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一定的文化反映著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并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資產階級有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文藝作家,自然也有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文化,無產階級也是如此,而現實中兩個階級的斗爭也會反映在文化上兩條文藝路線的斗爭,無論是在哪方面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而勝利終將屬于更進步的無產階級。
2、文藝作品反映和滲透了其創作者的思想因而具有階級性。一首曲子能被資產階級譜詞并創作出符合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政治傾向的內容,固然也能被無產階級創作者所利用,使得其反映無產階級的斗爭生活、審美意識和政治傾向。而這最重要的就在于其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還是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文章具體舉了些例子,清楚地說明了這些點。
近日,筆者在和幾位同志們討論的時候,對于如何對舊時代的文藝進行改造,以及所謂“無產階級的藝術”究竟該是個什么樣子之類的話題時常成為爭論的對象。例如大家熟知的以動畫、漫畫、游戲等等藝術形式以及其延伸出的各種文化共同構成的“二次元”。究竟是一棍子全部打倒,還是揚長避短,對其進行改造呢?
鑒于之前已經有很多同志對其內部的亂象以及隱藏其中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了批判,在此也不再贅述。就簡簡單單地舉一個筆者自己認為比較成功的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文藝改造的例子吧。
《遠東游擊隊之歌》(跨過高山,越過平原)相信這首歌同志們都不陌生。但是較少為人知的是這首歌的前身是由俄國內戰期間的白軍歌曲《 西伯利亞步槍手之歌》。同時除了白軍和紅軍版本,這首歌同時也被無政府主義者的黑軍甚至保皇派們以相同的曲調,不同的歌詞傳唱著。不同版本的大概創作日期如下:
西伯利亞步槍手之歌(1915)馬赫諾頌(1919)德羅茲多夫斯基軍團進行曲(1919)遠東游擊隊之歌(1920-1922)
雖然《遠東游擊隊之歌》光從成文日期來看比其他版本的都晚了許多年,但是這不妨礙它成為被傳唱最多的版本。
跨過高山,越過平原,游擊兵團在前進,誓要攻克沿海地區, 徹底消滅白匪軍。我們的旗幟染滿了鮮血,紅旗走在最前面,黑龍江畔游擊隊員,我們勇敢的騎兵連。
我們的威名傳播到四方,永遠不會被遺忘,我們立下汗馬功勞,世世代代美名揚。 沃洛恰耶夫卡戰爭的白天,和那斯帕斯克進攻之夜,一切變成神話傳說, 到處流傳不磨滅。
我們消滅白匪的首領,還把總督趕出境,直到太平洋的岸邊,完成我們的遠征。
沃洛恰耶夫卡戰役是俄國內戰末期遠東陣線的一場重要戰役,1922年2月10日至12日發生于阿穆爾鐵路的沃洛恰耶夫卡站(今屬猶太自治州斯米多維奇區),地處哈巴羅夫斯克郊外。
值得注意的是,此戰役由紅軍傳奇名將布柳赫爾指揮,最終,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在哈巴羅夫斯克擊敗了由莫爾恰諾夫領導的反革命白軍部隊。
斯帕斯克突襲,是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對斯帕斯克地區白軍的攻擊。這次襲擊發生在 1922 年 10 月 7 日至 9 日期間,這是俄羅斯內戰的最后一次重大行動。在行動中,紅軍襲擊了濱海邊疆區的主要定居點之一和重要抵抗中心斯帕斯克,掃清了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道路。至此遠東地區基本解放。
