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了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樣式戰爭片,影片講述了一名在風云激蕩的革命斗爭歲月里,于中國農村解放區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軍人楷模的革命生涯,對每一位觀眾而言,他都是照亮我們生命的一道溫暖光芒。這部作品就是根據全國戰斗英雄董存瑞的革命事跡創作的電影《董存瑞》。
(一)
作為該片編劇之一的趙寰在創作劇本《董存瑞》之前,曾采訪過掩護董存瑞完成爆破任務、被評為全國特等戰斗英雄的郅順義。郅順義到各單位作巡回報告時總是會強調董存瑞的英雄事跡。郅順義的深情講述,讓趙寰萌生了將董存瑞炸碉堡的事跡搬上舞臺的念頭。在趙寰等人創作的歌劇《舍身炸碉堡》的演出大獲成功后,為了讓董存瑞的英雄壯舉進一步深入人心,國家主管電影的相關部門決定將其英雄事跡搬上銀幕。
片中的董存瑞甫一登場,映入觀眾眼簾的首先是一名迫切希望走上革命道路的農村少年,他緊追著隊伍強烈地要求參軍,卻因年齡太小一再遭拒。那一顆滾燙的愛國心與堅韌的性格,在開場戲即已透過銀幕眾目具瞻。
終于如愿參軍入伍,行軍路上董存瑞發現戰友們的子彈袋都鼓鼓囊囊的,據好友郅振標估計每人“足有二百發”,那為啥他跟郅振標只有十發子彈?董存瑞感到委屈。戰士們將子彈袋紛紛解下來,給疑惑不已的兩人看個明白,原來每人在戰斗中都只有十發子彈,其余塞的都是高粱稈。糊弄鬼子的事,可把董存瑞給蒙住了。就這珍貴的十發子彈,董存瑞卻在初次參戰時打掉了其中的九發而一無所獲,為此趙連長給予他嚴厲批評。此次經歷及連長的嚴格要求、悉心教導讓董存瑞深受教育,抗戰條件異常艱苦,斗爭要求成效、戰斗務求戰果,作為戰士一定要經得起革命的鍛煉與斗爭的考驗。
緊接著,就在一次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的戰斗的緊要關頭,董存瑞以革命利益為重的大局觀念與奉獻精神,讓他實現了人生中的重要成長——立功并入黨。當國民黨軍隊如潮水般涌向友鄰陣地時,董存瑞建議火速出擊支援;班長卻認為沒有接到上級命令,不能輕舉妄動;戰友王海山更以董存瑞“自作主張”的行為會影響其入黨來提醒他認真考慮。董存瑞最終決定拋開個人得失,以戰斗的全局利益為重,毅然帶領戰友們抓住戰機、策應友鄰,加速了全團戰斗的勝利。
影片震撼人心的地方,除了大家熟悉的作為其高潮部分的舍身炸碉堡,還有此前隆化戰役的誓師大會。在誓師大會上,董存瑞當選爆破隊長,當他在人群中搜尋火力組長的人選,繼而擲地有聲地喊出與其鬧過不愉快的戰友王海山的名字時,王海山一時難以置信、熱淚盈眶,他沒有想到一個即將沖入密集的彈火中實施爆破的隊長,把掩護生命的重要任務交給了自己。董存瑞在考慮革命的重大問題時,始終將革命與集體的全局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經過誓師大會的鋪墊,此后的舍身炸碉堡,便是合乎董存瑞性格的英雄壯舉,驚心動魄又勢所必然,這是任何一個編劇或導演都無法憑空生造出來的高潮部分與中心事件。此前影片層層鋪墊與步步蓄勢,是對人物在這一關鍵時刻所噴涌而出的巨大力量的深沉凝聚,因為那不止是電影情節的高潮,更是觀眾情感的高潮,無限悲壯與震撼,致敬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的英雄。
(二)
導演郭維在1955年出品的電影《董存瑞》中對視聽語言的運用和展示,體現出了超乎年代的驚艷。郭維表現出了對電影語言的原創性嘗試:攝影機在多重空間中穿行拍攝、收放自如,鏡頭銜接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在片中呈現了完美的視聽結構與豐沛的情感時刻。
鏡頭的運動感空間。為實現參軍夙愿,董存瑞與同村好友郅振標分別找到趙連長和區黨委書記王平,采取兩頭“蘑菇”、雙線“進攻”的策略。影片運用交叉蒙太奇分頭敘述、并行表現,將同一時間兩個不同空間發生的相互關聯的情節線迅速而頻繁地交替剪接,使之相互烘托、彼此映襯。
