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紀蘇按:以明這篇文章讀之憮然,不光是為他。人生一世說來有意思的東西不多,所以友誼彌足珍貴,尤其是那種飽含共同意趣即所謂“志同道合”的友誼。以明發現自己珍重的東西,人家好像壓根就沒當回事,該扔就扔了,這應該是他這樁著作權官司中最凄涼的一幕。友誼坍塌了,傲立著的是人世森冷的本相。
藝術的理想與現實的硬傷:我和蕭長正
作者:黃以明
我是在1999年春夏之交在桂林由臺灣人創辦的名叫愚自樂園的一個世界雕塑創作營的工地里認識蕭長正的。當時,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打工干零活,他是這個雕塑創作營的藝術總監,我是來報道他們的。工作之余,與蕭長正閑聊,我們兩句話在藝術上就十分投機。這個有點孤傲、沉默寡言的藝術家遇到我居然滔滔不絕,當時的愚自樂園總經理林賢俊后來對我說“蕭長正一輩子講的話,都沒有跟你見面的這幾個小時講得多”。可見我倆的投機。尤其是在批評中國當代藝術這個時期,那些時髦者熱衷于材料藝術,認為玩一個材料花樣就贏了,這點上我倆發出共同的嘲笑。我倆同時認為,藝術永遠是本質的,好的藝術是由神來執筆的,藝術家創作靠的是修行不是靈感,好的藝術家不斷地修行,對神、對天啟鍛煉自己的敏感度,這叫工作。就是把藝術家對藝術的敏感度修行到人的詩性的狀態,這樣,回到生活的事相進行創作,材料任何部位一碰都會流出藝術來。交談中還發現,我們不同的是,成長的方式。他是上層出身,特意地在青年時代跑到森林里去關了七八年,我認為有點做作;而他也指責我,書讀的太多了,別讀了。其實不知道,他上流社會出身,跑到森林里去關起來,是對的;我貧困出身,見到文字就拜,這也是必需的。所以,我倆有一種天生的一對的感覺。接著就是,他把他的木雕作品畫冊從臺灣調過來給我看。我一打開,對每個作品呼之欲出滔滔不絕,句句說到他的心坎上。他當即就翻回到的扉頁,在畫冊書名“聲音”的前面興奮地寫上:“以明”聲音,“長正”。還手畫了一個圖章,以示莊重。我明白:他要我對他的作品向全世界說話。對一個用手思想的雕塑家來說,這是最莊重的請求。我就暗暗地定下了決心,使出吃奶的力氣,也要像當年歐洲的藝術評論工作者把羅丹的作品介紹出來那樣,我也要把我同宗同祖的“蕭丹長正”的作品隱含的光芒用我的詩學思想闡明。同時,我也打電話回北京,叫朋友把我的詩集《空間》郵寄到桂林,送給長正一讀。這個輕視文字的雕塑家認真地讀了十天,給了一句這樣的評價“你的語言像雕塑一樣:結實,康定斯基說只有詩人才懂藝術,你就用這種語言給我寫評論。”蕭長正的木雕《我的森林》究竟觸動了我內心最深沉的什么東西呢?基因,我們漢文化的藝術基因。密碼,我找到的漢文化密碼。在他的圖像(我只看到他作品的畫冊)里暗合了。這可是命根子啊,久違了一千多年的命根子。一千年前,蘇東坡和黃庭堅、范寬、米芾父子在天人合一這一祖宗的傳家寶面臨崩潰的時候,他們也找,但找到的是宋詞和山水畫,還是尚未接通天命。民族精神的泉源最純粹的、活生生的、不用喋喋不休的、沉默悠然的、像天空一樣的天命(西方說是上帝的呼吸)他們沒有找到,苦了我們一千多年。我感到,蕭長正的作品里有兩個潛在的奇跡:一、把老祖宗從天地里直接悟知的造物(從無到有)的精靈逮住了(遺憾的是,沒有把當代人整體的感受雙重同構地載負,在這一點上他的老師朱銘做得比他好);二、我們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家像蔡邕、顧愷之、吳道子他們,造出來的“像”都是以氣為本體的一種比興賦的藝術修辭,而人類現在是看不見的東西都不算數了,這是個一切都是物的時代,藝術怎么說話?對物質形式的知性表達,所有的密碼都在西方呢。好,蕭長正在巴黎學到了。用這種對物質形式的知性的現代方式,表現中國人的藝術基因。