可見這首歌成文較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經處于戰爭后期,白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而紅軍暢通無阻,勢不可擋。
可以想象年輕的紅軍們一邊高聲唱著這首歌,一邊列隊向著白軍的堡壘符拉迪沃斯托克進軍;而預示勝利即將到來的號角已經在戰士耳邊吹響。
再回過頭來看白軍版本的兩首:
“自那茂密的針葉林而來,阿穆爾河浩浩湯湯;如不屈的從云一般靜默,西伯利亞人奮戰沙場”
“在泰加林的靜謐嚴酷中長大,加上貝加爾湖的凜冽狂風,和西伯利亞的皚皚白雪”
“從未倦怠從未驚慌,日日夜夜奮戰沙場;我們沒有什么可以依靠,除了寒風中歪斜的羊絨帽”
“西伯利亞,請知曉啊:在這飛逝的歲月中,我們的舊日榮光,偉大國家的榮譽,由您的兒孫捍衛”
“自由的俄羅斯終將解放,憑借我們的悲傷信念,歌聲傳遍萬里國疆,直達克里姆林宮墻。”
光榮的德羅茲多夫斯基軍團,從羅馬尼亞出發。為了人民的救贖,履行艱巨的義務。他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堅強的英雄德羅茲多夫斯基將軍帶著他的團勇敢地向前進。 英雄堅信自己能夠拯救祖國! 他看到神圣的俄羅斯在枷鎖下垂死 ,就像蠟燭一樣融化。相信時機終將到來 ,人們終將覺醒,擺脫野蠻的負擔 ,跟隨我們投入戰斗。 德羅茲多夫人邁著堅定的步伐, 敵人在壓力下逃竄。 憑借俄羅斯三色旗, 軍團獲得了偉大榮耀!愿我們從血腥戰場中,白發蒼蒼地歸來, 俄羅斯,屆時新的太陽將在你頭頂升起 !這些天的榮耀不會沉寂,它永遠不會褪色。
“舊日榮光”,“偉大榮譽”這里指的是什么呢?自法國大革命以來,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運動與革命便層出不窮。當時的資產階級在歷時舞臺尚上有進步性與革命,正如列寧所說“當時,在歐洲資產階級政黨中還有真正的民主派,他們能夠為自由斗爭,而不像現在的一切資產階級民主派那樣,只會偽善地空談自由。”
在1815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之后,以俄普奧三國為主組成的“神圣同盟”有權干涉任何歐洲國家的事務,鎮壓其國內政治革命的影響,以恢復其發生革命前的政治制度。沙俄在這一點上做的尤為突出,例如1825-1826年鎮壓圣彼得堡和烏克蘭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及切爾尼戈夫團起義、1830-1831年鎮壓波蘭的十一月起義與1848-1849年鎮壓的匈牙利革命。腳踩著無數就義人民英勇的熱血,沙俄可算是為自己撈到了個“歐洲憲兵”的名號,甚至稱為“世界三分之一人民的獄卒”。
白軍們口中的“光輝歲月”,恐怕指的就是沙俄作為歐洲憲兵的這一段歷史吧。
不過讓他們失望的是,全世界梅特涅和基佐的反革命聯合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沙俄對外派出軍隊鎮壓歐洲各地的革命群眾,對內的壓迫,不僅不會減輕反而會更加地肆無忌憚與瘋狂。馬克思曾經設想社會主義革命會在英,法,德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率先發生,但正恰恰是沙俄對外大肆侵略,對內恐怖鎮壓,再加上薄弱的工業基礎使得其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終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俄國乃至于全世界送來了社會主義。
還有黑軍的部分:
馬赫諾起義,馬赫諾起義,你的旗幟在空中飛舞。它們因為我們的苦難而變黑,他們因為我們的鮮血而變紅,跨過高山,跨過平原,冒著狂風和暴雪,穿過廣袤烏克蘭,我們游擊隊向前進。列寧在春季條約中,將烏克蘭交給了德國人。馬赫諾在秋季起義,將他們都扔進狂風。鄧尼金的白軍,唱著歌進入烏克蘭。但很快馬赫諾起義,將它們撕碎在狂風中。我們黑軍的游擊隊,在烏克蘭英勇戰斗,抗擊紅軍和白軍。我們黑軍的游擊隊,誓要把所有暴君,都趕出烏克蘭。
無政府主義者看起來比其它的左派更加的“革命”例如宣稱要一步廢除所有國家的形式,反對農業集體化等等。如果從這一點看的話,那么無產階級專政的最后目標,或者說最終結果也是國家的逐漸消亡。以一些泛左翼共趣的想法:既然最終目標一致,那么安康聯合啊!
