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江蘇版中學語文課本刪除了《雷雨》、《孔雀東南飛》、《阿Q正傳》等眾多名篇。有關負責人表示,“所選篇目不再以意識形態劃分,而是讓語文教材回歸到語文、回歸到人文。”(據2010年9月7日中國新聞網)
其實,盡管被認為是一種“劍走偏鋒”的作法,把語文課本上的經典課文從教材中刪去,卻是許多省區正在進行的事情。自從中學教材“解禁”以來,各省有了自主選擇,原本千篇一律的“大一統”時代隨之土崩瓦解,對于語文教學的改革,不是件壞事。但是,一味刪除,借刪除經典大加編者自己的“私貨”,卻是不明智的選擇。
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始于上世紀的1998年,彼時從大學中文系學者到中學語文教育界,都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寄予極大希望。作為基礎學科,且是人文學科,直接關系著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精神發展,對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亦意義重大。而幾十年的教材和教學方式,亟需改變。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之下,借教材改革之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蹣跚起步。算起來,也不過十年的時間而已。
語文是一個敏感而又麻煩的話題。改革的好不好,沒有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改革的效果。于是,紛繁蕪雜、千奇百怪的改革走馬燈般,在各地出現。而首當其沖的,就是語文教材的“大換血”。于是,我們發現,曹雪芹、魯迅、曹禺、朱自清紛紛被攆走,海明威、戴望舒、梁實秋、卞之琳粉墨登場。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語文教材的改革,不是你說好就好了的,不是你說成功就成功了的,它需要時間的檢驗。同理,作為教材,應該保留那些經過時間檢驗過的、符合中學生需要的文章。要用一種長遠的目光來選擇,要繼承文明,也要面向未來。動輒“大換血”,把原先已經被認同、肯定,且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可以對中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傳統篇目撤換殆盡,不僅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舉動,對于語文改革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我們可以發現,被教材編者塞進來的文章,盡是些《熱愛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雨巷》、《斷章》之類的心靈雞湯。不是說這類文章不好,而是說,語文教材的編寫,是越來越《讀者》化了。眾所周之,甘肅《讀者》雜志素以選載謳歌人間真情,鼓舞志氣的文章。這類文章,軟弱有余,硬氣不足。回避了對社會現實的大膽揭露,回避了對社會發展面臨的種種羈絆的真實描述,是得了“軟骨病”的文學。
我認為,把傳統經典篇目刪除掉,加進去自己的“私貨”,是教材選編者一時“拍腦袋”的結果。你拍腦袋就拍了,遭殃的學校里的孩子們。一味灌輸真善美,忽視假惡丑,對于孩子的發展,是極其偏激的。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們,未來都是得了“軟骨病”的孩子。阿Q到底擊中了誰的軟肋?這個問題值得三思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