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胡樂盛行,是漢樂與胡樂融合發展的時代。在這個融合過程中,代表華夏正聲的清商樂其實只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列入樂府,并非統治者喜歡。而且南朝音樂還曾被視作亡國之音。很快龜茲樂就占到了主要地位。
唐玄宗時,又有“胡部新聲”傳入。《霓裳羽衣曲》就是唐代漢樂與胡樂融合發展的最高成就。
胡人的音樂和舞蹈是同時傳來的,唐朝盛行配樂舞,音樂依附舞蹈而流傳,許多樂曲即是舞曲。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舞法和配樂多來自西域。
初唐樂舞以三大舞為代表,一是《七德舞》,本為《秦王破陣》樂,是武舞,采民間流行的歌樂摻雜龜茲樂制成。二是《九功舞》,本為《功成慶善樂》,是文舞。三是《上元舞》,本為《上元樂》。 盛唐樂舞以《霓裳羽衣曲》為代表作。
《七德舞》是唐太宗命呂才、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依唐朝建國前征伐四方事內容演為《秦王破陣樂》,后名《七德舞》。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執戟,聲韻慷慨。白居易《七德舞》詩云:“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使人觀樂舞,而不忘創業之艱難。舞時擂動大鼓,“聲震百里,動蕩山谷”,也足以激昂士氣,振作精神。大抵太宗時,破陣舞成為最受歡迎最富盛譽的樂舞。日本奈良朝傳寫的破陣樂琵琶曲譜,依然保存到現在。玄奘去天竺,戒日王問:“聽說中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秦王是誰?有什么功德?”玄奘回答道:“秦王就是現在的中國皇帝。未登基前封為秦王,杖鉞麾戈,肅清海內,所以有這個歌舞。”東傳日本,西聞天竺,《破陣樂》的影響就是盛唐國勢的影響。
武則天時期,保持著唐朝前期的強盛,但不再做破陣舞是的戰斗歌舞,西域舞在長安進一步流行。此時流行的蘇幕遮(很著名的曲牌)和撥頭。蘇幕遮舞時旗鼓相當如軍陣之勢,騰逐喧噪有戰爭之像;舞者戴假面,駿馬胡服,鼓舞跳躍,以水相潑。大概也是一種激勵人心的歌舞。
另一種戴假面的樂舞撥頭,也自西域流傳入長安。《通典》說,“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另一說象征天竺王白馬奮戰毒蛇。撥頭與蘇幕遮當然已不如《七德舞》氣象恢弘,但仍然具有鼓舞斗志的作用。
但是在開元天寶年間,西域樂舞終于壓倒了中國樂舞。元稹《法曲》云:“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兢紛泊。”大抵此時胡樂盛行于長安,漢族傳統的“雅樂”只供例行的廟堂祭享,不再流行。原來規模浩大的《秦王破陣樂》演為只有四人的小舞。蘇幕遮和撥頭也遭禁絕。起而代之,為貴族士大夫所鐘愛的是西域傳來的胡騰、胡旋和柘枝。
胡騰、胡旋和柘枝,都是由女伎歌舞。舞者旋轉作態,供人娛樂,并沒有什么意義可說,只是令士大夫沉溺酒色的樂舞。柘枝舞女著窄袖羅衫,歌曲將終,舞人并脫去上衣,袒露半身。此類舞完全是蕩人心志的淫靡舞,與《秦王破陣樂》大異其趣,與蘇幕遮和撥頭也迥異。可是這些歌舞不但深入宮廷,并且在貴族士大夫間廣為流傳,給長安帶來一片頹風。
如果說《秦王破陣樂》的制作,適應了唐太宗時強盛奮發的國勢,那么胡旋、胡騰和柘枝的流行,正是適合了開元天寶年間朝野縱情聲色的敗局。天寶亂后,有些文人反思,元稹詩:“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白居易詩:“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能圓轉。”安祿山和楊玉環都能做胡旋舞,以取悅唐玄宗。所以白居易詩又說:“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二人的指責是有道理的。開元天寶年間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時期,胡旋、胡騰和柘枝的流行,正是唐統治階級淫靡墮落、迫近禍亂的一個征兆。
其實任何時期的盛衰在文藝上的表現幾乎都是一樣的,其實文藝往往是提前表現的,所以文藝的變化才是社會大變化的征兆。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面向工人農民的方針指導下,涌現出了一大批反映工人農民在擺脫了剝削和壓迫以后的新生活的作品。打破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鬼狐仙怪占據舞臺的歷史。反映新舊社會對比和革命歷程的作品無不提醒新社會來之不易,需要每一個人倍加珍惜。