首先,筆者要在這里明確一個觀點:無政府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水火不容的。這一點無論是馬克思與蒲魯東,巴枯寧主義者的論戰,還是列寧對克魯泡特金的批判都不難看出。我們清楚國家是階級壓迫的產物,在資產階級專政之下,無產階級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與自由,同時為了防止意外的反動分子試圖復辟的行為,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無產階級上升成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同時在歷史上必然會有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特殊時期或特殊階段。不存在一步從資本主義跨越到共產主義這一說法。至于這個過渡時期,有人稱之為社會主義,也是有人稱之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不過在這篇文章中筆者為了避免定義混亂,就以“社會主義”來代指這一特殊階段。
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無產階級奪得政權成為統治階級,但是資產階級法權仍是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的各行各業當中。原本應該代表廣大無產階級利益的先鋒隊遭到其腐化之后非但不僅僅喪失了其革命性,甚至成為了官僚和資本家爭權奪利的工具。赫魯曉夫上臺以后的蘇聯和春風之后的塞里斯便是絕佳的例子。
乍一看,這似乎正好印證了諸多無政府主義者對先鋒隊理論的詬病:高度集權的先鋒隊將成為官僚主義纏身的一具尸體。但是如果真按無政府主義者宣稱的“自由村社的聯合”與不排除地主富農的合作社的話,那么連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上升成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都達成不了,更別說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政府主義確實杜絕了紅皮資本家和官僚的存在——因為它們連無產階級革命最開始的第一步都做不到!
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到:
“無政府主義往往是對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罪過的一種懲罰……其所表現出來的革命性不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性,而是小資產階級革命性”
正如《馬赫諾頌》中“我們黑軍的游擊隊,在烏克蘭英勇戰斗,抗擊紅軍和白軍。”無政府主義者大概是分不清資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區別的。“列寧在春季條約中,將烏克蘭交給了德國人。馬赫諾在秋季起義,將他們都扔進狂風。鄧尼金的白軍,唱著歌進入烏克蘭。但很快馬赫諾起義,將它們撕碎在狂風中。”退1萬步來講,烏克蘭人民對抗白軍和德國干涉軍的正義斗爭大概和無政府主義者們也沒有什么大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描述巴黎公社中管理委員會的一句話“憑著無產階級的革命本能才是社會主義者”罷了。
布列斯特條約的確是歷史上最苛刻的條約之一,例如將波羅的海三國割讓,并被迫承認烏克蘭和芬蘭的獨立。但這也是為了保全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被迫之舉,更何況列寧的預見是正確的——僅僅過去數個月德軍便在一戰中戰敗,不僅戰爭賠款被免除也收復了烏克蘭,之前割讓出的領土也成為了獨立國家,并在斯大林時期被一一解放。
因此對于這樣無視現狀,而一次次提出看似更加“革命”更加激進的口號的人,我們只能認為他是在人民中潛藏已久的左傾機會主義者。
類似于《遠東游擊隊之歌》這樣子原先的歌曲含義是反動的,但是經過改造后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塞里斯在社會主義時期就以京劇為模板創作了紅色娘子軍,沙家浜等為工農兵服務,即是有利于社會主義、有利于對敵斗爭的革命樣板戲。還有曾經作為二戰時日本軍歌的《步兵的本領》,也通過改造后重新填詞,成為了當時日共產黨歌《聽吧,萬國的勞動者》。可見得我們對于資產階級文藝的改造絕不是簡簡單單地將其砸碎,而是推陳出新,將其改造后為無產階級服務。
不過,畢竟新時代的無產階級文藝作品還沒有誕生出來,那就先回味回味先輩們留給我們的那些吧。
巴黎公社時期:國際歌,馬賽曲
俄國紅白歌合戰時期:工人馬賽曲,哎小蘋果,紅軍最強大,草原啊草原,同志們勇敢地前進,遠東游擊隊之歌,搭槍卡,華沙曲,向斯拉夫人告別, 布瓊尼騎兵進行曲,頓河哥薩克之歌。
1917-1941: 共產國際之歌,飛得更高,到紅旗艦隊來,三個坦克手,聽吧萬國的勞動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啊朋友再見,跟著鐵托元帥,前進國際縱隊,到街壘去,斯大林炮兵進行曲,夜鶯(春天來到我們的戰場上),神圣的戰爭,莫斯科保衛者之歌,青年近衛軍,蘇軍之歌,壯丁進行曲,八路軍軍歌。
1945-1991: 出發,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士兵向前進,共青團員之歌,國際學聯之歌,莫斯科北京,東京北京,我們走在大路上,獻給你的進行曲,團結的人民永遠不會被擊潰,歌唱動蕩的青春,光榮啊展望未來的人,最美好的前途,戰斗仍將繼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