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歌曲《露營之歌》及其作者
2005年9月2日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會堂聯合主辦《為了正義與和平》大型文藝晚會,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抗日老戰士代表出席,中央電視臺向國內外進行電視直播。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代表歌曲,晚會上演出了《露營之歌》,節目單及舞臺大屏幕在作者欄上寫的是“填詞:李兆麟、于天放、陳雷等”。歌唱家關牧村演唱了這首歌的第四段歌詞,于天放所寫膾炙人口的“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悲壯詩句再度震撼了億萬觀眾的心靈,激發人們繼往開來、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就是這樣一部帶著閃亮光環于抗日烽火中誕生的《露營之歌》,曾屢遭命運的挑戰與捉弄、誤讀和曲解乃至張冠李戴、以假充真,終因著作權侵犯案而走上法庭。然真金不怕火煉,在風雨過后,《露營之歌》越發顯出其英雄本色,將與歷史永存。而誠信的公眾,是有必要和有權力來了解和認清這段歷史的真相,做出自己的判斷。
一、《露營之歌》的三種版本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屠殺和奴役中國百姓,瘋狂掠奪當地的礦產和森林資源,把美麗富饒的東北變成了日本統治下的人間地獄。中國人民是富有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了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武裝斗爭。無數的中華優秀兒女先后投身于其中,有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革命軍人,也有馮仲云、張甲洲、于天放這些清華學子和其他眾多的青年知識分子。
1938年,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為了粉碎日寇“圍剿”、保存實力,東北抗聯第三、六、九、十一軍撤離下(松花)江地區向嫩江平原轉移,分三批進行了千里西征。在這個戰事頻繁、缺衣少糧、四季露營荒野山林的緊張和殘酷的斗爭環境里,部隊能夠生存下來并完成西征壯舉,思想教育和政治宣傳起了關鍵作用,這里也包括《露營之歌》的誕生。《露營之歌》是由不同作者先后創作于這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西征路途之中,形成相應的四段歌詞,全曲首次發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上。該《歌集》為抗聯三軍政治部所編,建國后僅收存于中央檔案館沒有對外公開,直至1999年《露營之歌》著作權一案開庭審理時,才作為證據公諸于世,其所收編的《露營之歌》可稱之為《露營之歌》(部版)。
和《革命歌集(第二集)》中的其他歌曲一樣,沒有印出《露營之歌》的作者姓名,于天放將其稱為“三路軍《露營之歌》”。但是,在抗聯三路軍內部、尤其是在高層領導之間,大家都知道是哪些人參與了《露營之歌》的創作。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抗聯教導旅旅長周保中將軍的夫人王一知同志證實說:當年抗聯教導旅在蘇聯遠東野營整訓時,王一知(中共野營黨委委員)曾對李兆麟(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抗聯教導旅政治副旅長)說:“你寫的《露營之歌》真不錯”時,李兆麟對王一知說:“那是我和秀才們寫的,第四段就是于天放寫的。” 由此可見,至少李兆麟和于天放都是《露營之歌》的創作者,而當年李兆麟將軍這番誠懇和坦然的回答態度至今令人肅然起敬。三路軍的其他高級指揮員如王明貴和王鈞也都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稱:于天放是大知識份子、寫的好,是于天放寫了《露營之歌》的第四段。
《露營之歌》(部版)有現存的文本可考,其歷史的真實性不容置疑;但其無作者署名的不正常狀態是當時的習慣作法和戰時環境所致,遲早會結束的。一旦恢復署名,就理應包括所有創作者的姓名。因此,在《露營之歌》作者署名問題上必須采取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不幸的是《露營之歌》的這種有作者但沒署名的局面被一起震驚全國的暗殺事件打破了,使問題變得復雜起來。在抗戰勝利后僅半年的 1946年3月9日 ,李兆麟將軍突遭國民黨特務謀害,反動派還散布流言蜚語惡意中傷李將軍,以掩飾他們的滔天罪行。為了回擊和揭穿國民黨反動派的卑鄙伎倆,必須大力宣傳抗聯和突出李兆麟個人。為此,在《紀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張壽篯)將軍》文集中編纂刊出了《露營之歌》,還將其署名為“李兆麟將軍遺作”,可稱其為《露營之歌》(李版)。
