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文化是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

黃平 韓毓海 · 2008-08-1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文化是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

作者:黃 平 韓毓海


  
  韓:文學不是個人趣味,文學是對于國民的判斷力、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德國叫Bildung,漢語為教養,不是勞動教養那個教養,是這個人“有沒有教養”那個意義上的教養。把文學等于個人趣味,這是英國貴族的美學,不是康德那個意義上的美學。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如何理解對于全民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我想這里有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今天文化如果過分私人化、分眾化,以至于不但與底層的文化、鄉土的文化沒有關系,而且彼此之間也沒有什么——無論叫它交疊共識也好、公共空間也好,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交流、交往,那么今天的文化也就散了,在這個意義上也就自說自話,自我封閉了。第二個問題是:相對于五四那代人來說,作家的感受力和判斷力——也就是我們所謂“審美能力”到底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80年代我們總說文學要自由,文化要自由,可是幾乎沒有人了解審美自由是指什么。所謂審美自由就是感知和判斷的活動,是對廣闊的世界和豐富的心靈能否感知和表達的問題,這乃是自由的基礎。這也就是那些偉大作家對“自由”之所以重要的原因。這其實也就是康德所說的“審美的自由”。換句話說審美自由是判斷力、感知力、想象力的問題,不是把文學推向自由市場,只要賣個好價錢就行了。而今天我們許多的城市文化不是過分私人化的、一小撮人的,就是文化快餐、文化盒飯。今天市民是當代社會的主要消費者,許多作家的品位其實就是小市民的品位。這種感受和判斷力的快餐化、零碎化,當然也對我們形成審美的判斷、感受、品位形成了挑戰。說到文學自由的問題,作家過去是按照政策寫,那是宣傳;可如今是按照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的邏輯”——文學家叫“欲望”的邏輯、“私人的邏輯”去寫,那不過是廣告。過去為政策服務,今天為市場服務,現在主導我們的生活邏輯、生活領域乃至情感領域的,越來越是市場的原則。這樣的文學,跟自由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現在中學生是最主要的閱讀群體,家長最舍得給孩子錢買書了,而中學生能閱讀的是什么?當然不是魯迅、馬爾克斯了,中學生能讀的教輔讀物就是余秋雨,于是中學生作為一個閱讀群體的閱讀趣味,似乎就決定了我們整個民族的審美趣味。于是余秋雨老師就成了當代中國最偉大的學者,韓寒、張悅然這些娃娃們就代表了當代中國文學的最高水準。我們說文學是教養,當然是用《紅樓夢》和魯迅來教養,而不是用韓寒和張悅然這些娃娃來教養魯迅——如果那樣,我們這個民族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那真是崩潰了,我們的教養水平真是不敢恭維了。我說中國當代文學完全破產,就是說韓寒成了最優秀的作家,這是個笑話。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當代文學完全是個笑話。所以,我早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大當代文學教研室的了。


  如果按照市場和暢銷的邏輯,最初的中國小說讀者是粗通文墨的家庭婦女。當年魯迅的小說發行量也是不高的,他的母親魯瑞老太太很久才知道魯迅也寫小說,于是找來一看,說:“太先生(魯迅)你這小說啊,我看寫得可比人家張恨水那差遠了去啦。”魯迅他媽其實也就是個張恨水的品位,是張恨水的審美判斷力。但是,如果我們今天還是張恨水和金庸的品位統治中國文學,他們代表今天最高的審美水平、審美品位,乃至韓寒、郭敬明這些新時代的“高玉寶們”在統治文學,這與我們這么一個國家就是不相稱的。而且在這樣的品位統治下,整個民族品格的庸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懷疑,我們恐怕再也沒有希望找到理解魯迅先生的方式了。這意味著整個民眾的審美能力是下降了。今天文學真正的問題在這里。


  黃: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看到,認為好還是不好,現在變化的確是太快了,快到已經不只是左派跟不上,右派也跟不上,舊的左右之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多元社會,多極世界,使很多原來的東西都需要重新定位,有的甚至正好換了個個兒。如果我們仍然用“左—右”來說的話,現在無論是在世界還是在中國,在很多問題上,往往是左派反而顯得很保守,右派大都很激進。其實現在的社會變革有很多面向,其中有許多還是老問題,左右之分左右之爭仍然還是很有意義的,有的還很迫切;同時也有很多問題已經不能直接納入老的“左—右”框架,而似乎確實是應驗了《共產黨宣言》里的那句話:一切凝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因此,許多機會直接給了大眾(最近出現的“超女”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而過去總是精英知識分子在聚光燈下,詩人作家承擔著為社會改革吶喊和呼吁的使命,救亡圖存,從晚清、五四一直到“反右”、“文革”和80年代,不管是風光還是遭殃,知識分子總是主角。這個意義上,允許我說得損一點,其實也是辯證一點,越是受迫害越說明你重要或看重你,否則,誰迫害你啊,沒人理你。這是今天的現實,中外都一樣,外國甚至更甚。我們這里以為某某是什么大師、泰斗,其實在他們那里,許多是沒有幾個人理睬的。再一個原因是作家詩人知識分子不再在道德文章方面領風氣之先了,回到了自己個人,甚至回到完全私人化的細節和感受,這個意義上沒有多少有影響的東西。不是廣大讀者水平低,不了解,恰恰相反,是我們自己缺乏哪怕只是一小部分歷史上有過的(詩書禮樂中隨處可見的)人文關懷和胸魄,即使沒有大道理,至少在藝術上還有感人的一面。從這個角度再來看當初的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搞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不管事后可以有多少批評,那個時候他們提出這個問題,是很有遠見的。