代表新中國文藝最高水平的我認為就是《東方紅》。集合中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沒有排斥西方的音樂和舞蹈,反映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開始各個時期的革命史,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后的建設史。全劇鼓舞士氣、昂揚斗志,催人向上。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血肉相連,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民族獨立,自立自強的歷史。在東方紅結束后,周恩來總理在舞臺上宣布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演出當天爆炸成功的消息。也許是歷史特意的安排,有形的原子彈使我們的腰桿更加強壯,而《東方紅》無疑是工農精神原子彈中當量最大的一顆。
在改開初期,比較好的就算是陳強和陳佩斯父子領銜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系列了。雖然在關鍵歷史時點還是拍出了《大決戰》,《開國大典》等“主旋律”作品,但是工農逐漸在舞臺、銀屏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銳意改革的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烏有之鄉有位朋友(叫老師應該更合適,可是我沒有記得網名,也沒有記得這篇文章的名字,但是文章的主旨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做過總結。
《西游記》和《紅樓夢》兩部連續劇曾經創出萬人空巷的效果,可是現在反思,可能恰恰就是那時我們的文學創作喪失了生機與活力,不得不向歷史的故紙堆中找尋些殘羹冷炙。其一、已經沒有人再像柳青那樣去描寫梁生寶,工人農民也不可能再出現一個高玉寶;其二、改革思想的傳播已經取得徹底的“勝利”,改革措施也在農村和國企兩個主要領域徹底推行,不需要再宣傳;其三、這時已經有企業破產,工人下崗出現了,宣傳領域自相矛盾越來越多,反映現實的作品越來越少了。以至于我現在回想這些年份時無法聯想起某部有影響力的作品。或者是我孤陋寡聞,但是我覺得并不影響這篇文章的主旨。
但是說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個時期確實發端之后,越來越強。在電視沒有普及的時候,上海電影譯制廠憑借譯制片恐怕是當時片頭出現的最多的電影單位了。譯制片來了,我們對應的是什么呢?恐怕就是大使館和領事館門口等候簽證的長隊吧。
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和電視劇最多反映的是什么呢?恰恰是在前30年被工農趕下臺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鬼狐仙怪回來了。這些人演繹的是什么呢?勾心斗角、聲色犬馬,迷信邪說。我經常在想,我們的銀屏其實只在演一部戲,那就是《紅樓夢》(只是比喻,我建議大家都不要看《紅樓夢》),全中國已經喪失了對擴張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精神,剩下的只有一家人內部斗爭,勾心斗角。有心計的結成派別,能力差的引外人自重,沒心眼的還在那自我感覺良好。那一幫丫鬟還生怕被拉出去配了那個小子。
以前唱歌都有歌詠比賽,聯歡晚會,現在都要卡拉OK了。以前跳舞最多也就是慢三慢四,現在都是鋼管炫舞了。類似柘枝那樣的“香衫袖窄裁”,“急破催落曳,羅衫半露肩”早已不值得大驚小怪。如果說開元天寶年間還只是統治階級陷入淫靡的頹風,現在可是全民染黃。雖然整治互聯網低俗的調門和調控房地產一樣高,但是所謂主流媒體就干凈么?即使是新華社網站美女圖片少么?
我舉不出多少現今的例子,還真要感謝我們的教育系統。正是他們的工作使我在學生時代沒看過多少電影電視,沒讀過幾本課外讀物。但是,我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文藝最應該面向的是不是孩子?可是,自從新三十年以來,出過幾首適合孩子的歌?(這是必然的,右派無歌)出過幾部兒童影視?兒童出版物幾乎消失殆盡,處于停產狀態,孩子們的書包里倒是有很多日本漫畫。這倒是和我國的產業結構很相稱,日本設計,我們代工。
剝削階級不會放棄他們的利益。在思想領域,我們仍然要牢記毛主席的教導,不要被迷惑。一個人只要思想是中國的,他就是中國人,反之就是黃皮白心的香蕉人。思想變了比吃了轉基因的大米更可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