報案件達80.8萬件,處理40.3萬件,立案14.9萬件,處分12.1萬人,其中中管干部46人,省部級16人、廳局級983人、縣處級6695人、鄉科級2.1萬人,現任或前任村書記、村主任1.3萬人;隨著兩個多月的過去,這些數字還將攀升。
這樣一群喪失道德的人,即使財富糧食再多,也是徒勞。
網絡傳言某石油大亨聚斂了9000億,唐山某醫院院長貪污了27億,原貴州一號人物孫志剛貪腐了8億,遼寧王大偉貪腐了5.55億,內蒙李建平貪腐超過30億,雞西李傳良資產超過31億,這只是近期被曝光的貪官中的幾位,那些被逮捕的行長,動輒貪污數十億。
我們村里的孔老說:這些貪官要這么多錢干什么?吃不下,用不完,死了也帶不走,為何要貪這么多錢?我有10萬元,在村里就能過上神仙般的生活,打打牌,種種地,釣釣魚,自在逍遙。
孔老永遠無法理解喪失道德的含義,在喪失道德的人心中,理想和欲望是混淆的,一旦欲望涌現,理想就會變得混亂,貪污金錢、沉迷女色、欺凌弱者就會成為習慣,他們也知道貪得無厭并無實質意義,甚至可能喪命,但他們有著一種扭曲的心理:金錢能買來一切,金錢能解決90%的煩惱,金錢就是父母和理想的化身。
有些人啃食著殘余的骨屑,而另一幫喪失道德的家伙卻在肆意丟棄骨頭,這不僅僅是尋常的浪費,簡直是暴殄天物,糟蹋糧食、蹂躪食物、揮霍資源、賣弄排場,此舉極大地冒犯了神農氏和土地神。
在2023年,全球糧食浪費的情況是:家庭浪費占比達60%,食品產業占28%,零售行業占12%。全球每年被浪費的食物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足以養活12.6億饑餓的人口,而全球有7.5億人遭受饑餓之苦,平均每11人中就有1人挨餓。
2023年12月18日,農科院指出: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4.6億噸,經濟損失高達1.88萬億元,相當于農業總產值的22.3%,被浪費的食物足夠全國人民食用66天;食物水平接近發達國家,但公民素養卻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有人紙醉金迷,有人只能吃殘羹冷炙,無法選擇食物。
那些喪失道德的人說這是命中注定,在富貴與貧賤的命運迷幻之下,浪費被視為可恥,但大吃大喝的無恥行為卻被嘲笑為歡樂,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的餐館里,每到周末,便是揮霍糧食的盛宴,那些吃剩骨頭的孩子們,若目睹這種奢侈的浪費,定不愿降臨這個世界。
袁老感慨:我一生最大的罪過,就是不該研究出雜交水稻,讓這些人得以溫飽。
孔老認為溫飽生淫欲,吃飽了會有諸多煩惱,而吃不飽只有一個煩惱,孔大爺一生都在半饑半飽的狀態中,但他比那些腦滿腸肥的人更有思想更深刻,因為他明白吃飽的豬只會懶洋洋,更別提關心國家百姓,而吃不飽則會掛念蒼生的疾苦,這叫做同理心。
因此司馬砸缸同志曾說:那個說沒飯吃為何不吃肉的人,簡直是非人和廢物。
“兒食剩骨,正餐奉母”這八個字是莫大的恥辱,特別是在一個物產豐富、地大物博、糧食連年豐收、GDP高達百萬億的社會里,更是恥辱與不幸的象征。若被尊為第二十五孝,恐怕會令后人恥笑,扶貧、低保、老人金、殘疾人保障措施俱全,卻讓一對母子以失去尊嚴的悲痛形式曝光,以警示社會。
這樣的悲慘和可憐或許能博得許多人的同情之淚,但這反映出社會道德和人性的淪喪。在沒有戰爭和饑荒、沒有天災的情況下,卻出現了比戰爭和饑荒更令人痛苦的場景,一個物產豐富、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竟然讓祖國的未來撿拾他人吃剩的骨頭,智障的母親在學校等待兒子的飯菜,這就是兩個被社會和家庭拋棄的可憐人。
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以及教育議題,始終如同無解一般盤旋在這片土地上。貧困者,窮得只剩下蒼天和大地,而富裕者,富裕到連魚翅燕窩都嫌不足。我們究竟做了些什么?不要贊美苦難,苦難本身就是苦難,這種令人悲痛的孝道雖感動天地,卻掩蓋不了社會底層和一些人的無為,沒有將人民放在心上。
農民同樣為人,智障者也同樣為人,他們或許缺乏自立能力,但依然是生命。有人一包煙的價錢,足夠貧困者數日的口糧;有人一瓶酒的價值,能讓困苦者飽腹數月。
發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少數人的紙醉金迷、歌舞升平,還是為了讓絕大多數人溫飽無憂?這是所有人必須深思熟慮并面對的根本問題。若不能想通這個問題,一則新聞或一個苦難的現實,就足以稀釋宏偉的夢想和民眾的支持。
家國天下,家是基礎,民生至上,有國者無家,更無私利,人民即是家。
李世民訓誡他的子嗣和官員,總是以農民的思維進行教育,“食不求美味,但求飽腹;衣不求華麗,但求遮體”,這正是他的教誨,后來被收錄在《貞觀政要》中?,F代人認為古代沒有現在發達,缺糧缺錢缺住所,什么都缺,這是錯誤的,確實是有所缺乏,但并不缺乏道德。
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不缺德,只有那些卑賤的犬儒和奴仆扭曲了真正的中華文化。
大唐復興時的輝煌并不遜色于今日,而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出現在晚唐時期。現在并非晚唐,而是中華復興的時代,不應該出現撿食剩骨的景象。電影尚未演到這一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看電影和拍電影不能逆序或快進。
農民是中華的根基,與富貴最是遙遠。正因為這份遙遠,他們被盛宴狂歡所遺忘。那些對農村視而不見的人,又怎能理解民心和國本?為民立命,就是要確保民眾有飯可吃,民以食為天。
讓那些喪失道德的人也嘗嘗吃剩骨的滋味,看看他們能否從中領悟到鳳凰涅槃的道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