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財團病態化唯利是圖的紀錄片《大企業》,是在世界各地爆發反對新自由主義抗爭浪潮時問世。時隔幾年,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揮之不去的時刻再看這部影片,全球范圍官商勾結去剝削壓榨普羅民眾和掠奪搜刮地球資源仍然在發生著,而且還要強迫普羅民眾去為大企業財團所造成的危機買單,當然世界各地的群眾抗爭也烽火不息……
2003年發行的加拿大紀錄片《大企業》(The Corporation),是由馬克.阿克巴(Mark Achbar)和杰妮弗.阿伯特(Jeniffer Abbott)所執導,編劇是喬爾.巴肯(Joel Bakan)。馬克.阿克巴曾執導1992年發行的紀錄片—《制造共識:喬姆斯基論媒體》(Manufacturing Consent: Noam Chomsky and the Media),對商業媒體進行批判;杰妮弗.阿伯特曾執導于1998年出品的紀錄片《我桌上的一頭牛》(A Cow at My Table),探討工廠化農場生產肉類的問題。《大企業》的故事藍本是根據喬爾.巴肯所寫的《大企業:對盈利和權力的病態追求》(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一書,以批判的眼光分析現代企業的進化和行為。
《大企業》從多個方面切入,對現代企業財團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影片中所訪問了約40人,包括了大企業里的首席執行員和高層人員、公關人員、廣告業者、鼓吹自由貿易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米爾頓.弗里曼、被人稱為是“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等,從這些資本主義食人體制得益者口中,揭露了資本企業唯利是圖、只關心商業利益的去人性化殘暴本質。受訪者當然也包括了對企業財團持批判態度的進步人士,如美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著有《No Logo》的加拿大作家娜歐米.克萊因(Naomi Klein)、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摩爾(Michel Moore)、印度生態主義者紈妲娜.希瓦(Vandana Shiva)、已故美國左翼歷史學家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等。
影片敘述了現代企業的發展和演化,從一個只具有特定公共功能的受政府承認之機構,變成一個具有法律地位的法律實體—“法人”(legal person),從而享有一個“人”所應有的法律權利。在美國,唯利是圖的企業的“成人”之道,是通過愿意要保護保護剛被解放黑人奴隸的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1868年被通過的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是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后制訂來保護個人財產與生命不受他人或政府威脅。結果呢,這項修正案的真正得益者并不是被解放的黑人奴隸,反而是當時區區數百個新興企業。1890-1910年間,307件官司在憲法第十四條下被帶上法庭提出訴訟,其中288件是由企業公司所提請,只有19件是由非洲裔美國人所提請……為了解放黑人奴隸(其實是美國北方新興資本家要“解放”被南方大地主“捆綁”的勞動力),一場南北戰爭犧牲了60萬人,戰爭過后非洲裔美國人實際上仍未被解放,真正的得益者卻是資本家,后來的30年間,只靠著法官一支筆在紙上劃一下,就把原本是一個公民所應享有的權利給剝奪并轉交給大資本和企業財團。代表企業的律師利用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高呼“企業也是人!”企業財團從此成為了社會的一分子!
不過,這些企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影片導演采用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的心理疾病診斷標準,去對企業財團進行人格檢查,得出的結果是各大企業財團匯集了幾乎所有足以形成人格異常“精神變態”的癥狀:對他人的感受無動于衷(傷害工人,如裁員、打壓工會、危害工人生命、血汗工廠等)、無法維持長久關系(制造危險產品、有毒廢料、化學合成制品等危害人類健康)、罔顧他人和其他生物的安全(破壞生態環境、工業化畜牧、活體實驗等傷害動物的做法)、無法產生罪惡感(企業不愿對過度砍伐森林、排放二氧化碳、傾倒核廢料等罪行負起責任)、無法遵守社會規范和法律(企業違反法律、欺詐等)、不誠實(為了商業利益不斷說謊欺騙消費者)。綜合上述的癥狀,所得出的結論是:在放任資本主義或自由市場中的企業財團完全符合作為一個典型“精神變態者”的特征!
是的,我們當前就是活在一個被精神變態者主宰的世界中!
