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在網絡上與同鄉看了下《唐山大地震》,同鄉是個心直口快的人,與他看到最后,也罵到最后,鄙夷到最后。
傳說,《唐山大地震》要準備N包紙巾,可我除了片尾那個母子互相下跪的情節讓我略有感動外,一直我不覺得哪里能讓我流淚,難道是我們太冷血?抑或我們的思維有問題?但我實在沒有迎合誰的必要。
就像新版李少紅的《紅樓夢》一樣,眾人拍磚,我卻認為新《紅樓夢》只是我們一個夢的延伸。卻在某論壇被某個可能"正義“過頭的網友在后面留言多次,說李少紅給我多少錢,我不屑一顧,覺得這個人實在無聊,把它刪除了,可這個人還在網站悄悄話里留同樣的言。我無名無權,甚至連李少紅是誰我都沒有搞清楚,我根本沒有必要迎合她。我說的就是我的內心流露。
因此,粗糙如斯---《唐山大地震》,實在讓我不敢恭維,不論這個導演是如何的著名,這部片子如何得到諸如央視新聞聯播的提名也好,也不論那些媒體如何渲染這部片子是如何的讓人感動,我始終還是那種感受,粗糙。
首先從整部片子來看,跨度太大,沒有任何情節鋪墊,剛才還在行茍合之事,還沒有很好的反映地震發生后地動山搖的局面,卻已經跳到廢墟一片,開始救援的場面。剛才還在地震現場,一會兒就是兒子要被其奶奶帶走,然后鏡頭一晃,人就長大了。方達剛才還在騎三輪車拉客,一會就開著靚車和美女回到家。我們的馮導演,似乎想把一個故事講完整,到了最后,原來只是記流水帳,而且這流水帳記得太粗略,簡直就像一個家庭記事,問題是這種家庭記事似乎只有記事者才知道。
我們原本想看看《唐山大地震》如何體現人性的光輝,卻看到了記流水帳的家庭視頻。這完全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嗎?可惜電影的情節與手法,真的如地震發生的年代一樣,還處在七十年代,我想,至少有點特寫吧。
方登為什么要恨她媽媽三十二年,似乎影片交待得并不清楚。我找不到方登恨她媽媽三十二年的理由。
倒是我看完整部片子,看到了一個極端自私的方登。地震后,方登最終活了下來,卻不愿去尋找她的母親,一個幾歲的小女孩的心理竟是這樣的記仇?當時,這個小女孩是不會超過十歲的,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的心理對父母的依賴,馮導與編劇怎么沒有著問過心理學家就匆忙上馬拍這片子了呢?就算是小女孩恨媽媽,但她這個年齡對于父母依賴一定勝過,她對媽媽元妮只救弟弟而不救她的仇恨。如果這種恨超過了依賴,只有一個可能:這個女孩極端的天生的極其自私。
不過,從極端自私這一點,馮導在整部片子似乎沒有忘掉這一點,就因為“無臉見父母”而消失六七年,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似乎,她為了孩子與那個研究生分手的原因是因為生命,也可以解釋為愛心,可她這樣對她的養父,哪一點有愛心的樣子?就因為一句“無臉見父母”,看來,她把自己的面子與感受看得比父母的感受還重要!這樣的人不是自私是什么?就因為那個研究生為自己提了下包,方登就與那個研究生好上了,我說實話很想一個詞組來形容方登:隨性與放蕩。因為馮導在情節上并沒有解除我的疑慮。這更加說明了,方登的自私。
養父母養育她幾十年,她卻獨自一人遠嫁國外,和一個可以做她的父親的男人同享天倫,那與她的丈夫都差不多年紀的父親怎么辦?養了她這么多年,卻只顧自己去追求的感受。這不是自私是什么?她那偏執的養母臨死前拿出存折給她,目的就是讓她遠嫁國外?
最后一個鏡頭,她到了親生母親房子里時,竟然讓她的母親跪下了,她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哪去了,不論,她是如何恨她母親,這個長輩給她下跪,她竟然不知道去攔?抑或反應沒有那么快,也可以先扶她母親起來,實在扶不起來,再跪也不遲啊。馮導所展示的情節,只能說明這個徐靜初演的方登沒有尊卑觀念,更不懂禮節,卻能明這個女人極端自私。
這是《唐山大地震》要體現的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馮導演真的完了。
片中有方登去汶川救援現場的場面,我卻絲毫感受不到她有什么愛心,拿著個吊瓶不發一言,沒有安慰,沒有對小孩的親屬進行安慰,倒像是一個旁觀者。
馮導對其老婆的表演推崇之至,恰恰我覺得徐帆的表演最值得商榷,因為其表現人物內心,以及塑造人物上實在談不上稱奇,如果說這部片子有煽情之處讓某些人流淚的話,我想應該是劇本的原因,而不是徐帆演的原因,因為我相信換了別人也能出這樣的效果。比起陳道明的幾個細微之處,徐帆至少得要學二十年。
挑方登作為養女時的眼神,打方登男友前的抓鐵欄,脫衣服打他巴掌,把人物內心世刻畫得維妙維肖。而徐帆在表演時的聲音三十二年前的哭聲與三十二年后的哭聲一模一樣,甚至三十多年了連說話的聲音都沒有改變,更沒有滄桑感。就這樣,是如何得到馮導的推崇,就因為是他老婆?
同鄉說,比之《三槍拍案驚奇》,這部《唐山大地震》已經不錯了。
2010-9-11賈如棋于漢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