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之所以是古典名著,正在于其人物故事雋永耐讀、思想內涵與時俱進。她如一位泛舟河岸江渚、慣看秋月春風的白發漁樵,見證記錄著一段冥頑酷烈、蕩氣回腸的“民族記憶”。也許是一脈相承的緣故吧,我家祖孫四代都是“三國”的粉絲,胸中氤氳著“三國”的精魂,血液中流淌著的“三國”基因點燃延續著我的家傳。
曾祖父是五四運動的同齡人,民國時期揚名鄉里的讀書人。老人家讀《三國》,竟達致韋編三絕、如醉如癡的地步,大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意蘊。書非借不能讀也,那本排滿繁體字符、泛黃陳舊的手抄《三國》正是當年博聞強識、才華橫溢的曾祖父天道酬勤、學達性天的見證。時逢山河破碎、戰火頻仍的年景,曾祖父見證了一個亂世中國。讀《三國》,于天下大亂的視閾維度里,老人家總感覺到有一種悲天憫人的理念力透紙背,如:“看到兩京遭難處,鐵人無淚也凄惶”、“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等等。
祖父出生的那一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奔波勞碌了一輩子,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將一臺紅寶石牌收音機搬回家中。祖父念念不忘那本手抄《三國》的同時,聽《三國》是他的今生最愛,是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承擔付出的本真維系。評書大師袁闊成先生鏗鏘有力、磁性蕩漾的天籟之音飛揚在沁涼如水的鄉村夏夜中,縈繞在詩情畫意的原野晨曦里。民族戰爭、中國新生、國家建設……祖父見證了一個激情中國。祖父對《三國》過耳不忘,心醉神迷于其有關“仁者愛人”民本思想的闡述,將“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出口成章;掩卷沉思于一股股傷情悲緒里,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順手拈來。
父親在共和國十周年華誕之際呱呱落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將一臺長虹彩色電視機接回家里。繼往開來的父親,對那本手抄《三國》耿耿于懷的同時,觀《三國》是他生命的情有獨鐘。那時候,中央電視臺正推出唐國強、鮑國安等聯袂主打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好一出驚心動魄、大氣磅礴的歷史文化盛宴。父親身體力行,見證了一個改革中國。他對三足鼎立各方延攬人才、招賢納士的作法品頭論足,認為“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是經典不朽的擇才識主觀;父親還特別推崇群雄逐鹿、煮酒論英雄的恢弘壯觀,因為這為生存奮斗于市場經濟語境視野中的國人提供了鏡鑒。
我降臨的年月正值改革開放邁出第六個年頭,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我經歷了一個從電視機、家庭影院再到因特網的變遷,見證了一個盛事中國。我對那本破敗不堪的手抄《三國》愛不釋手的同時,品《三國》使我的精神生活大放異彩,從而升華到一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高遠境界。點擊易中天老師的《百家講壇》,真個學術觀點的另類表達,好個文化爭鳴的酣暢淋漓;下載2010年高希希版新《三國》。我分明領略到了一種“和而不同”的接物待人策略智慧,一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統一氣息撲面而來,這足以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四世同堂,三國世家。從曾祖父、祖父、父親到我,從手抄讀本、廣播、電視到因特網,從讀《三國》、聽《三國》、觀《三國》到品《三國》,這本身就是見證的歷史軌跡和力道魅力。我們共同見證了一個尋常草根家庭的蓬勃生機,見證了一個變遷轉型中國的自強不息,見證了一種深沉博大思想文化的薪火相傳。(作者: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董永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