  韓:我覺得我們提高審美能力,也不一定要去讀魯迅,去讀托爾斯泰,其實生在北京,我們讓孩子們多去故宮、頤和園、香山,甚至多去北海走一走,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增加想象力有很多好處。


  回到黃平剛才提出的那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一個出版資本、媒體資本占統治和支配地位的時代,審美的問題、知識的問題的確是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但是這并不是簡單地說知識分子說話沒人聽了,實際上,那些比較右翼的所謂知識分子,由于與媒體資本的緊密結合,他們的聲音是非常非常大的,我覺得這個情況非常像過去的30年代。30年代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癥候,搞文化史、文學史的同志們過去重視不夠,特別是沒有看到30年代是中國的“出版資本”、“媒體資本”形成的時代。過去文學界的很少能夠分析,還有一個簡單的原因:文化、文學研究與社會經濟研究相脫節。文學界的人的缺點是不會算經濟賬,因此也就看不到出版資本對于當時的中國經濟,特別是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到底有多大。現在一算很嚇人,在40年代國民黨搞工業之前,出版、娛樂、媒體絕對是拉動經濟的第一增長點。這是茅盾當年批判上海和中國城市經濟是“畸形”的原因。大概茅公當年對于什么“文化工業”之類的理論還不熟悉,看經濟問題還停留在工業革命的時代吧。其實你看今天的傳媒資本和出版資本,對于GDP的貢獻肯定也是很大的。


  出版資本、娛樂資本和媒體資本造成的一個直接結果是“讀者大眾”的形成。“大眾意識”是被造出來的,被出版、傳媒控制、打造出來的,直接結果是瓦解階級意識、民族意識,更不要說什么個人意識,從而造成了無差別的城市“大眾意識”。這個東西其實也就是劉吶鷗等人的“新感覺”。“新感覺”就是城市消費主義大眾的意識形態,是出版、傳媒資本的造物。如果我們今天來解釋韓寒、衛慧那一派,那就必須在文學史上重新檢討30年代。衛慧這些人當然比當年的劉吶鷗們粗,但本質是一回事,今天你要解釋他們的歷史,就要看30年代,看出版資本、文化資本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

  同時,30年代其實是全球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轉向,我們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的重要轉向。其標志,一個是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美國模式的興起,當然,這是一種“大眾消費主義型”的資本主義模式——福特主義,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好萊塢模式等等,但是這種社會的真正本質是:它變成了葛蘭西所謂的機械的兩大塊——“財政經濟傳媒集團”和“無差別的大眾”,即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社會。其中資本集團通過虛擬化(依賴虛擬的股票、傳媒、出版資本)更加集中,民眾則通過虛擬化成為無差別的大眾。


  進一步說,法西斯、斯大林和美國模式,也都是在30年代形成的。1927年國民黨右派殘酷鎮壓共產黨、左翼和工人運動也并不是個孤立的中國現象,而是與歐洲的德國法西斯、亞洲的日本軍國主義鎮壓左翼運動同時的,是全世界到處都在同時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對于盧卡契、葛蘭西、福本和夫以及魯迅的批判圍剿,是發生在左翼內部的斯大林主義鎮壓的結果。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當局正是通過殘酷鎮壓左翼運動,通過左翼內部斯大林主義對于馬克思傳統的鎮壓,才完成了向美國資本主義模式和法西斯主義模式的轉換。羅莎·盧森堡、葛蘭西、福本和夫、小林多喜二、盧卡契,他們或被虐殺,或被批判,也都是與我們的瞿秋白、柔石等人被殺,丁玲被抓,魯迅被圍剿同時發生。而今天我們的號稱“面向世界”的文學史研究,對這樣一個“世界現象”從來也沒有做出過一個真正具有世界視野的解釋。


  也正是在殘酷鎮壓左翼運動之后,蔣介石的小舅子、美國學者宋子文通過他的股票經濟學、上海青洪幫大佬們通過他們的娛樂傳媒,打造出“30年代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今天李歐梵先生的《上海摩登》對此大加美化,針對的其實就是茅公的《子夜》當年對于上海的深入刻畫。


  面對著這樣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社會:一面是股票資本和傳媒娛樂資本構成的資本集團,一面是虛擬資本造成的虛擬的大眾,我們的魯迅先生在30年代提出了如何創造一個有機的社會和有機知識分子的實踐。魯迅對于文化資本的批判,是對于左的“大眾主義”和右的造成“大眾”的社會機制的雙重批判,魯迅因而才提出了創造新的社會空間和文化、思想陣地的構想,即對于城市文化、思想“陣地戰”的完整構想。因此30年代的魯迅先生依舊是當代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的光輝旗幟。那就是在一個高度同質化、標準化的統治秩序下,我們才需要當年法國那種“百科全書”派的知識分子,能夠創造有機社會的有機知識分子,這樣才能看到在一個文化右翼占上風的時代,革命的、左翼的文化究竟有什么意義和價值。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有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問題,也不是個簡單的救亡圖存的問題。魯迅的小說里面,特別是《野草》里面,其實很少有直接救亡圖存的東西,魯迅晚年說,他還是覺得需要啟蒙主義。他說的啟蒙主義,特別包括民族的創造力、判斷力的培養,不是我們后來的“新啟蒙”所說的“與世界接軌”。
  
  《我們的時代》
  黃平、姚洋、韓
  毓海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責任編輯:高立志
  定價:45.00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4.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5.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6.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7.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10.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7.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