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文亭山
前日,路過文亭山,遠望儒家弟子會文之處(孔子弟子曾參和冉雍、冉耕、冉求常會于山頂一亭子,切磋學術、指點江山,后人稱此亭為“會文亭”,山亦因此名曰“文亭山”),對于儒家急于事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入世態(tài)度對中國傳統(tǒng)官宦士子的人格影響有了一點思考:一方面他們一些人感于皇恩浩蕩,立志佐佑、樹立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公心大義,讓人感佩甚至涕零;一方面他們一些人又因缺乏有效監(jiān)督,往往心理惡性膨脹,從最初“著書只為稻梁謀”的“父母官”發(fā)展成暴殄天物的貪蠹;即使在單個人身上這種矛盾性的雙重人格也比較明顯,他們在立志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同時也在立志達到個人光宗耀祖、封妻蔭子、仙及雞犬的目的,既感受著眾星捧月的愜意,又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實惠,于是世上只有當官好的邏輯就形成了。我認為,這種矛盾性的人格可以套用精神醫(yī)學的術語稱為“精神分裂”人格。盡管自古也有奉天承運、忠心死節(jié)、為民請命的民族脊梁,但畢竟寥若晨星。感此,遂有以下諸句。
文亭山上諸子游,
諸子會文論春秋。
天道有常非人意①,
人倫②無定是天愁。
強撐螭梁壽難養(yǎng)③,
硬著蟒袍時易流④。
浮華身前享愜意,
光鮮背后品凄憂。
諸子雖有修平志⑤,
幾人不為稻粱謀⑥?
注:①《荀子 天論》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此處化用此句。
②特指面對春秋時期,諸侯坐大、禮崩樂壞、戰(zhàn)亂頻仍的時局,孔子試圖極力恢復周朝禮樂舊制,“知其不可而為之”,倡導“仁義禮智信”,以匡正天下。此處“天道、人倫”兩句,意在批評儒家那種僅從個人主觀愿望出發(fā),不顧時勢所趨而以刻舟求劍之心態(tài)頑固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急于事功的思想和行為。孔子先哲的主張雖然想維護倫理公正,但畢竟不合時勢潮流。人類社會自從私有制產(chǎn)生后就進入了違逆公平倫理而以效率為先、革命性與科學性相違背的二律背返狀態(tài),只有消滅了私有制之后,才可能達到革命性與科學性、先進性與合理性的統(tǒng)一,但不知這要等到何時。
③化用《老子》第五章“強梁者不得其死”。此句譯文有爭議,我之理解是:沒有力量撐起大梁非要去撐起,會損傷身體而不得善終。
④蟒袍此處代指謀取官爵,此句意勸那些為了謀取官職而將美好人生時光白白流失的人。
⑤“修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⑥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詠史·金粉東南十五州》的句子:“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意在諷刺那些無節(jié)文人,卑躬屈膝歌功頌德。“稻粱謀”,原謂羽類之謀取稻粱作為口食(如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后喻指人之為生活而打算。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下午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