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部分自然是最重要的,惜乎我沒有經驗可供對比,就無從評起了。
使我失望的是視覺部分。舞臺背景黑沉沉的,戲服的白色被襯托成慘白,紅色成為慘紅,幾乎所有顏色都凍僵,了無生氣。寒冷而黑暗的背景也把漢服線條的流動之美吸收得一干二凈,人物如同個個孤單的鬼魅 ( 倒真成了一位反對漢服的網友說的“鬼氣森森”了 )。但最失當的還是使中國戲曲里某些角色的神情動作的童真與詼諧變成孤立無援的表演,甚至顯得庸俗。估計這與不當引入西方的舞臺設計觀念有關。若有助益,這本無不可。但在沒有吃透傳統美學的情況下改動而破壞其和諧就適得其反了。其實,戲曲舞臺應該燈火通明,色調偏暖,背景有圖案的整齊平坦才能與人物的形象與表演取得協調。
除了不當的“冷處理”,還有舞臺的立體化。中國藝術一個精妙處就是在均勻的平面上通過物象重疊來表現微妙的空間---能容而不深,有點象山水畫家李可染說的“二度半空間”。這種處理與中國戲曲半抽象的寫意而不寫實的風格是相輔相成的。白先勇的舞臺不僅變暗---象個深進去的大洞--- 還加上不必要的一段弧形斜坡路讓演員在上面行進表演。這樣過度立體化造成另一個問題,就是太寫實。這寫實也表現在一些配角的處理上。例如一個主花神舉著長飄帶領著一群小花神滿臺轉。這怎么看都是對意境的干擾。構思大概是來自西方歌劇之類。西方舞臺藝術本來就寫實,故布景、道具不怕仿真。而中國舞臺要求以抽象或半抽象的意來統馭。
舞臺也過大。中國戲曲的量與力不是成正比的。西方的舞臺大,人數多,場面就跟著壯觀。這好比西方唱法,大合唱象聲音的宏偉建筑一樣,十分有震撼力。然而中國的京劇唱法就不能大合唱,否則氣息散亂,再因亂而無力。反而是由高手獨自一人引吭高歌更加氣勢不凡。這是因為中國唱法是氣的婉轉流變,感染力遠優于震撼力,人人絕不相同,不象西方唱法有固定的音階和節奏約束而便于統一和累加。中西藝術的這個差異也反映在舞臺的視覺效果上。中國舞臺不必也不應太大,力度才能集中傳達出來。一大,上面的人就散了。
戲開始時,我好象從音樂里聽到有大提琴的聲音,有點疑惑。后來看看幕后花絮部份,果然看到大提琴。這個失誤與上面指出的很一致---也是受西方藝術影響,傳統美學沒有吃透的情況下將其立體化 (大提琴聲象舞臺的陰暗背景,把傳統樂器的聲音襯托出來)、大化 (規格聽起來大了),尤其是寫實化。但這好比在齊白石的畫蝦空白的背景上涂上藍色的水。沒有讓畫更生動豐富,卻弄巧反拙地使畫氣格全失。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