影片也探討了企業財團如何通過商業媒體和廣告影響人們的思維。活在盈利至上大企業主導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民,從年幼時候就開始被商業媒體和廣告資訊所“洗腦”,變成了商業品牌的奴隸,變成了不斷購買商品的消費機器,變成了企業財團的提款機。
影片也提到兩名福克斯新聞頻道的記者因為拒絕扭曲報道關于在美國境內廣泛使用來提高牛奶產量的人造生長激素(這個荷爾蒙在歐洲和加拿大被禁)對人類健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遭到電視臺高層和企業財團的刁難。那些認為自由市場可以促進言論自由、資訊自由、民主人權的說法,就像每天不斷在電視上重復播放的廣告那樣,都是拿來招搖撞騙的。企業財團為了保護其股東的利益,為了牟取最大的盈利,是無法容忍任何揭露它們罔顧任命、破壞生態環境、欺騙敲詐等罪行的民主機制和言論自由。
企業財團是不會理解并珍惜民主的價值。事實上,企業財團經常踐踏被認為會阻礙它們追求盈利的民主。企業財團將原本職務是服務人民的政府,變成它們的私人打手,美國政府是這當中的佼佼者。美國政府為了維護跨國企業財團的利益,以什么“民主”、“維持穩定”、“反恐”等堂而皇之的借口出兵到世界各地點燃戰火。只要政府作出任何威脅企業財團利益的政策,它們就會不擇手段地阻擾,甚至不惜埋葬民主。美國的大企業曾在1930年代因為不滿羅斯福的“新政”,試圖出資支持軍方推翻美國政府,以建立一個法西斯主義軍事獨裁政權,不過這個陰謀后來因敗露而不了了之。今天的美國大企業當然無需發動如此的政變陰謀,因為過去幾十年來,企業財團的勢力已經是美國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制定任何政策和法律上,美國政府都必須得到企業財團的點頭才能通過,連雄心大志要落實醫療改革的奧巴馬也不能幸免……大企業財團已經將軍事武裝、政治精英及制造公共輿論的媒體收買為自己的私人打手。
影片也講述到企業財團在上個世紀跟法西斯主義崛起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德國的納粹和意大利的穆索里尼政權都曾得到不少企業的資助。在二戰期間,美國企業可以不顧敵對立場而跟納粹政府攜手合作,如可口可樂為了繼續在德國做生意而創建了新的品牌—芬達汽水(Fanta)。IBM為納粹集中營出租了該公司的打卡系統,還要每月派人去維修。只要可以牟取盈利,企業財團是非常樂意助紂為虐的。
影片也有提到世界各地人民挑戰企業霸權的抗爭,以及社會運動所提出的替代選擇。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玻利維亞科恰班巴人民反對水供私有化的抗爭。科恰班巴于2000年爆發聲勢浩大的反對水供私有化示威浪潮,當時政府要將該市的水供服務出讓給跨國公司—柏克德(Bechtel Corporation),私有化后科恰班巴的人民連收集雨水都屬非法!1999年西雅圖的反世貿示威抗議片段也在影片中出現,當年的這場抗議行動,是近年世界各地反對全球資本主義抗爭的標志性事件。
今天很多的跨國企業都嘗試通過各種公關手段去為自己“漂白”,企圖在人們的心目中塑造一副負責任、有愛心的正面形象。但是,再多的門面功夫,只要企業財團仍然以牟取盈利為目標(這也其實是資本企業存在的唯一目標),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地球資源的搜刮、對民主人權的踐踏都將繼續上演,什么“企業責任”還不都是騙人的伎倆……只有終結企業霸權,推翻讓企業財團橫行霸道的資本主義體制,并建立一個普羅民眾由下而上進行治理的民主社會,我們才能夠擺脫今天所面對的深重危機。
《大企業》的尾聲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談話,異議導演邁克.摩爾覺得很諷刺,為何大企業財團所控制的電影業愿意讓他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路影片出街并流傳,讓摩爾去反對那些大企業財團所相信的事情?這是因為這些大企業財團其實都不相信任何事物,它們容許摩爾的影片出街,是因為它們知道有上百萬人要觀看摩爾的影片,讓它們賺大錢。摩爾利用了資本主義難以置信的弊端—貪婪,去宣傳他的思想。大企業財團相信人們看完了批判資本主義的電影后,還是不會做任何事情,因為它們已經很有效地麻痹了千千萬萬的人民,人們不會看完影片后離開他們舒適的沙發采取任何政治行動。“如果有錢人能靠賣繩子賺到一塊錢,就算那繩子是用來吊死他的,他還是會欣然出售。”摩爾希望他是這繩子的一部分。摩爾相信還有會有一些人在離開電影院或從沙發上站起來后,去做出一點事情將我們的世界從企業霸權中奪回來。
要改變今天被企業霸權宰割得血肉模糊的世界,我們不可能依靠像地毯制造公司Interface雷安德森(Ray Anderson)那樣一兩個“良心發現”的資本家,因為再有良心的資本家、公司首席執行員,都無法根除盈利至上企業霸權所帶來的毀滅性危機。終結企業霸權的關鍵,是來自世界各地基層人民組織起來的反資本主義抗爭!
The Corporation電影官方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