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我們要感謝中美貿易戰,如果不是殘酷的現實把過去猶如祖宗家法一般的“國際觀瞻”擊得粉碎,對抗美援朝歷史的大規模高規格宣傳紀念恐怕還要在主流媒體中缺位很久。近年,越來越多的抗美援朝主題的文藝作品開始出現在各類媒體之上。
受限于各種客觀條件,文藝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本是正常現象,但在抗美援朝這個主題上,卻出現了媒體平臺影響力、投資規模與作品質量倒掛的奇特現象,一方面是電視劇和流媒體上低成本的《能文能武李延年》、《熔爐》等優秀作品,另一方面則是院線里大投入大制作《金剛川》這類不知所云的差勁之作。最近,又一部抗美援朝主題的《志愿軍-雄兵出擊》在院線上映,那么這部電影表現又如何呢?
電影的時間線從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開始,到38軍335團3連松骨峰阻擊戰結束,再現了抗美援朝從入朝到二次戰役結束的這段歷史。首先我要說,電影是一部好電影,但它又是非常矛盾的,一部分內容稱得上優秀,撐起了整個電影的氣質,另一部分內容則顯得不知所云而又不知所措,像極了學生不情愿的命題作文。但總體來說,電影的亮點遠遠壓倒了那部分不情愿,在很多方面比陳凱歌之前導演的《長津湖》好太多。
先說優點。
電影回歸了《大決戰》的決策層視角,事實證明,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來說,只有從決策層視角出發,才能把歷史講清楚。歷史講清楚了,戰爭的意義才能講清楚,戰爭的意義講清楚了,戰爭的偉大才能講清楚,這是整個電影提綱挈領的妙筆。
在這個基礎上,影片的優秀之處才能順利的表達出來。如果還是像《金剛川》這樣的爛作把視角放在普通一兵身上,而導演自身的能力和意愿又無法以小見大,那么電影整體的走向必然會出現偏差。
電影整體上采取了正劇經典的二元對立敘事,對于一場毫無爭議的反帝反侵略戰爭來說,正義與邪惡的對立是毋庸置疑的,在這里,沒有什么“人性”“反思”存在的空間,這也是這部電影相對于陳凱歌之前的《長津湖》進步最大的地方。
這種對立最鮮明的表現是志愿軍與美/韓軍的對立。《長津湖》我最反感的劇情就是冰雕連那一部分。反感的原因也很簡單——這部分劇情充分說明導演根本不懂美軍是一只什么樣的軍隊,所以才會在那里意淫不存在的騎士精神。陳凱歌和管虎這些導演,或許是因為對自己精神祖國的思想鋼印,或許是受到抗日戰爭中日軍武士道精神傳說的影響,總是要給美軍加入一些亮點。
但事實上,美軍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匪軍。在筆者以前的文章《為什么新冠疫情下的美國民眾如此反智》就簡單介紹過美國國家暴力機器的源起,這就是一只由豪強私兵冒險家黑社會組成的人渣集團,從1892年霍姆斯泰德罷工屠殺工人,到1932年華盛頓鎮壓老兵,再到1970年肯特州立大學屠殺學生,這只軍隊充分證明了自己完全是大資產階級的忠實打手,也是美國這個極權聯盟社會的忠誠捍衛者。
在美國全球侵略的過程中,這個毫無軍紀可言的匪幫給全世界人民帶去了無數的苦難,無論是在朝鮮還是在越南,美軍的反人類罪行都是罄竹難書,這樣的軍隊哪來的騎士精神?而南韓偽軍就更不用說了,本身就是改頭換面的日偽軍。
電影從開篇就再現了美韓軍屠殺平民的歷史,在后續的劇情中也沒有畫蛇添足的體現對手的不存在的正面表現,應該說,這是一部抗美援朝電影起碼應該做到的工作,在這一點上,電影是完全合格的。
電影對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把握也沒有出現偏差。真實的歷史中,中國人是不想打這場仗的,無論是毛澤東,還是已經準備回家擁抱和平生活的解放軍戰士,沒有人想打這場仗。時任335團團長范天恩有過一段采訪,他是這么說的:“哪有愿意打仗的?這么殘酷,老死人,咱們好好的生產不行嗎?”
那為什么要打這場仗?