《露營之歌》(李版)是在三路軍《露營之歌》歌詞的作者們缺席情況下、依馮仲云的回憶而形成,沒有任何歷史文件證明它是李兆麟的遺作。與《露營之歌》(部版)比較,《露營之歌》(李版)中有多處錯別文字、第二和第三段歌詞后半部顛倒混排、把第四段最后一句“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改寫成“團結起,赴國難,破難關,奪回我河山”等等。《露營之歌》(李版)是對《露營之歌》(部版)的原創性、完整性和準確性的侵權和侵犯,它的公開發表和大范圍擴散釀成了今日真偽不辯的嚴重后果: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多年掛牌展覽的正是《露營之歌》(李版)這一錯誤版本,產生不良的政治和社會影響。
1959年,東北烈士紀念館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在編輯《東北人民抗日詩詞選》及《抗日英雄李兆麟》時,發現《露營之歌》(李版)中“李兆麟遺作”之署名缺少文字歷史依據。在黑龍江省委的指導下,編輯人員走訪馮仲云及其他抗聯老同志以核實《露營之歌》的創作者。馮仲云證實:“這首歌詞并非是李兆麟一人之作,而是集體創作的”、“實際上這首歌詞是李兆麟、于天放、陳雷、高禹民(抗戰時期犧牲)集體創作的”。《露營之歌》的作者之一──于天放也向有關方面提交了歌詞及作者的核查資料。通過回憶,于天放親筆寫下了《露營之歌》的全部四段歌詞及分段作者,該手跡遺稿保留至今,可稱其為《露營之歌》(于版)。
根據編輯人員上報的核查工作情況及結果,省委研究決定將《露營之歌》定為“李兆麟及其生前戰友于天放、陳雷合作”。這是從《露營之歌》誕生以來直到建國后,省委一級組織對其作者署名的首次認定和明確表態。其結果是1959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東北人民抗日詩選》及《抗日英雄李兆麟》中的《露營之歌》作者均署名為“李兆麟及其生前戰友于天放、陳雷合作”。東北烈士紀念館《露營之歌》展板亦用此署名。
二 、《露營之歌》三種版本之比較
下面將從文學文字方面對《露營之歌》的三種版本作一個比較分析,去偽存真,認出《露營之歌》的真實版本,這對宣傳《露營之歌》是極關重要的。
三種版本文字文學方面之比較
(以于版為比對標準,其他兩版中凡有文字差別者均用粗斜體字表示)
露營之歌 (于版) (于天放手跡)
(一)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同志們,銳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呀!果敢沖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湧。
(二)
濃蔭蔽天,野花彌漫,濕云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
奮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三)
黃田遍野,白露橫天,夜火晶熒,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急,霜晨火不燃。弟兄們,鏡泊瀑泉喚醒午夢酣。
攜手啊!共赴國難。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萬里息烽煙。
(四)
朔風怒號,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露營之歌 (部版) (抗聯三軍政治部編)
(一)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同志們,銳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呀!果敢沖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湧。
(二)
濃蔭蔽天,野花彌漫,濕云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
奮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夜火晶瑩,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急,霜晨火不燃。弟兄們,鏡泊瀑泉喚起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片刻息烽煙。
(四)
朔風怒號,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露營之歌 (李版) (李兆麟將軍遺作)
