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憤然此篇,無非就是想否定民眾對毛主席的無比熱愛,竟然還拐彎抹角、幾角旮旯的引經據典的胡亂編排、惡意攻擊,有這個必要嗎?你以為大家都是和你一樣的弱智嗎?把領袖毛主席比喻為太陽充分表達了受壓迫受剝削受奴役的中國人民對引領他們走向新生活的偉大人物的敬仰,是一種內心深切的感受,是新舊社會的一種強烈比對,而毛主席作為這些方面的決定性人物完全當此殊榮。
太陽的比喻
丁啟陣
蘇東坡名文《日喻》,開篇第一節,講了個給太陽作比喻的故事:一個生下來就眼瞎的人,不知道太陽是個啥東西,請教眼睛好的人。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瞎子敲擊銅盤,聽到了聲音。后來聽到鐘聲,便以為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亮像蠟燭。瞎子手摸蠟燭,知道了形狀。后來摸到一支管狀樂器, 又以為是太陽。
蘇東坡講這個故事,目的是為了說明求道的困難,他的觀點是“道可致而不可求”,即道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通過強求得到。也可以說,蘇東坡所講的,是給太陽作比喻的困難和別扭。
在我看來,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即:用太陽作比喻,也是一件困難、別扭的事情。
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把女主角朱麗葉比喻為太陽,“是什么光從那邊窗戶透出來?那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把愛人的眼睛比喻為太陽,“啊!我的太陽!那就是你!啊!太陽,我的太陽!”在我國,人們似乎更喜歡把救世主式的偉大人物比喻為太陽,“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太陽固然可以給人以溫暖和光明,但是,與此同時,它也可以致人干渴與枯焦。利弊功過,頗難定論。
把一位偉大人物比喻為太陽,會冒出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這個偉大人物出現之前,人們用什么照明?
據我所知,在當代把一位偉人比喻為太陽之前1000來年左右的時代,已經有人把儒家學派祖師爺孔子比喻為太陽了。宋人唐庚(1070-1120)《唐子西文錄》云:“蜀道館舍壁間題一聯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不知何人詩也。”稍后,朱熹《朱子語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張能麟《儒宗理要》等著作中,都有類似的話。稍有不同的是,“萬古如長夜”被轉引成了“萬古長如夜”。“萬古如長夜”,顯然等于說孔子是太陽。這一句話大約很給力,最近我幾次看到有人在引用,其中一次還是年前在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候機大廳的燈箱廣告中看到的,當時粗心,沒看清是公益廣告,還是商業廣告。
可惜的是,這句非常給力的馬屁語言,在明代卻遭到了一個叫劉諧的人的調侃。一位高屐大履、長袖闊帶的道學先生,因為劉諧稱孔子為“仲尼兄”,勃然作色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不料,劉諧不但沒有被嚇到,反而回擊道:“怪得羲皇以上圣人盡日燃紙燭而行也!”事見李贄《贊劉諧》文中。難道不是這個道理嗎?既然孔子是太陽,那么孔子誕生之前的時代,人們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了。
倘若把多個偉大人物都比喻為太陽,眾所周知,那將更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淮南子·本經訓》云:“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若不是堯帝命令著名射箭能手后羿射下其中九個太陽,我們華夏民族,未必能夠傳種至今!
把偉大人物比喻為太陽,無論該人物多么偉大,已故抑或健在,總不免有溜須拍馬之嫌。相比之下,把一種感覺或者一個普通名詞比喻為太陽,就沒有這個弊端。例如,幾天前,國務院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說了這樣一句話:“……信心就像太陽一樣,充滿光明和希望。”無論是從語法修辭角度,還是從邏輯情理角度講,這都是一句相當漂亮的話。看到這里,該有人說我這是在拍國務院領導的馬屁了。愛說不說,隨他去了!
2011-3-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