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南京的渡江戰役勝利紀念館,參觀者會看到展墻上的一幅《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雖然筆者對這張照片已十分熟悉,但每次看到時還是會被深深吸引。照片中那個奮力搖櫓行船、送解放軍過長江的年輕姑娘的矯健背影所體現出來的力量,仿佛能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我送親人過大江》誕生記
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畫面非常簡潔:近景畫面是一只小木船,約占照片底部三分之一,兩個班全副武裝的解放軍戰士坐在船上,其中3名戰士望向攝影者,其余戰士鋼槍靠在肩上,目光專注前方;中景是寬廣的長江,4只小木船在江面行駛;遠景是長江南岸江防。畫面中最為顯眼的,是左下角梳著及腰長的粗辮子、雙手正使勁地搖著櫓的姑娘的背影,這背影瘦弱卻挺拔,從她的姿態仿佛能看到她注視對岸的灼灼目光。
這張照片記錄的是渡江戰役中的一個畫面。渡江戰役,又稱京滬杭戰役,是解放軍繼三大戰役勝利之后,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追擊的第一場戰役,也是解放戰爭史上規??涨暗膹姸山舆M攻戰役。戰役自1949年4月20日發起至6月2日結束,歷時43天。第二、第三野戰軍在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的配合下,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和渡江戰役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乘坐百姓的簡易木船,一舉突破國民黨陸??杖娐摵辖M成的長江防線,解放了國民黨政治中心南京,攻克了全國經濟中心上海,打下了杭州、武漢、南昌等歷史名城,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余人,寫下了解放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
在這場戰役中,一個長辮子姑娘送解放軍過長江的背影,正巧被新華社隨軍記者鄒健東抓拍了下來。后來,他把這張照片取名為《我送親人過大江》,發表在《新華日報》上。一時間,“背影姑娘”廣為人知,但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尋找“背影姑娘”始末
時間到了1998年春,南京廣播電視臺正在籌拍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風雨鐘山路》,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和紀念渡江戰役勝利五十周年的獻禮。紀錄片使用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呈現真實生動的細節,客觀再現了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的歷史畫卷,歷史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也入選其中。
攝制組認為這張照片十分經典且極具代表性,如果能找到“背影姑娘”來講述當年的經歷,節目將更精彩更有意義。然而,這張照片上的姑娘只有背影,連個正面都沒有,更沒有相關的資料,時隔這么久,要想找到她本人談何容易?
負責尋找“背影姑娘”的任務落到了攝制組成員張紀福身上。幾經聯系,張紀福找到了照片拍攝者鄒健東。談到這幅著名的照片,鄒健東感慨地說:“如果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話,那么,說渡江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木船劃出來的一點也不夸張。”
與其他戰役中的民工支前不同,渡江戰役中,老百姓對解放軍的支持除了夜以繼日籌集糧草、鋪路架橋、提供船只、運送彈藥等,為戰役提供堅強的后勤支援和物資保障外,他們還舍生忘死充當船工,為解放軍渡江駕船。解放軍在船艙里可隱蔽,但駕船的船工是暴露在外的,是敵人首先打擊的目標,即使這樣,他們仍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照片中梳著獨辮子的“背影姑娘”正是這些船工中的一員。