(一)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同志們,銳意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喲!果敢沖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湧。
(二)
濃蔭蔽天,野花彌漫,濕云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兄弟們!鏡波瀑泉喚起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萬里息烽煙。
(三)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夜火熊熊,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疾,霜沾火不燃。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叢山。
奮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四)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斗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滅。團結起,赴國難,破難關,奪回我河山。
將三種版本逐行、逐句、逐字比較之后,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一)、 于版和部版只是在第三段(秋)歌詞中有5個差別字是:
1、于版用“黃田遍野”來描述秋季里的植被變成了滿目一片的黃色,這要比部版中的“荒田遍野”更能說明秋季的到來。“荒田”就是荒田,它不帶有季節和顏色的特征,故不能標明秋天的來臨。此外,“荒田”與第一段中的“荒原”二字似有重復,這在一部優秀作品中是不該出現的。
2、于天放在其所著《牢門脫險記》中強調指出,貫穿于《露營之歌》四段歌詞的是一個“火”字,“火”寓有革命火種之意;而離開了現實中的火,抗聯在露營中一天也不能生存。因此于版中用“夜火晶熒”(表示微弱的夜火),更勝于部版中的“夜火晶瑩”(像晶瑩寶石一樣的夜火)。
3、于版中的“喚醒午夢酣”表示打起精神投入新的戰斗;而部版中的“喚起午夢酣”是指進入夢鄉還是從夢中醒來?“喚起”的寓意不明。
4、于版中的“萬里息烽煙”是指在全國地域內撲滅戰火取得抗戰最后勝利;而部版中的“片刻息烽煙”是說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戰火同時息滅,這是難以作到的。
5、于版中的“朔風怒號”和部版一致。此處的“怒號”為借用杜甫之詩句,用于抗聯在小興安嶺高山密林間露營環境的描寫,極為得當、恰到好處;而李版中的“怒吼”讀來就少有身臨其境之感。
除個別字外于版和部版極為一致,而于版的用字更為貼切和準確(這也為于天放是《露營之歌》的作者所使然)。故可把于版認作是《露營之歌》的代表和準確版本。
(二)、 李版的問題最多、有嚴重的錯誤,表現為:
1、 僅差錯用字就達九十幾處之多,并且錯的沒有道理。例如李版第三段中的“夜火熊熊”不符實際,無論我軍也無論敵方都不會點燃熊熊大火;“鏡波瀑泉”作何解釋?等等。
2、 李版中第二段和第三段詞的后半部顛倒錯位、詩意全無。照李版的第二段詞中所說:“兄弟們”已是“蚊吮血透衫”、飽受蚊蟲叮咬之苦,還有什么“午夢酣”可言?
3、 李版的第二段和第四段中兩次重復地使用了“赴國難”三個一樣的字,這是詩之大忌。
導致上述文字和作者署名錯誤的原因是李版《露營之歌》的編纂者不完全了解《露營之歌》的創作過程,沒有拿到準確的歌詞,而陷入了不尊重甚至違背歷史事實的誤區。客觀地說,“李兆麟將軍遺作”玷污和篡改了著名的抗日歌曲──三路軍《露營之歌》,它不是《露營之歌》的真實面目,是對《露營之歌》的公然侵犯。
(三)、在比較中發現各段歌詞作者寫詩的手法和意境截然不同。以第四段(冬)為例,于天放用 “朔風怒號,大雪飛揚”一下子就托出了風雪嚴冬的惡劣環境,致使馬不向前、人不能眠;然后用高潮句“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刻畫了戰士用肉體去戰勝寒冬,挑戰生命的極限;最后詩詞一轉,用“偉志兮,何能消減”升華至戰士們高尚的信念和精神層面,那就是團結起來“奪回我河山” !作品意境和主脈非常清晰自然。反觀其他三段歌詞就找不到這種感覺,看不出主體與環境、行為與信念之間的互動。
(四)、《露營之歌》第一段的詩韻與其他三段不相一致;而第四段中的“偉志兮,何能消減”與其余三段中相對應的詞句是“起來呀!果敢沖鋒”、“奮斗啊!重任在肩”、“攜手啊!共赴國難”,它們完全不是同一格調。出現這種情況毫不奇怪,因為《露營之歌》的四段歌詞是由不同作者寫就的,參加創作的至少有三人之多,各有各自的寫法與風格,豈能強求一致?