我發現我們中國很多藝術家不是這樣的,他們一到巴黎,本體立場就是巴黎了,用西方的藝術基因搞一點中國的題材就稱為中國當代大師了。西方的精神能解釋幾千年我們的感受嗎?藝術有進步一說嗎?藝術就是回家,回到我們天地樂陶陶的家。所以,蕭長正讓我第一次興奮了。因為對世俗生活來說,詩歌語言符號太抽象了,詩歌能召喚創造者,召喚不了俗眾蕓蕓眾生這些模仿者。成千上萬的模仿者需要圖像,看不見的他們不信。這就是西方人的復興為什么是從米開朗奇羅的這些石雕開始的。俗眾要被精神感召,要把精神變成圖像,變成實體,他們才接受。所以,繪畫雕塑對于讓俗眾將美好的感覺在生命過程中持續地維持保留住,將之轉化成生存的理由——精神,是最有效的。一個種族能繁衍不息千秋萬代,不至于亡國滅種,這需要用圖像般真真實實的讓他明白:人活動在大地上是值的,因為人活著,生命說到底就是不斷涌來的感覺。哪一刻沒有了感覺我們就死了。而所有的感覺都是不好的感覺,還有誰愿意活?什么是藝術?我一言以蔽之,藝術就是完美的生活方式。什么是文化?我也一言以蔽之,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感情習慣。所以,藝術就是把一個時代的人活在這個時代(過去的不算數)好的感覺用圖像、聲音、符號傳達出來,一個種族只有這種共同的、穩定的、集體無意識的好心情——這些被稱為藝術的東西表達出來了、保持下來了,當這種“好心情”成為全民共有的時候,這個民族就崛起了。想一想,文藝復興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是什么樣的微笑?那是富足的社會養出了給富裕的主流人群提供了可以作為精神依賴的女人的微笑,可以作為情感娛樂的微笑,使吃飽飯的有錢人有了奔頭,不是奔向蒙娜麗莎的生殖器,而是奔向蒙娜麗莎富足之后臉上綻放出來的自信、驕傲、神秘這種人性的光彩。如果現在改革開放讓我們吃飽了飯,我們的藝術作品也能創作出這種“微笑”來,我們不會有那么多、如此過剩的發廊、休閑吧、洗浴中心、會所等這些形而下的性欲消費的地方。試想,小國大干的荷蘭這些航海到外國去掠取財富的男人,野心勃勃躊躇滿志晝夜不停把世界各地的財富運回來,這種高燒般的熱度他的動機如果只是為了男人和女人多進行幾次生理宣泄,能持續嗎?你們都看過弗美爾的油畫《倒牛奶的女人》,在畫中,一位健康、安祥的青年婦女在操持家務,和太陽一起起來,準備早餐,那個倒牛奶啊,把一個世界的晨光都倒出來的印象,我一看就終生不忘。熹微的晨光、牛奶,這是像荷蘭的牛奶一樣鮮美的生活啊,這是多么活生生的美和希望啊。荷蘭就靠這個“圖騰”干出了全球第一個最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現在經濟崛起的中國要的是產生在當代中國人生活中的這樣的藝術,而不是拾人牙慧,要的是幾千年直到現在仍然活著的揭示中國人情感原型的生活方式,像喝茶這樣的細節,我們不也喝上了一千年了嗎?哪個畫家能像這個荷蘭人那樣,把他們擠了一千年喝了一千年的牛奶這種深藏在種族基因的“好心情”畫出來了?我們要畫出來的就是這種感情的“圖騰”。我真著急呀,有了錢如果沒有這種“晨光”,我們會爛得更快。宋、明、清的歷史這還不足以說明“逢富必亡”這個歷史周期律嗎?對蕭長正的木雕藝術從這個高度上看,我是這樣評價的:他的藝術基本上做到了讓我們恢復幾千年的藝術基因、感情習慣的歷史記憶,即過去我們強大的密碼。而且,是用最當代的、全球的藝術語匯,說的非常純粹、簡單、明了。先把記憶恢復嘛,不要被人家打蒙了一千年就認為我們不行了,全部用別人的基因接種中國的藝術。他的作品讓我感到:我們行,我們歷史的記憶能夠活生生地閃現出來給全世界看。他的“六個圈”、他的“樹Y”、他那個多變的“小木魔方”,難道你們還讀不到所有古代精神先知的精華嗎?你們誰這樣表現過,讓我激動?