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18
好 萊塢砸重金由著名導演詹姆士.金馬侖(James Cameron)所監制與執導的電影《阿凡達》(Avatar),于去年12月上映,全球大賣,還打破了同樣由金馬侖所執導之電影《鐵達尼 號》(Titanic)的票房紀錄,成為全球(不考慮通貨膨脹下)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
一部電影大賣座,自然引起眾人的各種討論。其實 呢,好萊塢肯花大筆制作費去拍出一部電影,當然是要賺大錢,所以肯定會不惜工本地去搞宣傳騙觀眾入場,配合令人眩目的什么所謂“突破人類視覺極限”的視覺 特技花招作賣點。所以呢,舉凡商業片,銀幕上的華麗畫面背后內容貧瘠乏味一點都不出奇。你要像金馬侖這樣一個高級(兼高收入)電影技術人員去拍出一部在內 涵和敘事上超越二十年前題材接近的《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的作品,就有點要求過高了。
無論如何,這樣一部在畫面上讓人“嘆為觀止”而內容沒啥新意的商業片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注意的聯想。正因為這部影片“叫好叫座”,所以討論這些聯想也不失為有趣的事情。
《阿凡達》什么東東來的?
“阿凡達”(Avatar),在印度哲學中是指“化身”,一種神仙下凡或轉世在地面上的肉體表現形式。而電影標題的“阿凡達”,是指一種將人類智慧注入一個可以遙控肉體上的未來技術。
監 制與執導《阿凡達》的金馬侖,是好萊塢好些“大片”的導演,執導作品包括了《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1984年)、《異形2》(Aliens,1986年)、《深淵》(The Abyss,1989年)、《未來戰士2:審判日》(Terminator 2:Judgement Day)、《真實謊言》(True Lies),及《鐵達尼克》(Titanic,1997年)。金馬侖拍了大賣座且橫掃奧斯卡獎項的《鐵達尼號》后,就沒有拍電影,而制作了幾部紀錄片 (Ghosts of the Abyss、Aliens of the Deep等),主要在發展一些電影技術,并花了近四年時間去拍出《阿凡達》。
(題外話:記得當年《鐵達尼號》上映時,班上的女生歇斯底里地為之著迷,去戲院買票看了至少7、8次,所以難怪這部電影的票房會創下記錄。)
參 與演出的演員,包括澳洲薩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演出作品有Rogue、Terminator Salvation,及即將上映的Clash of the Titans)、佐伊.索爾達娜(Zoe Saldana,曾演出Drumlin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Star Trek、After Sex等)、雪歌妮.韋弗(Sigourney Weaver,曾演出異形系列電影、Ghostbusters、Gorillas in the Mist、Working Girl等)、米歇爾.羅德里格茲(曾參演Girlfight、S.W.A.T.、The Breed、Battle in Seattle等)等人。
影片故事場景是未來的類似地球的虛構衛星—潘多拉星(Pandora),據說是南門二(Alpha Centauri)星系中波呂斐摩斯行星(Polyphemus)的一顆衛星。在潘多拉星上,一個大財團通過殖民侵占的方式開采一種名為難得素 (unobtainium i)的珍貴礦產,而星球上原住民納威人(Na'vi)聚居的地方,正好是蘊涵最多這種珍稀礦石的地點。來自地球的大財團用盡一切方法要遷走納威人。
主角杰克.薩利(Jake Sully,薩姆.沃辛頓飾)是一名下半身癱瘓的前美國海軍人員,他去到潘多拉星取代他死去的孿生兄弟,參與在名為“阿凡達”的科學研究計劃中。阿凡達計劃是制造人類與納威人基因混種,而基因匹配的人類可以用思維控制肉體的納威人。
杰 克在一次意外中接觸納威人,并開始融入納威人的社會中。杰克有個秘密任務,就是當采礦公司保安部隊的特務,刺探納威人社區的情況,并且嘗試說服納威人遷離 他們居住的土地,以換取一雙健全的腿。杰克漸漸學習納威人的文化以及跟大自然世界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還愛上了納威人部落酋長的女兒。采礦公司不耐煩杰克 花太多時間,開始以強大先進的火力,向納威人的聚居地發動進攻,沖突一觸即發。杰克后來成為了納威人的救世英雄,團結起納威人的各個部落,向人類進行反 擊。裝備簡陋的納威人還是敵不過武器精良的人類部隊,但是在大地母親愛娃(Eywa)回應杰克的祈求下,潘多拉星上的野生動物也對人類部隊進行反擊,來個 形勢大逆轉。人類部隊被打敗,最后被驅逐出潘多拉星。杰克通過納威人的宗教儀式,將其靈魂從人類身軀轉移到他的阿凡達身上。故事大團圓結局。
