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春晚的理由
也曾很多年在大年夜和家人一起于熒屏前消費春晚,也曾被春晚里的一些節目逗得開懷大笑,也曾因為春晚留下過快樂的瞬間,但我也確切的感覺到越來越不喜歡春晚了。對我而言,春晚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這就如同一個女人,她曾依仗青春靚麗,也動人過,甚至在她的門庭有過“五陵年少爭纏頭”“血色羅裙翻酒污”的盛況。但由于缺乏內在美,沒有讓“歲月與品位同飛,花容共涵養一色”,在徐娘半老的時候,無論怎樣的梳妝打扮、涂脂抹粉、發嗲使嬌,都避免不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黯然結局。即使有部分人仍然駐足觀望,那也只是被勾引起了對于孟浪往昔的回憶罷了。
不喜歡春晚,是因為春晚越來越俗,俗不可耐。
作為藝術,雅和俗不過是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已,并無高下之分。很多經典都曾經是俗的藝術,比如“四大名著”都可算作是通俗小說;今天的京劇和昆曲等高雅戲曲在幾百年前卻是流行藝術。所以,俗本身沒有什么不好,而且也是大眾需要。但是太俗、濫俗,就已經屬于低級趣味了,那樣的東西與藝術無關。不幸的是,春晚基本上屬于這樣的東西。
說相聲吧,這個曾經相當普及廣受歡迎的大眾藝術形式,已經逐漸式微,那個副部級(全部文聯副主席)相聲演員從來就沒有過像樣的作品,卻幾乎每年上春晚,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他的相聲除了阿諛奉承就是吹牛拍馬。經典的相聲段子,大多數都是在詼諧幽默中諷喻現實,以此來啟迪觀眾。這就如同文學樣式中的雜文,如果一味的歌功頌德,那這樣的藝術形式還有存在的價值嗎?看看春晚上的那些所謂的相聲,那還是相聲嗎?相對來說,小品已經算得上是春晚中難得的亮點。一是因為有像趙本山這樣有真功夫并為觀眾喜歡的演員的助陣,再就是本山大叔的作品多少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雖然只能是膚淺的,但至少不全是諛詞。趙本山的作品連年獲得好評除了他的表演水品,恐怕主要就在于內容上還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吧。但就整體而言,小品的格調仍然不算太高。至于歌舞類,這幾年還有從春晚上傳唱開來的歌么?其余節目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說春晚俗,還因為它太功利。我不知道一個不怎么出名的演員要走上春晚舞臺得花多少錢,想必不會太便宜。我們能感覺到的是,春晚熙熙皆為利來,春晚攘攘皆為利往。像劉謙、小沈陽他們現在的身價和上春晚成名之前相比,應該是天壤之別了吧。不要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春晚導演收受賄賂早已不是新聞,有的不是已經身陷囹圄了嗎?當然進軍春晚的門道肯定是花樣百出,江湖傳說一些人是具備了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才得以一晚成名的。路有千條,殊途同歸,最后落腳點就在一個“利”字。看看春晚舞臺上無孔不入的廣告,正是應了那句“廣告漸欲迷人眼,無錢別想上春晚”。幾個月前,總書記痛斥“三俗”,并為此專門召開了會議,發布了文件。我因此響應總書記的號召,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抵制“三俗”春晚。
不喜歡春晚,更因為春晚非平民立場。春晚越來越像一個粉刷匠,用涂料將一所舊房子的墻壁刷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那墻上原有的斑點、污漬當然就被遮蓋得嚴嚴實實了。多年來的春晚只有一個基調,就是唱贊歌。雖然偶爾也會找來一兩個農民工或者保姆之類點綴一下舞臺,但我看到的不過是嗟來之食,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而決不是平等的參與,主持人勒令他們拜年、感恩的話語里傳達出的信息就倆字——施舍。春晚與其說是為了娛樂大眾,不如說是為了粉飾現實。記得孔慶東在08年春晚后寫過一篇《春晚狼心狗肺》的文章,于文字有興趣而良知尚存的朋友看看這篇文章一定比看春晚有趣多了。現在我一想到春晚就總會產生一個幻覺,仿佛看到一個富豪將一件半舊不新的錦袍扔到了垃圾桶里,袍子里爬滿了蟑螂、臭蟲、虱子、螞蟻,乞丐翻撿起來穿在身上向世人炫耀他的光鮮。
零點的鐘聲剛剛響過,春晚還在延續,按照慣例應該是這樣的,明年的今晚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我也將會和這個晚上一樣遠離春晚。但在熱鬧的春晚中,我用博文記錄自己的心情還是第一次,難忘今宵!
在我就要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在新年到來的第一個瞬間,在四周的煙花爆竹聲里,我要對一向關注、支持我的或認識或不認識、或遠或近、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署名或匿名、或浮水或潛水的朋友們說一聲,新年快樂,永遠快樂!你們不離不棄的鼓勵,是頑石前行不竭動力。最由衷的謝謝你們,我的朋友!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