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匡山蠡水雜詠

饒軍 · 2023-09-22 · 來源:清風箋看臺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一)

  秀峰

  讀書臺閱盡天下雄文,

  聰明泉喆慧蕓蕓眾生。

  (李璟少時在廬山秀峰寺讀書,成南唐中主。秀峰寺后有泉眼稱聰明泉,由黃庭堅書。)

  (二)

  白鹿洞

  書院雖小,能寫華夏春秋;

  橡筆縱輕,可畫錦繡山河。

  (白鹿洞書院位于匡山蠡水之間,北宋時稱廬山國學,為海內書院之首。)

  (三)

  游白鹿洞書院

  三尺書桌能讀天下文章,

  百里鄱湖可定四海乾坤。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奠定了朱家王朝的開國基業。)

  ( 四 )

  空中俯看匡山蠡水

  五老雄峰高呼廬山秀色,

  千尺琴弦彈奏鄱湖風情。

  (五老峰為廬山最險峻峰;廬山瀑布被李白譽為“飛流直下三千尺”。)

  (五)

  拜謁朱熹歸去來館與羲之洞

  羲之墨池能繪錦繡江山,

  歸 去來館讀懂桃源春夢。

  (王羲之在任江州刺史時,曾在玉簾泉下筑草廬,在玉泉潭中養鵝自娛,觀鵝習性,終練成栩栩如生的“鵝”字,他洗筆的小潭,被后人稱為“洗墨池”。朱熹任南康軍時,在陶淵明故里栗里陶村旁建《歸去來館》,接待陶詩愛好者。)

  (六)

  桃花源夢幻

  桃花源鑄成春秋大夢,

  第一泉潤澤華夏子孫。

  (《廬山志》記載:廬山康王谷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原型。陸羽《茶經》記天下名泉,稱康王谷“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

  (七)

  仙人洞 御碑亭

  仙人何時宿此洞,

  顛人已去樓臺空。

  似是草莾英雄色,

  帝王霸氣壯九州。

  (朱元璋借周顛仙人之口,自詡天之驕子,在仙人洞旁建御碑亭。)

  (八)

  落星石

  何年星之子?

  墜落下凡塵。

  本是玉帝酒之樽,

  討得瓊液醉天宮。

  (廬山市城南鄱陽湖中,有落星石,兀突湖面,史載相傳有星墜焉,被王安石譽為“萬里長江一酒杯。)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