但是,當代我們中國人和世界人民一道奮發圖強,內心精神深處的細節他沒有在作品中同構出來。所以,我對他的藝術定性為中國當代的元素藝術,有了元素我們不就可以構成我們的藝術夢想了嗎?我這篇文章在召喚他,走上我們自己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弗美爾、羅丹,當然這個“他”是所有的中國藝術家。所以這篇文章重點是揭開這種在當代仍然活生生的元素藝術的生成,所以我提出了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我用我四十年凝煉出來的思想成果,用這句話來檢驗他處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到了的就滿懷熱情的贊美,沒有到的就滿懷希望地期待。他是我在復興中華民族藝術肩并肩的道友,我用全身心的思想熱情擁抱著他。
其實我這一切夢囈般的瘋狂般的熱情,當時的長正是感受到的、是激動過的、是理解過的、是珍惜過的。因為,他經受過我一年多的幾乎是全身心的寫作投入。我回到北京對他的畫冊上的作品進行了非常艱苦、仔細的研究,翻閱了中外大量有關雕塑藝術和現代藝術的資料,做了幾萬字的藝術筆記,終于浮出水面,把全球三四百年獨尊一統的人文精神這一人類思維范疇超越了。把已經埋藏在數千年以前東方世界的法寶自然精神,讓他栩栩如生,上升到了與人文精神進行平等對話的話語現場。這才有可能發現和創立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人這樣獨創的學術符號“自然精神”(西方的自然主義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一個種屬)。然后,從感覺開始,到達觀念,從觀念到達理論,從理論明晰為定義,同時還要跟所有的同一向度的精神劃清界線,然后又要把這種定義生發為有效的創作方法,這種創作方法用蕭長正的一個一個作品做為例子進行非常具體又非常抽象的闡述,實現了“從無到有”這一句“爛話”的新生。有些人拿西方的形式主義批評這一雕蟲小技對我這篇文章進行攻擊,我不想多說,歷史會看你們的天大笑話的。我相信,蕭長正也是這樣看的。我這篇文章從1999年春夏之交開始構思,到2000年8、9月間定稿,期間三易其稿,如果不是蕭長正催我,來電話說,他已在臺灣辦的最好的藝術期刊《藝術新聞》當年的第十期約到了版面,問我9月份能否完稿在10月份發表,可能我這篇文章現在還沒定稿。不奇怪,羅丹做巴爾扎克的像就做了幾十年,如果不是馬拉美催他,到死可能還沒完成。維特根斯坦說,思想的果子常常是未熟的時候就從樹上掉下來了。我寫作,大量的閱讀、大量的準備、大量的資料都是在前期,一動筆桌子上不能有任何東西,腦子里天下無人,就這樣兩個晚上就流出來了。我不會電腦,請別人打成電子文本,傳到蕭長正的電子郵箱,那時一直忙到凌晨四點五點。第二天大概是下午一兩點的時候,我接到了蕭長正的電話,這個感情十分深沉內向的漢子用非常感激、嘆喟的聲音說“寫得太好了!......但我現在進入建筑工藝領域的創作,我已經把一些作品的圖片傳給你了,我希望你在這個領域上再給我寫”。我說我累了,再說吧。蕭長正很快就傳給了臺灣《藝術新聞》的主編劉太乃,記得是三四天后,蕭長正又來電話,說藝術新聞決定刊登,因為稿子太長,版面有限,而主編非常尊重你這篇稿,我也認為誰也沒能力改,只有你自己,要改出五千字左右。這樣經過本人壓縮,就是現在發出來的2000年臺灣《藝術新聞》第10期這篇稿子的樣子。對方的校樣出來后,傳給了蕭長正,蕭長正又傳給我,電話中說“最后一關由你來審閱你的大作吧”。可見,蕭長正多么尊重我,多么尊重這篇文章。隨之,蕭長正又邀請我親赴上海,去參加當年在上海舉辦的以蕭長正為主的臺灣藝術三人作品展:低徊。我記得,發表這篇文章的雜志,非常隆重地擺在展覽的入口的前臺。