三、 “李兆麟將軍遺作”的法律地位問題
在哀悼李將軍遇難的日子里,倉促編纂和出版了署名“李兆麟將軍遺作”的《露營之歌》(李版),這是在抗戰勝利后以《露營之歌》為名的首次發表。正如編纂人所料想的那樣,它立即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達到了宣傳李兆麟的目的。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李版《露營之歌》嚴重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是多年以來少見的被冠以虛假作者、充斥錯誤文字的侵權作品,從法律角度看,它在許多方面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一)、既然李兆麟沒有留下任何遺稿,就不可能有什么遺作,奢談“李兆麟遺作”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二)、《露營之歌》早在李兆麟生前的1939年就公開發表了,還把1946年李兆麟死后出版的《露營之歌》稱之為“李兆麟遺作”是完全不合邏輯的。
(三)、沒有李兆麟的手稿,就不能證明李兆麟的完全的創作行為和過程,而“李兆麟遺作”這一署名又遭到來自史料和《露營之歌》其他作者的有力反駁。根據《著作權法》規定,李兆麟不能被認定是“唯一的作者”,“李兆麟遺作”是非法的。
(四)、相對早它七年出版的三路軍“《露營之歌》”,李版《露營之歌》又是一部侵權作品,理由如下:
1、如果李兆麟不是三路軍《露營之歌》的作者,則“李兆麟遺作”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侵權作品
2、如果李兆麟是三路軍《露營之歌》唯一的作者,則除李兆麟外其他任何人(包括李版《露營之歌》的編纂者)都沒有修改原作品的權力;在李兆麟死后把《露營之歌》冠以“李兆麟遺作”新的署名來發表,也是一種違法侵權行為。
3,如果李兆麟是三路軍《露營之歌》的合作作者之一,則“李兆麟遺作”是對《露營之歌》其他合作作者的侵權。
總之,不管是什么情況,“李兆麟遺作”既是一部非法的侵權產物,也是有損李兆麟形象和背其本人意愿的偽作品。它嚴重地玷污了三路軍《露營之歌》及其作者們的榮譽,成為近年來《露營之歌》著作權備受爭議的焦點,必須將其廢止和消除它的社會影響。
四、 《露營之歌》的著作權之爭
對于如此明顯的侵權行為,為什么“李兆麟將軍遺作”的編纂人競無所查悟,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在距今六十年之前,法制不健全、著作權法意識尚薄弱,便發生了以政治需要和主觀好惡為先、繞過歷史事實而歪曲《露營之歌》及其作者署名的悲劇。編纂人此種所作所為也埋下了今日的《露營之歌》著作權糾紛的禍種。今天的李兆麟遺屬非常依重“李兆麟將軍遺作”,視其為“《露營之歌》全部四段歌詞是李兆麟一個人寫的、李兆麟是唯一的作者”之無理主張的所謂法律證據。
于天放(一九六七年去世)生前只承認三路軍《露營之歌》,他留下的多份書稿中堅持自己就是《露營之歌》的作者之一;對其中自己創作的部分還進行修改,根本不承認有什么“李兆麟將軍遺作”。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陳雷在報紙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來描述他創作《露營之歌》第一段歌詞的過程。這使李兆麟遺屬及一些對陳雷有反感的人因此大為不快,多次向黑龍江省委寫信,認為陳雷侵犯了李兆麟的著作權。為了解決《露營之歌》的著作權之爭,黑龍江省委1987年7月發布了《關于〈露營之歌〉的幾個問題的考證》,上報中央并在《龍江黨史》(1987年第六期)和《中央黨史通訊》(1987年第十二期)上相繼發表。《考證》中稱:“關于歌詞寫作的參加者,第二、第三段為李兆麟起草,有其他同志參加修改意見;第四段為于天放起草,李兆麟修改,這是上述材料中比較一致的說法。問題在于第一段是不是陳雷起草。……從當時在李兆麟身邊工作的老同志的回憶看,陳雷所說《露營之歌》第一段歌詞由他起草、李兆麟修改是可信的”。《考證》中的這些結論于1994和1996年又為省委文件多次重申過。
李兆麟遺屬不服省委在《考證》中之結論并轉而向法院投狀告陳雷《露營之歌》第一段歌詞著作侵權,挑起著作權糾紛一案的最新激化和升級、使其發生了質的變化,責任在于原告一方。該案于1999年底第一次開庭審理。原告方主張《露營之歌》的作者只李兆麟一人,并采用分別擊破的方法先奪取第四段再奪第一段歌詞的著作權。原告方在法庭內外散布說“于天放以高風亮節的胸懷放棄了《露營之歌》的著作權”,從而達到將于天放遺屬排除在案情之外,剝奪他們參案權力,搶占第四段的著作權。一些媒體也為原告大造聲勢,似乎二審即將勝訴。2000年春節期間,于天放遺屬看了《法制日報》得知此事,立即遞狀要求以第三人身份加入《露營之歌》著作權侵權一案。
2008年8月著作權案第二次開庭審理,其新的看點就是有了第三人的參與。第三人拿出于天放的大量文墨手跡遺稿,用確鑿證據說明于天放完全擁有《露營之歌》第四段的著作權,且從未放棄。第三人在法庭上也指出了“李兆麟將軍遺作”之說的侵權本質,要求法庭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維護《露營之歌》創作的真實面目和本來的光彩。這不只是于天放遺屬所求,也是現今常眠于地下的《露營之歌》的創作者們李兆麟、于天放、陳雷和高禹民之所盼!
2009年3月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