如這邊王平對郅振標解釋道:“軍隊要的是戰士,可不要小孩啊。”此時空間再度迅速轉換,鏡頭對準了董存瑞那緊跟趙連長的執著步伐和農村少年那嘎勁十足的臉:“我給您當個勤務兵總行吧,給您當小鬼,先不發槍也干!”此處設計,使影片精煉地集中筆墨,并妙趣橫生地彰顯人物個性、強化作品韻律,從而突顯了董存瑞對參軍入伍這一理想信念的無比堅定與赤誠。
畫面的縱深感空間。在黑白電影年代,影片《董存瑞》已十分注重表現銀幕的空間深度與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最典型的是在連指揮部的一場戲,導演巧妙地將有限的銀幕空間劃分成前景、中景、后景三個不同層次,且充分利用門框這一構圖技巧,豐富與拓展了既有空間。
在并不寬敞的指揮部內,處于中景的連長正在和上級通電話“什么,國民黨又投入了一個空運團……戰士們情緒很激昂……”處在前景的指導員正在讀各班排送來的請戰書。“報告!”董存瑞于后景門框突然出現,繼而從畫面深處逐漸走向前景。此處畫面縱深感的營造,正是為了強調董存瑞是在前線炮火的呼嘯聲中、是在戰事膠著的時刻要求入黨。影片將董存瑞請求入黨的關鍵時刻,置于一個頗富緊迫感與現場感的戰時指揮部的場景之中,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音效的回蕩感空間。影片大膽采用“瞬間靜場+即刻釋放”的處理方式,精巧地拉滿了影片的張力感與回蕩感,嫻熟地把控了影片的韻律與節奏,有力地升華了人物的激昂斗志與高漲情緒。“瞬間靜場”是為了以銀幕的暫時停頓收住觀眾心神,猶如放箭時的回拉;而接下來的“即刻釋放”則如手松箭放,立馬在觀眾剛剛收緊的心靈中掀起狂瀾。這樣的設計可謂是無聲勝有聲。
特別是在影片的高潮,董存瑞高呼著“為了新中國,前進!”舍身炸碉堡后,戰場的喧囂迅速轉為沉寂,影片靜場數秒,隨后戰友們躍起高呼“為了新中國,前進!”則將董存瑞犧牲后戰友們化悲痛為力量堅強而深厚的情感,推至高潮、推向極致。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董存瑞》中還成功塑造了一位從未出場的軍屬,即戰士牛玉合的愛人。所有關于她的一切都是通過三封家書來講述的,于細微處窺見精深,成功折射了這位軍屬思想上的進步與精神上的成長,并體現出舉國上下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緊密相連。
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前,玉合愛人曾兩次來信望玉合回到家鄉照顧孩子土地莊稼。解放戰爭爆發之后,農村經過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廣大貧苦農民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在日子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事實面前,玉合愛人實現了思想觀念的轉變:“如今咱們家什么也不缺,就是在光榮軍屬的大門口上還缺你一張立功喜報”。三處描寫雖著墨不多,卻收到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影片借暗寫一個已翻身做主人且要求保衛勝利果實的軍屬典型,鋪陳了全中國即將迎來徹底解放的大好形勢。
電影《董存瑞》以純熟的視聽鏡語,講述了戰斗英雄董存瑞短暫而光輝的革命生涯。黨和國家就是要以永恒的銀幕光影為英雄銘刻下永不褪色的生命榮光,并借此昭示我們將永遠不會忘記黨的優秀兒子、永遠緬懷人民的革命英雄;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為了新中國,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