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
朱向前
網摘編發
郭沫若有詩云:“經綸外,詩詞余事,泰山北斗”,說的是毛澤東在治理軍國大事之余寫點詩詞,就足以稱得上是詩詞泰斗。
毛澤東熟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經史子集、詩詞曲賦,特別像《離騷》、《九歌》、《莊子》、《昭明文選》、《韓昌黎集》等重要經典,可以說爛熟于心。以毛選四卷為例,其中的引文、成語、典故,引自《左傳》48條、《史記》42條、《孟子》26條、《論語》22條、《禮記》14條、《尚書》13條、《詩經》9條等等。這種“童子功”使毛澤東受益匪淺,講話作文常常是縱論古今,引經據典,妙語連珠。從他四五歲開始發蒙,這一輩子讀了將近八十年的書,無論是戎馬倥傯,還是日理萬機,都真正做到了“三上”:枕上,廁上和馬上。現在有案可查的是毛澤東最后的讀書時間是 1976年9月8日下午4時37分,毛澤東看文件長達30分鐘,這時離他去世不到24小時,已進入彌留之際,他清醒過來最后聽了7分鐘的書,再度昏迷直至去世。這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學到死。別說一個偉大領袖,就是古今中外的文人學者又有幾個人能像毛澤東這樣嗜書如命呢?
毛澤東是真學真懂,爛熟于心,信手拈來。舉一例:就是今天的中央檔案館里,保存著毛澤東手書的古詩手跡一共是117首,其中書寫的兩千多年來58個大詩人的重要作品,包括屈原、李白、李賀、李商隱、蘇東坡、辛棄疾等等。他是在什么情況下書寫的?毛澤東的辦公桌旁邊有一個大書案,工間休息,他就到大書案前提起筆來默寫,包括《離騷》、《長恨歌》、《琵琶行》等古典長詩。一直到他七十多歲了還是如此。
再說1974年,81歲的毛澤東已患了嚴重的白內障,但是他又不肯離開書本,需要一個人幫助讀書。條件是口齒清晰,古文功底好,年紀適中,政治可靠。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汪東興從北大中文系經過了解選了一個名單,當念到蘆荻的時候,毛澤東略作沉吟說,那就讓蘆荻來試一試吧。為什么選中蘆荻?蘆荻,女,時年44歲,并非學界名流,但是1963年她在人民大學時曾跟著馮其庸編過《歷代文選》,其中《滕王閣序》、《枯樹賦》等幾篇是她選編的,這幾篇也是毛澤東喜歡的文章,覺得她編著得不錯。這時蘆荻剛從人大調到了北大,她和毛澤東有緣啊,那天晚上汪東興直接把她接到中南海,接到毛主席書房。毛澤東首先問,你會背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嗎?不等她回答,毛澤東自己開始朗聲背誦起來:“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笑著問你的名字是不是從這里來的呀?然后毛澤東從劉禹錫開始說起,又背劉禹錫的《陋室銘》、《竹枝詞》,談到三國的阮籍、南朝的庾信。毛澤東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然后說該你講了,你就講講庾信的《枯樹賦》吧。蘆荻的基本功還是不錯,上來就背,引起毛澤東更高的興致。然后又背江淹的《別賦》,還有《觸詟說趙太后》。到了凌晨一點,大夫勸毛澤東說主席太晚了,你應該休息了,但是他們又談了一個多小時,那一次,談到凌晨三點多,這是他和蘆荻第一次見面。對蘆荻來說,古典詩詞、散文是她的專業,點到哪兒背到哪里,但是二十四史就超出了她的專業范圍,況且是四千萬字,經常會碰到一些生僻古字,這時蘆荻就要去查字典,毛澤東就故意跟她開玩笑,說你怎么不念了,往下念往下念。蘆荻只好說:“主席對不起,有一個字我不認識,我要查一下字典。”毛澤東立刻脫口說出此字,讓蘆荻在窘迫之中萬分驚訝、萬分敬仰。有這種經歷的豈止蘆荻一人。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所謂立言就是著書立說,就是名山事業,藏之名山,傳之后世。大人物都有文化意識和歷史意識,乾隆號稱傳世3萬首詩,也可以算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高產詩人,盡管很多詩是別人代筆。他為什么要搞那么多詩,就是為了傳世,但詩歌不是以量來傳世的,所以乾隆的詩基本上是湮沒無聞。再有就是曾國藩家書,我覺得曾國藩家書寫到后來他也有這種想法,家書是寫給家人看的,但也是寫給天下人看的,也是寫給后人看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如此完整的曾國藩家書。再一個胡適,胡適日記本來也是很私密的,但是我想他在寫的時候已經想到了,要給天下人看,要給后世人看。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如此完整、完備的胡適日記。這就是大人物或者名士的這種文化意識,那么毛澤東更有這種文化意識和歷史意識。他對文化的重視超乎尋常,他有三個經典表述:
一是,一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這是很著名的一條語錄。