因為“敵人不讓我們安穩,那既然不讓,我們就干了吧。”
這就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這是一場為了捍衛和平生活不得不去打的仗,這是無奈的選擇,正因為無奈,正因為我們熱愛和平,所以才能爆發出無與倫比的英雄主義。
在電影里,彭總與梁興初的那場對手戲雖然有些夸張,但卻充滿了張力,這種張力便來源于此。梁興初因為為了減少犧牲希望多做準備而貽誤了戰機,彭總認可他的動機,但從更高的層次告訴了他,犧牲在所難免,要流血,就讓他們這一代人把血流夠。
在松骨峰戰斗的劇情中,戰斗間隙戰士們進行動員,連長指導員的兩句話也對應了這個主題,第一,我們打仗是為了全國人民的和平,第二,戰士們要保存自己,而不是無謂犧牲。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把《金剛川》和《長津湖》兩部片子拉出來鞭尸。《金剛川》里搞笑的“要立功受獎”,《長津湖》里八竿子打不著的“軍人的榮耀”,都準確的反映了兩個大導演的草包程度,顯然他們既沒有看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也沒有唱過《我的祖國》,把抗美援朝想象成了一場追名逐利的冒險。
電影重建敘事的努力也是值得稱道的。在過去關于二戰的敘事中,日美太平洋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是正義的,在這個敘事框架里,中國被邊緣化的,是同盟國-軸心國對抗的配角,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中國人付出的巨大犧牲,都被消解在這個宏大的背景里了。
但如果我們從自身的主體視角出發,是這樣嗎?一些歷史事實是我們需要明確的,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是日本最大的石油與工業制成品供給國,日本侵華戰爭的大部分消耗是來源于美國,在二戰結束后,美國也并未清算日本法西斯,而是立馬將其納為己用,成為在東亞侵略朝鮮和中國的幫兇。
對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來說,反法西斯戰爭或許在45年已經結束了,但對中國來說,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到53年落下帷幕。這也就是電影中伍修權在聯合國講話所要表達的意義:美國擊敗日本,只是一個帝國主義代替了另一個帝國主義,從這個基礎出發,太平洋戰爭并沒有什么正義性可言,只是兩個帝國主義狗咬狗的戰爭罷了,東亞真正的反法西斯戰爭是抗美援朝。
這也是主旋律電影應該承擔的義務,我們必須以自身為主體,以真實的歷史為基礎去看待、去了解、去定義我們的世界觀。從我個人的視角,我認為這段劇情是這部電影最有價值也是最閃亮的地方,其背后的意義不言而喻。
再說缺點。
首先是電影本身的結構問題,觀眾能很明顯的感受到敘事的割裂感和莫名其妙的蒙太奇運用,在松骨峰戰斗間隙穿插聯合國大會的目的,大概就是為了把兩個舉手的場景時空交織在一起,但對比《奧本海默》里對時空穿插的蒙太奇的運用,只能說差距太大了。
第二是戰斗場景的表現問題,受限于對戰爭的理解,電影里的一些戰爭場景依然一言難盡。其中最夸張甚至有點搞笑的是三所里阻擊戰打美軍坦克。扔出去的燃燒瓶被美軍直接在空中打爆,導演是不是以為這坦克是迷你055?把機槍當近防炮用呢?倒是被很多人詬病的松骨峰戰斗我覺得拍的還可以接受,電影里挖了戰壕,歷史上的3連比電影里更夸張,是在無預設陣地的山頭上以百人之力阻擋美九軍十幾個小時,期間還多次組織反沖鋒打進山下的車隊里,電影里已經拍的很保守了。
第三自然是陳導那些個人特色鮮明但又淺薄的煽情,這個實在是沒有太多分析的必要。
總體上講,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進電影院的電影,而電影中肉眼可見的割裂感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著這場偉大斗爭的延續。在以往無數次證明,不管主題如何,制作者的偏好總能決定作品的走向,就像管虎與《金剛川》。這次的《雄兵出擊》在之前的宣傳中也出現過小丑海報這樣的操作,引發網友大量批評抵制,這很難說是電影方的無心之失。而劇情給主角安排的名字也飽受爭議。顯然管虎和陳凱歌們對他們精神祖國的頂禮膜拜,與了解和崇敬抗美援朝偉大精神的人們的理念必然有著激烈的碰撞。
而這次影片呈現的結果卻和《金剛川》之流不同,把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和美軍的侵略者性質展現的非常清楚。是顯然從《金剛川》到現在的《雄兵出擊》,不論管導陳導們個人意志如何,很多事情彼消此漲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了。
當然,作為觀眾,我希望的還是讓真正熱愛并且有能力的導演來完成這樣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從能力到心態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大導來浪費時間。
最后我要說的是,所有人都應該意識到,對中國人來說,這是范式轉變的時代,是這個古老國家重回舞臺中心的時代,也是中國人重拾自身主體性重新審視歷史的時代。
過去一百多年來不屈的人民在血火中抗爭的歷史不能繼續停留在西方中心敘事的陰暗角落里,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抗美援朝,都不應該是發生在遙遠的歐陸或是遙遠的太平洋上的戰爭的注腳,它們都必須從中國人的視角進行重新塑造和解讀。
國家的力量是由軟硬件共同構成的,我們的工業生產力已經幾乎等于人類有史以來生產力的總和,我們的科技水平也到了望其項背的水平,人民軍隊的力量也已經足以承擔重大的歷史任務,甚至是娛樂商品,也已經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的文化領域,都好像被甩到了時代變化的吊車尾,尤其是以陳凱歌們為代表的群體,呈現出一種強烈的“他者”的氣質,他們既無能力也無意愿為這個時代人民的渴望服務。
這也是我標題題中之義,無論是正在鏖戰的俄烏,實現和解謀求發展的中東,還是強硬驅逐法國殖民者的西非諸國,都昭示出山雨欲來的氣氛,重大的變革是我們這一代人必然會經歷的,未來的世界跟今天肯定會大為不同。
這是變化的前夜,也是戰壕里蓄勢出擊的戰士們等待沖鋒的前夜,而以我為主重構世界的文藝作品,就是這樣的沖鋒號。《流浪地球2》的出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創作團隊高度自覺的主體性意識。但一部《流浪地球》還不夠,我們需要從科幻走向現實,從未來回到歷史,這也是未來抗美援朝文藝作品必須承擔起的責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