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將在浪漫中死去?
春晚燒紅了中國,是往年的事兒;溫度稍遜一籌,卻是今年的事兒。還有一點不同,往年,跟“瘋”的人,“瘋”的是春晚“歌舞戲曲+小品相聲”的搞笑功能,而今年,更多的是此起彼伏的“一陣漫罵”。先是有網民披露該屆春晚是“歷年來最糟”,隨后就是娛評人指稱今年春晚乃“三無產品”,讓圍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在“無亮點、無笑點、無看點”中遭受毒害。還好,罵人是一門語言藝術,開罵的多少還保留一些“口德”,不至于讓春晚扒光衣服大白天下;挨罵是行為藝術,至今沒發現,被指罵的所有參與演出的演職人員們有哪一個,想不開了喝毒藥或跳樓的。足見,罵者且罵著,而挨罵者,終究還是沒有自省的勇氣。
春晚,這個被稱為全民聯歡的娛樂大排檔,從1983年登錄央視后,因有了群眾參與、主持人串詞、熒屏內外互動等鮮活的娛樂創新方式,無不令受眾感官倍感享受和疲憊心靈倍受慰籍。除舊迎新的夜晚,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春晚營造的過年氣氛,無疑讓中國人過節的幸福指數空前高漲,特別是隨著一屆屆高質量的春晚作品推出,深植于心的舉家團圓情結漸漸演變成了團圓飯后看春晚的另一份期待,正是在這種期待中,人們也從最初的純欣賞轉變成了如今的多挑剔。
挑剔式欣賞,在拷問作品質量的同時,也在時時拷量著演員的演技。而觀眾更會無意間將春晚的所有作品和它的演出者至少放在“準大師”的高位,正是基于這份民間通用的高標準嚴要求,使看了幾十年春晚的人們很輕易能從近幾年的春晚作品中挑出刺兒來。也難怪,從發澀生硬的錄播到流暢生動的直播,走了幾十年的春晚,雖然每屆均有時年的信息流露,但總體框架并沒有大的改觀,“歌舞加曲藝”的節目種類陳舊如昔,節目內容也多是牽強附會故作深沉狀,況而且,一直大紅大紫的特別演員已逐漸透支完了本有的藝術財庫,再也拿不出像樣的藝術大餐。由此看來,今年的春晚再次呈現罵聲也就見怪不怪了。
電視媒介被現代人推崇,是因為它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一些寓教于樂的節目,讓人在笑翻天之后,還起到了教育意義。春晚作為一檔娛樂節目,是辛苦勞累一年之后緩解老百姓緊張情緒的疏通渠道,也是借以每年一次的文藝匯演形式提振國人的生活情趣。細細考究起來,央視舉辦春晚的初衷,怕多是唯“文藝為大眾服務”的宗旨是瞻,確也讓大眾看到了負責任“文藝團體”的傾情奉獻,既娛樂了民眾,也鼓舞了來年的干勁。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初衷“劍走偏鋒”,首要的似乎不再考慮文藝如何服務大眾,而是變成了一種對歷年舉辦春晚傳統的堅守,這份略顯單薄失去宗旨的堅守,在民眾心里產生了一定的陌生感,這從民眾疾呼“央視春晚霸權”的聲討中可窺一斑。
堅守住自己的傳統是央視舉辦春晚的不二話題,本也無可厚非。倘若為了堅守傳統而忽視了對節目的改良,縱容了部分知名演員并不完美的文藝創作以及仇視與自己稍有摩擦的優秀演員,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文藝態度。屢見擁有春晚直通卡的某某演員在離春晚直播僅有幾天的時間內才帶病趕創作品的事跡見諸報端,雖有感動,但更多的卻是茫然:如此大牌演員,緣何不做平素積累?非要倉促上陣?臨陣磨槍能否推出鼓舞人的優秀作品?這終究該是文藝組織者的縱容和大牌演員滋生的惰性吧。
如此說來,組織者及其演員如果繼續偏執下去,沉迷于之,勢必,會讓央視春晚提前在浪漫中品嘗死亡的滋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