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對根的情意
——審美圖騰里的感恩崇拜
(作者: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董永亮)
出生在慣于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東方神州,祖先們對“詩言志”樂此不疲、浮想聯翩。如“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膾炙人口。成長在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流行時尚層出不窮的當下中國,卻總有一種穿透時光隧道的精神力道,正乘著歌聲的翅膀,給今天的我們以思想層面的璀璨照耀。如“綠葉對根的情意”、“感恩的心”等經典不朽。綠葉對根的情意,正在被這個民族以渲染詩情畫意筆墨芬芳和揮灑流光溢彩弦歌雅意的筆觸,演繹勾勒成深沉博大的審美圖騰。一股質樸清新的人文氣息力透紙背,正從審美圖騰里奔涌飛出,詮釋表達著這個國度曾經推崇備至的有關感恩崇拜的性情智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凄楚婉約也不失為一種生氣,一幅幅令古往今來天涯游子黯然神傷的審美圖騰畫卷正徐徐展現:綠葉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孩子,根則為父母和家的象征。“天上一輪共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千載而下,依舊蕩氣回腸!《詩經》曰:哀我父母,生我劬勞。佛云:父母在,不遠游。又有多少好兒郎懷揣“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宏愿抱負,踏上了告別親人遠走他鄉的路途征程。都說“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父母老牛舐犢般叮嚀囑咐是承載我們斷腸人心靈的寧靜港灣,“兒行千里母牽掛”的家庭溫情是維系我們異鄉人情感的紐帶歸宿。還記否,賀知章感受“笑問客從何處來”時的縷縷辛酸?我們分明聽到了他對“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嘆息。怎能忘,狄仁杰跪拜遠方高堂、寄寓白云親舍的絲絲憂傷?因為他相信天空中有朵故鄉飄來的云裳。《流浪歌》、《常回家看看》時常惹得獨居客地的你我共鳴哭泣,因為我們讀懂了葉落歸根的真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韻悠長的感恩崇拜正從一顆顆赤子之心中飄零而出。綠葉對根的情意直讓人呼之欲出。
杜鵑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恢弘豪邁也算是一種記憶吧,一頁頁令萬千炎黃子孫魂牽夢縈的審美圖騰詩篇正緩緩呈現:綠葉是一個個龍的傳人,根則是營養滋補他們的華夏故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品味書香,真個壯懷激烈。其實無論隔著山、隔著海、隔著歲月,中國人的心里總會流動著一條長江、一條黃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王臺榭空山丘,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理念遺留汨羅江。“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大宋江山早已灰飛煙滅,陸游“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熱忱得以流芳萬古。歌曲《我的中國心》、《中國人》令你我慷慨激昂、熱血沸騰,因為“原鄉人的血只有流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家國涵蓋了中國的山川、草木、鳥首、屋宇和人。祖國母親六十歲生日快到了,可還有一個被稱為臺灣的孩子孤零零在海峽那邊彷徨徘徊。“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敦實厚重的家國情懷正從審美圖騰中勃發滲出,綠葉對根的情意正汩汩流出。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內斂含蓄也稱得上一種氣質,一出出令太多平凡的人珍愛感動的審美圖騰活劇正陸續上演:綠葉是反璞歸真的生命個體,根是撫育呵護我們的蕓蕓眾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好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傳統文化中容納綿延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美德風范。一飯千金,讓我們遙想那位叱咤風云的大漢開國將軍韓信,“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的古訓將人情冷暖道盡。“軍民團結如一心,試看天下誰能敵!”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戰爭的勝利是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所以要倡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而走上小康之路得到實惠的廣大老百姓飲水思源,“翻身不忘毛澤東”,永遠跟黨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南方暴風雪、汶川大地震,牽動著天南海北中國同胞的心,人心都是肉長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被點燃并薪火相傳。“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回報奉獻的精魂正從審美圖騰中噴薄而出,給沉寂肅殺的心靈帶來了一輪和煦日出。
古人道:欲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遠方能流長,根深才能葉茂。綠葉的蓬勃朝氣來自于她的樹根淵源,一個民族和一個人的力量依托于她的心靈脊梁。綠葉對根的情意,是中國最具深長意味的審美圖騰,而從圖騰里折射洋溢出的感恩崇拜正以赤子之心、家國情懷、回報奉獻精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形式,形成為一種歷史積淀。綠葉對根說:“您愛我,我要牽記報答您。”我對親人和祖國、社會大家庭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