我還記得,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的主任李秀勤這位留英拿到碩士學位的中國學者、藝術家參加展覽時讀到我這篇文章,在人頭攢動中非常熱心地尋找我,找到我之后,很驚訝地問我,你搞藝術評論我為什么不知道你,我在中國很難讀到這么好的藝術評論。“真是太好了”......連連地嘖嘖感嘆。李秀勤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歡,可惜當時太忙亂,太多客人,我當時來不及與這位我非常敬佩的藝術家繼續交流。而我的謀生十分艱難,再也抽不出時間去拜賞這位藝術家的原作,想起來至今也是一大遺憾。在展覽的慶典晚宴上,臺灣《藝術新聞》的主編劉太乃也前來參會,蕭長正把我倆安排在一起吃飯。劉太乃掏心肺地和我交談:太優美的理論文筆了,我一收到一連讀了十遍才讀懂了,表示對你的尊重,所以讓你親自刪削。當時真有一種同道其樂融融的感覺。一個月后,我又到愚自樂園,恰逢蕭長正的夫人臺灣國畫家XXX在走進我當時工作的地方時,人未到聲先傳來:“哪個是黃以明啊,我要看看是什么樣的人。我丈夫也不少人給他寫過評論了,我對我丈夫太了解了,好像還沒有你了解。你好像看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樣。你這個人有點神。” 然后我們又是一番藝術長談。一句話,我和當年蕭長正以至來自臺灣的藝術界的、學界的、文化界的,以至來自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流藝術家形成了一個多么廣闊的、美好的交流啊。我記得,愚自樂園每周都開辦藝術沙龍,在沙龍上蕭長正也非常信任地邀請我面對前來創作的幾十個國家的最優秀雕塑家介紹中國的藝術。我還記得,我精辟地解說漢代的“威武神雕”、魏晉的“七巧板”,尤其是對現代雕塑《收租院》的創作進行重點評析,還激起了與會國外雕塑家熱烈的討論。他們說,在解析《收租院》作品藝術表現力上,他們從來還沒有聽到這么有價值的觀點。2001年后,我去了新加坡,從此跟蕭長正主基本失去了聯系。此后,有人說他在國際的展示中甚至意大利雙年展的參展中,都曾使用我的文章的觀點和內容。我是最近才得到他2005年五十歲時對他的作品進行了大總結,正式出版的一本他的大型作品集,就把我這篇《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做為前言,署名還是“黃以明 北京藝評家”。在他的后記署名為蕭長正“五十自述”的文章,其中有近二百字還是整段搬用我這篇文章中的內容,不加任何作者與來源標注。甚至把我文章中的話抽出來作為蕭長正語錄供別人到處引用。可見,蕭長正對我這篇著作的臣心拜服。這種精神的友誼應該說有千古一絕“人生得一知己”的味道了。我一直在內心也是這樣看他的。
但我萬萬也沒有想到,而且至今也弄不明白的是,蕭長正在2006年3月份首次在大陸辦個展,中國美術館隆重推出《空間想象——蕭長正的穿透雕塑展》,既然當年是這樣的一個藝術知己,又是他認可的藝術作品的理論總結者和作品代言人,明明知道我就在北京,居然這個展覽不給我發邀請函也就罷了,連把展覽的消息打個電話告知我都沒有。他又不可能聯系不上我,因為第一、我當時的電話沒有換;第二、跟我聯系的一群美術界朋友一直都跟他一塊創作。問題還在于,熟悉我黃以明的都知道,我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隱者,我租住的房間除了床和臺居室一空,既不看報也不看電視,當時更談不上上網,可謂閉目塞聽啊;同時,我不會外文,連拼音都不會,所以無法打字,當時連電腦都沒摸過;而且,恰恰在2006年,我在緊張地準備到韓國去參加世界生命文化論壇的演講稿,無暇與外界聯系,所以,他辦這個展覽,我一無所知。