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紅太陽能升起于新加坡
不能升起于北京?
司馬平邦
去年春天,在韶山,曾看過這部由我的好朋友一清先生編劇的所謂“紅色文化史詩劇”《韶山升起紅太陽》,演出的場地是在韶山的毛澤東遺物館里的一個大禮堂,是湖南和韶山當地演給所有來韶山祭拜毛澤東的游客。
演出非常成功――我說的成功,不但指劇的藝術品質,也指它在劇場里的演出片刻制造的氣場很成功,幾位飾演毛澤東的演員在與觀眾的互動方面更是聰明,他們認真走到臺下,借著劇情營造的氣氛向觀眾問“同志們好!”觀眾就會有人回應“毛主席好!”再問“人民萬歲!”觀眾又會回應“毛主席萬歲!”
我是一直跟著喊的,喊得很動情,人生在世何必要時時清醒,就這樣朦朧一回,也是種享受――不過看當時同去的幾位所謂自由派先生,如楊恒均和五岳散人,好像很尷尬,我不知他們是不是跟著喊了,至少我看是動嘴了的,我好像覺得他們從來代表反毛一派的,為什么也來湊這個熱鬧,不可思議,莫非是他們內心也想受到什么洗禮不成?或者是為了打入敵人內部臥一下底?
如果美國人知道這兩哥們兒跟著我們一起朝拜毛澤東,肯定是不會把他們選為中國百大公共知識分子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多懸啊!
之后,在某場合,我就跟當地操辦這個文化史詩劇的主管領導提起為什么不讓這個劇做全國巡演,那一定很受國人歡迎,當然,我設想的第一站就是北京天安門前的國家大劇院,那可是中國最大最好的演出場地呀,毛澤東當年帶著一幫哥兄弟打下現在的江山,現在北京演出一下歌頌他的舞臺劇,不為過吧。不過似乎我的話并沒有得到直接回應,他們只是說巡演肯定是要搞的。
――但想去國家大劇院,估計沒門兒。
這1年以來,我在國家大劇院看過許多話劇和舞臺劇,說實話,每次看我都會想起為什么《韶山升起紅太陽》不能在國家大劇院“升起”的事,后來慢慢想明白了:北京是什么地方?北京是妖人遍地的地方,哪能容得下圣賢駐足?北京是美國人冊封的“公共知識分子”掌控的地方,怎么能讓一輪“紅太陽”在這里升起來――就是升起來也要給壓下去。
這不,正糾結著呢,人家“紅太陽”跑到大海那頭的新加坡升起來了。
以下是新年后我在一清先生的博客上轉過來的他隨《韶山升起紅太陽》一起赴新加坡的維多利亞大劇院大演4場的博文,我亦看到過別的媒體報道,知道這次演出很成功,得到了當地華人的熱情支持和回應,這在一清的文章里都有了,據說有些新加坡的位高權重者甚至連看了4場,場場不落。
邀請《韶山升起紅太陽》去新加坡是新加坡第17屆“春城洋溢華夏情”的一部分,由新加坡的《聯合早報》、《聯合晚報》及《新明日報》聯辦,贊助商為金航旅游公司。
最有意思的是就是在這個“聯辦”上,是華文報章辦給華文讀者的,我相信在北京,肯定是找不到3家可以聯辦或主辦此項活動的媒體,或報章,或網站,或電視臺,原因很簡單,也不必隱瞞,中國的媒體、文化機構大多控制在自由派或者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的意志里,這些意志的容量其實也就針鼻兒大,有了他們,哪還有別人的自由和公共?都他媽是偽自由和偽公共,扯淡。
我希望,中國人看到紅太陽突然在新加坡升起而不是在北京升起的時候,我們自己應感到臉紅,至少北京應感到臉紅,國家大劇院應感到臉紅――哦,國家大劇院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中國還有個什么“紅太陽”,在東北人的口頭語評價里,國家大劇院因其造型被形容為“一口粘痰”,這是一個東北老鄉從飛機上俯瞰國家大劇院時的偶爾感受,從一口粘痰里能升起紅太陽,更是驢唇不對馬嘴的事。
--------------------------------
附:一清博文《“毛澤東”走進新加坡——虎年春節在新加坡演出〈韶山升起紅太陽〉的感受》(原文鏈接http://blog.gmw.cn/u/yiqingbm/archives/2010/117685.html)
虎年的春節,基本上是在新加坡過的。大年剛過的初三日,我們《韶山升起紅太陽》劇組就來到了這里,并開始了在維多利亞大劇院的演出活動。
一清是作為該劇的編劇與劇組一起同行的。這次活動是應新加坡旅游局、新中友好協會、金航旅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聯合早報和新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機構邀請成行的。到達新加坡后,受到了當地機構和華人的熱情歡迎與周到接待。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邀請全體成員訪問了該館,大使館文化參贊陳疆,以及經濟參贊和軍事參贊多人,熱情地觀看了每一場的演出。
這一次的演出,換上新加坡金帆公司林璒利董事長的話說,應該是個破先例的事。林說,退回去七年八年,這種事是不可想象的。但現在不同了,中國強大了,中新友誼也加強了,因此也有了一個更好的心態接受包括“毛澤東”來新加坡了。林董事長是一個做事極其認真的人,她說,當然,即使新兩國間大的環境有了如此好的變化,在邀請中國湖南話劇團來新加坡之前,他們還是將該劇的劇本原本報送給了新加坡文化部,通過了審查,并特別批準了演出執照。