阿凡達的聯想
電影《阿凡達》所觸發的聯想也不少。導演金馬侖甚至開誠布公地說這是一部非常政治的電影。金馬侖說這部電影的確隱喻了越南、伊拉克,甚至是被殖民的美洲,也談到了我們對這個保護地球所應盡的責任。
從《阿凡達》可以聯想到的課題,包括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環境保育、生態多樣性,也有人聯想到人類科技發展與自然的沖突及文明間的沖突,有些人則談論電影中的印度興都教的哲學概念及圖騰研究。
《阿 凡達》敘述了納威人(原住民),反抗外來人類(入侵者)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壓迫。這種反抗外來侵略者和反殖民主義的抗爭,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在很多地方, 過去500年的美洲大陸歷史就是西方帝國主義殖民和原住民反抗的血淋淋寫照。難怪玻利維亞史上第一位出身原住民背景的總統埃沃.莫拉萊斯(Evo Morales)會贊賞《阿凡達》 ,因為《阿凡達》“展現了對資本主義的反抗,以及保衛大自然的斗爭。”
《阿凡達》中納威人未來世界的處境是虛構,但在今天地球上現實中對原住民所面對的侵犯和壓迫,卻一點也不虛構。
別說遠的,在馬來西亞,居住在砂拉越的本南人(Penan),面臨著來自大財團砍伐樹林的威脅,他們生活的環境被過度的森林開發所破壞。還有很多原住民因巴貢水壩、雪蘭莪水壩等大型砸錢計劃而失去家園,也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自然森林。
《阿凡達》中人類部隊以精良武器向納威人進行的軍事侵略,可以聯想到美國過去到最近的各種帝國主義軍事擴張的表現,包括了上個世紀的越戰,到21世紀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據導演金馬侖說,《阿凡達》包含了對美國侵略伊拉克戰爭的批判,而美國人有“道德責任”去了解他們國家近年的軍事行動。
升級版的《與狼共舞》?
《阿 凡達》與20年前上映并叫好叫座且贏得7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獎)的《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由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所監制、執導兼主演的《與狼共舞》,敘述一名在南北戰爭中受傷的鄧巴中尉(Lt. John Dunbar,凱文.科斯納飾),被派往守衛西部邊疆,跟當地印第安原住民蘇族人(Sioux)建立了感情,還跟一名會說英語的蘇族女子“握拳站立 ”(Stand with A Fist)相戀,最后還被取了一個蘇族名—“與狼共舞”,成為蘇族人一員。鄧巴中尉后來被白人軍隊視為叛徒而被逮捕,在他宣稱是“與狼共舞”后而被送往處 死的路上,他被蘇族人救出。片末,“與狼共舞”和“握拳站立”一起離開蘇族部落,以避免蘇族人被他拖累而遭白人士兵追殺。
除了結局,基本 上《阿凡達》跟《與狼共舞》的故事鋪排和情節如出一轍,受傷的白人士兵、跟原住民從猜疑敵對到融入建立感情、和原住民女子相戀、白人擴張、白人主角跟原住 民站在一起……在《阿凡達》還推到極點,白人還戲劇性地成為了拯救原住民的英雄。原住民要靠白人去拯救他們,如果沒有了白人主角,故事結局可能就不一樣 了。難怪有人批評說《阿 凡達》在鼓吹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維,盡管影片表面上是講述尊重他人的不同,原住民為反抗外來侵略者而斗爭。這種“白人救世主”童話的故事情節,也曾出現 在愛德華.茲維克(Edward Zwick)執導、湯告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最后武士》(The Last Samurai)中。看來好萊塢還是無法擺脫那種白人主導的種族思維。
(題外話但又好像跟主題有點關系:
墨西哥薩巴塔民族解放軍的發言人副指揮官馬科斯,據說是城市中的白種人,跑去鄉區要說服原住民搞革命,最后融入了瑪雅原住民的文化中,領導恰帕斯原住民起義。是不是有一種現實版的白人救世主童話的味道呢?
