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刺痛了誰
昨天有朋友聊起,白居易的名篇《賣炭翁》也悄然從初中語文課本消失了,朋友大惑不解,問這是怎么了。其實,這事沒什么奇怪的,刪除《賣炭翁》和刪除《誰是最可愛的人》《包身工》《狼牙山五壯士》以及魯迅系列作品,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因為這些作品和特色社會嚴重不相容,會刺痛一些人的神經,所以必須讓它們走出孩子的視野,免得孩子們讀這些作品時生出些不該有的聯想。
教材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語文、政治、歷史教材就更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反應,這一點毋庸置疑。比如,歷史教材中,歌頌還是貶斥農民起義就是一個與立場有關的問題。毛澤東和他的共產黨人依靠農民建立了武裝,用以反抗中外反動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那個時候的共產黨真正把工農當成國家的主人,所以那個年代自然縱情謳歌農民起義。但是當工農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犧牲品,他們的地位被弱勢,利益被漠視的時候,按照毛澤東的觀點“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個時候還能再宣揚農民起義嗎? 歷史 老師告訴學生的只能是農民起義在歷史進程中的破壞作用。我舉這個例子意在說明,沒有脫離意識形態的教科書,中國如此,精英們仰慕的美國、英國、日本同樣如此。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逐出教材大概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作品贊揚我志愿軍戰士面對美帝侵略者的大無畏精神已經不適應“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新時代,特別是會讓山姆爺爺看了不舒服,以致影響了中美關系;另一個原因恐怕與作者巍巍有關了,因為無產階級文學家巍巍始終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晚年對黨內修正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這一定讓那些走資派非常惱怒,槍斃他的作品也就理所當然。“包身工”的遭遇會比黑磚窯工、智障勞工更悲慘嗎?“賣炭翁”在今天豈非隨處可見?有人這么說,魯迅筆下的人物都復活了,孩子們讀魯迅作品就是在閱讀現實,說這話的眼光很銳利啊!以鮮明的反封建意識、反封建等級制度,無情揭露社會黑暗,試圖喚醒麻木的國民貫穿始終的魯迅作品還能容于當下么?
一方面在大量的刪除經典、糟蹋經典,另一方面又在不遺余力的推廣經典、普及經典,看上去似乎很矛盾。刪除什么我們已經清楚了,來看看普及什么吧。《三字經》在很多地方的學生中早已是人手一冊,《弟子規》已經成為北京所有學生的必讀課本了,最近孔子雕像也已經普及到了天安門廣場。不能否認,《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古代經典都有其精華部分,這些精華也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并弘揚的,有識之士從來是承認這一點的,但是這些經典傳達的核心價值觀仍然是要人做順民、做奴才,這一點恐怕也不好否認吧(前面我在《偽國學熱》中已經論及)。這里我再舉幾乎是人人稱道的《唐詩三百首》為例來佐證我的觀點。《唐詩三百首》為清人蘅塘退士選編,他選編的這三百首詩果真能概括唐詩全貌、代表唐詩的真正水平嗎?就說最能代表唐詩水平的三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吧。他們入選的詩作數量分別是22首、35首、4首(列第二位的是王維,有26首)。這三人中,編者為什么會如此薄待白居易呢?因為白居易是對現實批判最為激烈的,除了他的個性,與他生活在衰頹的晚唐密切相關,他的相當部分(或者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那些直接反映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章,如此看來,白氏受到排斥也就不意外了。再看作品,李白的代表作《夢游天姥吟留別》沒有入選,估計是該詩的最后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惹的禍;集杜甫思想性藝術性之大成的“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均未獲編者垂青,因為這些詩歌是杜甫鞭撻黑暗、關注民生的代表作;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這些世所公認的藝術成就極高的諷喻詩當然更不會獲得編者青睞。這位“蘅塘退士”應該改名叫“蘅塘進士”才符合實際,進士者,符合清廷要求的進取之士也。由此可見,歷史上那些所謂經典,字里行間都打上了濃濃的封建烙印,《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編寫的教材,除了作斷文識字的讀本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封建統治者用來控制百姓思想的工具。早些時候看到有復旦大學 錢姓 教授發表高論,鼓吹經典不可改。果真如此嗎?更換《唐詩三百首》中的一百首,把《夢游天姥吟留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等作品補充進去如何?《唐詩三百首》的思想性、藝術性、代表性是因此降低了,還是提高了?《三字經》在歷史上多次被改編、補充過,為什么到今天就不能再改了?如果立場沒有問題的話,像錢某這樣的水平實在也不配稱教授,難怪現在的“教授”都變成貶義詞了。
我們對比一下,了解了刪除的是什么,普及的又是什么,還會覺得矛盾嗎?二者在本質上其實是一致的。就像重慶“唱紅”和“打黑”、別的地方“唱黑”“打紅”一樣,“唱”和“打”之間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推廣、普及維護封建統治的經典,就必然要刪除反封建、反專制、反壓迫的經典。有什么奇怪的么?
有意思的是,《賣炭翁》這樣直接諷刺最高統治者、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作品可以在唐代流行,就收錄在《白氏長慶集》里,唐代統治者倒沒有以“穩定壓倒一切”的名義把白居易給和諧了。但我估計,白居易一定料不到,他的作品卻不能容于清朝,也不能被充滿了神奇特色的1100多年后的中國所接受。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