在新加坡的演出,每一場都是掌聲如雷,這與我們先前的想像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原擔心這種帶著湖南音調的話劇,能不能讓新加坡所接受,心里還是不大落底的。為了使演出效果不要打過多的折扣,演出過程中我們都用中英文打了字幕。即使這樣,首演第一場時,包括新加坡的朋友們,我們都還是有些擔心。但第一場下來,觀眾的掌聲說明了一切。全劇90分鐘的演出,掌聲不斷,而謝幕時的挽留掌聲,更是讓人感動。演出過程中,有幾個情感戲段,每每至此,整個劇場樓上樓下過千人的席位上,都是鴉雀無聲。
通過這個演出活動,作為編劇,同時又是作為毛澤東研究工作者,一清有著很多的感慨。一則是中國形象對外的宣傳,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也必須做。我們知道,此前的新加坡對于中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抱持著很強的敵視觀點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無非是不了解。不了解中國革命,不了解主導中國革命的領袖人物。在很長時間里,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的領袖,都被西方社會妖魔化了。即使是對毛澤東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大人物,新加坡華人對毛澤東的了解,除了一些皮毛的逸聞逸事,對毛澤東“思想”價值東西的了解基本上為零。這一點,從我們劇情展開進程中觀眾的反應中就可以感覺得到。但新加坡觀眾是熱情的,一旦他們有了些許的了解,情況立即就發生了變化,并轉而支持和同情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的一些“歷史”。我們的劇中,有一個情節,楊開慧犧牲后,為了表明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我們將毛澤東一家為革命犧牲了的幾位親人的情況,用字幕、照片呈現在天幕上,每每至此,觀眾席里總是一片唏噓,有的竟淚流不止——他們第一次知道,毛澤東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竟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正是有了這些展示,在接下來的紅軍爬雪山的舞蹈中,觀眾才報以理解、同情(中國革命的艱難),才有了欣賞與掌聲。演出結束后,很多觀眾對我們發表了感慨,認為中國革命勝利原來有這樣不容易的歷史。對于楊開慧的犧牲,對于毛澤東開展的“農民運動”,他們也有了切膚的感受。
由于有觀眾的理解與接受,在所有的情節展開上,便有了觀眾的傾心認同。因此,有幾場情感戲,恰到好處地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一場是楊開慧“板倉話別”戲,另一場是毛澤東1959年回到故鄉韶山“夢境相遇”的戲。“板倉話別”,該段戲完全用詩化的語言,表明了毛澤東與愛妻楊開慧道別時的心境。楊開慧記掛著:“潤之,岳麓山的楓葉該紅了吧。明天,讓我們去采摘一束山風,收藏一季秋色吧……”,毛澤東興奮地響應著“明天……”,但他突然記起:“明天,明天我就要走了……”毛澤東因為革命的需要,就此告別了楊開慧。劇本中用了毛澤東“氣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詩的意境,打動人心。每每到此,觀眾席里總是淚光閃閃,唏噓不已。在回韶山的“夢境相遇”戲里,毛澤東回到了韶山舊居,這時的他,似乎聽到了兒時媽媽的呼喚,他完全沉浸往事中,他似乎看到了兒時的自己,背著行襄;他又與青年時的自己以及愛妻楊開慧相遇。少年的“毛澤東”和青年的“毛澤東”,都不認識他,只是禮貌地點點頭,擦身而過,但“夢”里毛澤東是認得他們的,因而別有一種感傷于心……毛澤東由此抒發著內心的感慨“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戲到此處,臺上臺下,均有隔世之嘆,觀眾們從而在心底里接受了這個于他們有著疏離之感的毛澤東,并認可了毛澤東作為大國領袖的偉人形象。這樣,在接下的“毛澤東”與觀眾道別時,那掌聲,足以掀翻屋頂……
為了《韶山升起紅太陽》一劇在新加坡的成功演出,新加坡各有關方做了大量而細致的工作,包括大使館、新加坡金航旅游業公司、《聯合早報》、新加坡旅游局、新中友好協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宗鄉會館、福建會館、福清會館、同安會館等。我們的演出團隊一到新加坡,感到樸面而來的宣傳與廣告大戰。即使在商場的柜臺墻面上,都可以看到《韶》劇播放的宣傳片。
《韶山升起紅太陽》在新加坡的演出結束了,但一段佳話留在了兩國人民的心中,演出結束后,中國駐新加坡文化參贊陳疆先生,新加坡《聯合早報》高級執行副總裁胡以晨先生、新加坡丹戎巴葛集選區國會議員馬炎慶先生、南洋藝術學院南藝聯誼會會長傅春安先生、新加坡華樂團董事成漢通先生、新加坡國家文化獎得主韓勞達先生紛紛與一清握手道賀,并希望兩國間的這種文化交流活動能有更多的拓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