事后很久,藝術界的朋友在聊天中隨意聊到這件事,我一聽到——打個比方吧——就類似于聽說自己熱戀中的女友跟別人上床了一樣,難以接受。凡是有過這種失戀的青年朋友,都能理解我當時的心情就是天暈地轉,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我一直都以藝術上有這樣的朋友為榮。事實上,它比失戀的沖擊還要大,因為失戀往往都是肉體上的,這可是觸及精神靈魂的。往輕處說,蕭長正是忘恩負義,我當時一貧如洗,可謂別人攻擊的“衣不裹體”啊,一雙破皮鞋穿了十二年,但是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付出超人的代價的精神勞動成果,交給他,我雖然至今都沒直接向他要過一分錢,沒向他要過“一根針”;同時與《藝術新聞》雜志聯系、發表我這篇文章的所有事宜都是他一手包辦的,所以我這篇文章在藝術新聞發表應有的稿酬是否寄到蕭長正的手中,我一概不知,反正我至今沒收到一分稿酬。但是,我從未表示不要稿費,只是期待他在作品進入市場有所收獲以后尊重我的勞動,主動按照文章價值付費。對于這樣無私的奉獻,他是什么樣的心能承受,我也搞不懂。往大處說,這是對志同道合的背叛,是對我藝術夢想的嘲弄,是對我人類精神大愛的褻瀆。我像所有的失戀者一樣,發誓一輩子把他從我的心頭里抺去,免得半夜一翻身就是揪心的疼,免得喪魂失魄般覺得人生了無生氣,但有時修行不到啊,突然一個念頭又冒出來,真想去見他,對著他這副無法理解的臉吐上一口唾沫才解恨,但是一轉念,又覺得已經修行了一輩子,就把這件事又做為修行的對象吧。不斷地拿掉、遺忘、放下......。后來,就去了韓國世界生命文化論壇上演講,又結交到一些道友。慢慢就把這個創痛淡忘了。
但是,由于我的閉目塞聽,從06年到08年長達兩年時間,在我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我這篇嘔心瀝血的著作就在蕭長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這次展覽中遭到了各種方式的肆無忌憚的侵權,我這個笨拙的腦袋打死我都無法想到:居然這個展覽的兩個內容(一個是作品一個是文字)之一——策展的立意、主題、宣傳全部都是在“去黃以明化”之后,以我《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這篇文章為藍本的。如果我當時知道的話,我就買火車票到處去找他了。那就不僅僅是“失戀”了,那就要了我的命了。
真是感慨何止千萬!今天,我為了維護我的學術尊嚴,我為了維護我的著作權和版權,我只能緊緊依靠共和國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向人民法院起訴范迪安和蕭長正以及相關的侵權網站,維護我這一著作的名譽權、人身權和著作權。因此,蕭長正,我昨天的長正兄,我昨天在藝術上曾志同道合的道友,你作為這次雕塑展作品的主人,作為我這篇文章寫作的對象,作為整個展覽的真正受益人,你應該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面對著因自己的展覽引起如此巨大的著作權糾紛波瀾,面對卷進這個糾紛這么多支持、宣傳你的媒體面臨公信力受到質疑,面對我和所有為你作品的宣傳做出了貢獻的勞動者,面對一個藝術家的基本良知和道德責任,你都有義務和責任將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負起自己該負的法律責任。我期待著昨天我心目中具有杰出的藝術家潛質的長正兄不負眾望,讓風波得到平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