二是在長征路上,毛澤東一直帶著文房四寶,多次輕裝簡從,包括他身邊的人也勸他,說這個文房四寶、硯臺,背著太沉了,是不是把它丟了,到哪里找一個碗,弄一個缸不一樣寫嗎?毛澤東說文房四寶一定要背著,我要用我的文房四寶打敗蔣介石、國民黨;
三是表揚丁玲,《臨江仙》寫了“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就是說你這支筆相當一支軍隊。
1963年的一天,毛澤東剛寫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篇文章,心情愉悅要與人分享,逮住進來的衛士張仙朋,問:你知道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嗎?然后把自己這篇文章給他背了一遍后說了一句話:“人們常說虎死了留皮,人死了留名。我這個人啊,只要給人民留下點文就行了。”為后世留文,是一個偉人的想法,更是一個文人的想法。我想,名山事業是中國文人的一種宗教。我們常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但是我覺得名山事業就是中國文人的宗教。所以才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所以才有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看來皆是血”。
真正是毛澤東個人化的、心靈化的、情感化的作品是他的詩詞。在我看來,詩詞在毛澤東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雖然現在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毛澤東不在意他的詩詞,純粹是一種業余愛好,隨便寫寫,不好就扔,如《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他扔在紙簍里,被田家英撿出來的等等。我相信這個細節,但我并不據此認為毛澤東不重視他的詩詞,只是他覺得還沒有寫好,還需精益求精。他生前之所以只公開出版了一個37首詩詞的版本,就是因為他過分重視而再無新版。毛澤東一生南征北戰、決斷無數,但是在修改自己詩詞時卻謹小慎微。舉一例,就是《沁園春·長沙》,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經過他審定后公開發表的,“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我們所熟知的是“層林盡染”,但是你去看毛澤東的手跡,卻是“層巒盡染”,山巒的巒,而不是樹林的林。“層林盡染”固然很好,但是層巒疊嶂,“層巒盡染”不是更好、更大氣嗎?
再比如著名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但他手寫的是“天未有情天亦老”,意思正好相反,一個是天如果有情,它會老。一個是天無情它也會老,你說哪一句更好呢?又說不清。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李敖在多種場合引用現代著名學者蔣廷黻的一個問題,就是漢武帝和司馬遷誰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更大,影響更遠?李敖、蔣廷黻都選擇了司馬遷。但是在我看來,就文治武功、文韜武略而言,毛澤東遠勝于漢武帝加司馬遷。一方面毛澤東是開國領袖,28年打下江山。另外一方面,他又是詩詞大家,而且以詩紀史,有意無意用他的詩詞,記錄了他打江山和建設新中國的主要歷程,并用獨具一格的毛體書寫。
最后我總結一下毛澤東詩詞的三個藝術特點:一是豪邁大氣;二是想象浪漫;三是文采華美。由此得出三個結論,一、毛澤東是一流詩人;二、毛澤東古為今用;三、毛澤東史詩合一。
單說一下第三個結論“史詩合一。”從25歲毛澤東于1918年寫下《送縱宇一郎東行》明確表明革命心志,到1949年寫《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在這30年間恰巧有28首詩詞,正好對應和記錄了毛澤東開創和領導的28年武裝斗爭。毛澤東用自己大氣磅礴的、瑰麗多姿的、文采風流的詩詞創作,有意無意地記錄了自己領導的,艱苦卓絕、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斗爭歷程。所謂艱苦卓絕就是一介書生起于草根,千難萬險,艱苦備嘗;所謂驚天動地就是以弱抗強,以少勝多,石破天驚;所謂波瀾壯闊就是百川歸海,從小到大,勢不可當;所謂翻天覆地就是乾坤再造,搗它一個底朝天,開創一個新紀元。毛澤東是用詩寫史,以史寫詩。正事寫史,余事寫詩,詩史合一,是為史詩。這才是一等一的大詩人,大手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來源﹕光明日報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