據鄒健東回憶,1949年4月22日傍晚,他在揚中市夾江岸邊舉著相機正在為當時即將出征的解放軍戰士拍照,船上一個操著山東口音的老班長對正在搖櫓的姑娘說:“有人給你拍照了。”
話音未落,鄒健東就已經按下了快門。拍下這張照片后,小姑娘劃船隨軍出征,鄒健東甚至沒有來得及問一下她的名字。
之后,鄒健東一直在尋找“背影姑娘”,卻一直沒有找到。
尋找“背影姑娘”的第一條線索中斷了。張紀福沒有放棄,根據其他的線索,他來到揚中訪問一個綽號“老碼頭”的渡江戰役知情人。“老碼頭”仔細看過照片后,說這個人應該是“小鴨子”。這個稱呼在當地是漁民的意思。張紀福興沖沖地去找“小鴨子”,結果找到了,這個“小鴨子”當年確實幫助過解放軍渡江并獲得了一等功,可惜是個男的。
尋找“背影姑娘”的線索再次中斷。直到紀錄片《風雨鐘山路》播出時,還是沒能找到“背影姑娘”,攝制組只得在影片的末尾加寫一段關于“背影姑娘”的講解。
無巧不成書,《風雨鐘山路》被熟悉“背影姑娘”的人看到了。
時任南京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工作室主任吳建寧在大型文獻紀錄片《風雨鐘山路》的創作談中寫道:“《風雨鐘山路》的第五集中,展示了一張《我送親人過大江》的歷史照片。照片上那位背對鏡頭、奮力搖槳(櫓)、送大軍過江的小姑娘,十分感人。攝制組在1998年4月制作之初,經過艱苦努力,先是找到了這張照片的拍攝者鄒健東。之后,雙方都覺得要想辦法找到這位搖櫓的小姑娘。如果找不到,留下一個懸念,也是一個很好的細節。可惜的是,在片子完成時,也沒能找到照片上的主人公。于是,解說詞便有了呼喚她的一段話,留下懸念,希望借助播出時廣泛的觀眾面,能找到當年的這位小姑娘。果然,江蘇衛視播出后不幾天,在熱心觀眾的幫助下,這位當年的小姑娘顏紅英終于在江蘇吳江縣被找到了。50年前渡江的小姑娘,如今已是一位69歲的老大娘了。之后,顏紅英到了南京和北京,與鄒健東也見了面,一時間被傳為佳話,《解放軍報》《北京青年報》及江蘇各報競相報道,成為新聞人物。1999年中央電視臺八一建軍節大型文藝演出,還把顏紅英、鄒健東請到演出現場,介紹給全國人民。”
“背影姑娘”送解放軍過大江實錄
找到“背影姑娘”顏紅英之后,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群英譜》系列叢書整理收錄了顏紅英的英雄事跡。
1949年3月的一天,顏紅英和妹妹顏根兄跟著父親顏建發運送一船小麥從寶應來到泰州。卸貨時,她們聽說解放軍二十軍正在調集船只,準備橫渡長江殲滅國民黨反動派。顏紅英非常高興,馬上和父親、妹妹一起趕到二十軍部隊駐地要求參加渡江支前。
二十軍于3月15日集結于揚州以東的丁溝、樊川、宜陵地區,進行渡江作戰準備工作。
就這樣,父女三人按部隊要求,將自己的船開到江都樊川中閘集結,參加渡江前的訓練。二十軍軍長劉飛命令部隊爭分奪秒地進行“五練”:練泅水、練上下船、練灘頭登陸、練各種火器的水上射擊、練登陸突破聯合行動。為防止國民黨軍飛機轟炸,顏紅英她們白天用蘆葦、柳條將木船遮蓋,傍晚參加水上練習。
4月中旬的一天傍晚,顏紅英隨“五練”部隊把船開到江都河口附近的夾江里進行渡江演習。突然,顏紅英只覺得眼前亮光刺眼,原來是長江中一艘國民黨軍艦的探照燈掃了過來。敵人發現了他們,隨即向木船開炮。船上有一位解放軍戰士很警覺地喊道:“注意隱蔽!”
在這緊急關頭,顏紅英迅速調轉船頭,向安全地方駛去。剎那間,一發炮彈落在木船邊的水里爆炸了,頓時掀起了幾丈高的水柱,將他們渾身淋濕。顏紅英的耳朵被那巨大的爆炸聲震得嗡嗡直響,頭痛得像要裂開似的,但她以堅強的毅力繼續駕船快速前進,將木船駛進了安全水域,使戰士們脫離了險境。
部隊領導得知顏紅英耳膜被震傷,勸她住院治療。堅強的顏紅英怕耽誤運送進度堅持不肯,并再三懇請繼續參加渡運,部隊領導只得應允。
渡江戰役打響后,4月22日凌晨5時,二十軍2個師近2萬人在揚中登陸,國民黨軍立即棄守揚中潰逃,揚中解放。下午,顏紅英的渡船載著兩個班的戰士,隨著船隊從江都中閘出發,經過三江營,駛入了揚中新壩地區的夾江,稍作休息后,又向對岸的丹徒伏園鄉渡口駛去。顏紅英的父親在船尾掌舵,顏紅英和妹妹顏根兄兩人輪流搖櫓。黃昏時分,隨軍新華社記者鄒健東來到江邊,將鏡頭對準了正在搖櫓的顏紅英,拍下了這張經典照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