那么誰是馬科斯?他是不是上面所說的“白人救世主”童話的變種?還是讓他自己來回答:
“ 馬科斯是三藩市的同性戀者,南非的黑人,歐洲的亞洲人、圣伊西德羅的墨西哥裔移民,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者,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圣克利斯托瓦爾街上的原住 民,貧民窟中的幫派分子,大學城[11]中的搖滾青年,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墨西哥國防部里的廉政調查員,政黨中的女性主義者,后冷戰時代的共產黨人,西塔 拉巴的囚犯,波斯尼亞的和平主義者,安第斯山中的馬普切人,國家教師工會中的教師,沒有畫廊或畫冊的藝術家,墨西哥任何部分、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條街區 上星期六晚上的家庭主婦,二十世紀末墨西哥的游擊隊員,獨立工會中的罷工者,被迫編造花邊新聞的記者,女權運動中 的性歧視者,夜晚10點地鐵上的單身女人,于墨西哥城憲政廣場上靜坐的退休老人,無地的農民,待業的編輯,失業的工人,沒有病人的醫生,反叛的學生,新自 由主義的異議者,沒有書或沒有讀者的作家,當然了,還是墨西哥東南的薩帕塔人。總之,馬科斯是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馬科斯是所有那些遭排斥的、受迫害 的、抵抗的、迸發出呼喚:“受夠了就是受夠了!”(¡Ya basta!)的少數群體。所有少數群體開口說話之日,便是強勢群體陷入沉默與忍受之時。所有遭排斥的人們,尋找著語詞,自己的語詞,令強勢群體分崩離 析。所有那些令權力和良知不適之人——這就是馬科斯。”)
到底還是一部爆谷電影而已啦
說到底,《阿凡達》不過是一部砸重金去讓觀眾進場給電影公司袋袋平安的爆谷電影。很多人看完電影覺得看得很爽后,回到現實就繼續什么都不管。如果引起一些討論,從對電影的解讀中去聯想并跟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就已經是很功德無量了。
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揣測導演拍片的動機,懂得賺錢的電影人會抓住一些令人有最深刻感受的社會現實議題去拍成一部天馬行空的電影去賣錢,觀眾在各種媒體廣告渲染下“情不自禁”地買票進戲院把社會現實議題消費掉。
現實中反抗資本主義剝削、帝國主義入侵、霸權主義壓迫的斗爭,還是需要基層群眾由下而上組織起來去進行,不能期待什么一個騎著Toruk迅雷翼獸的阿凡達去拯救地球和人類社會。不過呢,我們大可利用一下《阿凡達》作為一種反抗的象征,像巴勒斯坦活動分子將 自己全身漆上藍色并打扮成納威人那樣去反對以色列的種族隔離墻,而香港人則用《阿凡達》去跟他們反對高鐵的運動聯系在一起。所以呢,在馬來西亞我們可以把 原住民反對森林砍伐和保衛生態環境的斗爭跟《阿凡達》聯系起來,把城市開拓者反抗強拆迫遷的斗爭跟《阿凡達》聯系起來。那么在中國也可以把《阿凡達》跟人 民反抗強制拆遷的斗爭聯系起來。有趣,有趣。
這是我們的土地,資本主義滾蛋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