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人格分裂的堂吉訶德:不是《黑暗騎士》的影評

朱進佳 · 2008-08-0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人格分裂的堂吉訶德:不是《黑暗騎士》的影評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2008/8/8

最新的蝙蝠俠電影The Dark Knight(直譯為《黑暗騎士》,有中文片名為《蝙蝠俠:黑夜之神》,也有叫《暗黑武士》),創下票房新紀錄,有口皆碑。

作為克利斯多弗.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執導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的續集,進一步“還原”蝙蝠俠的黑暗面貌。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改編自漫畫的電影可謂不少,單是今年就有改編自Marvel漫畫社的《鐵甲奇俠》(Iron Man)《綠巨人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鐵甲奇俠以軍事工業家良心發現而把武器發明變成“救世”工具,而綠巨人浩克則作為美國軍方試驗的意外成品最后協助軍方擺平另一麻煩,正邪分明的戲路,正好切合美國資本主義的口味。鐵甲奇俠的“良心發現”,僅僅局限于他“覺悟”自己制造的先進武器可以落在壞人手里,就此而以,美國帝國主義四處燃點戰火都不是問題。完完全全符合右翼的思想。

改編自DC漫畫社的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就沒有那么“大路”,其陰暗的劇情鋪排,正邪界限模糊,沒有了主流漫畫英雄片的格調,卻也出乎意料大受歡迎。我們大可不用花心思去猜導演的用意,可能導演就是為了拍好這部電影而已。但是,無論導演如何“獨立”、“中立”,電影的信息還是切合了現實政治的需求。

沒錯,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的電影。是從右還是從左,還是從中間去反映?是批判當前社會建制,還是給予肯定? 就算導演要多么盡量從中間去詮釋和拍攝,卻總是離不開創造蝙蝠俠本身的美國帝國主義右翼根源,特別是在布什總統將美國推入伊拉克、阿富汗戰禍的深淵時刻,蝙蝠俠以自己一套自愿警察打擊罪犯手法去“伸張正義”的形象,跟將正義操縱在自己手中向弱國開戰的布什相當吻合又雷同,難道是“純屬巧合”?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蝙蝠俠于1939年在《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也就是DC漫畫社的出版物)中面世。當時美國正處于經濟大蕭條,以及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蝙蝠俠以黑暗、暴力、血腥、個人主義的手段去伸張正義,正好切合陷入深重危機的美國社會對一個野蠻英雄的需求。初面世的蝙蝠俠漫畫,反映著被社會矛盾升級面臨崩潰和戰爭所纏繞著的現實。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貪污的警察已經不可以信賴,就只有依靠像蝙蝠俠這樣的非法自愿警察去保護哥譚城(Gotham City)的人民,打擊為非作歹的壞人。

不同于其他的漫畫英雄,蝙蝠俠沒有超能力。他依靠的是像福爾摩斯那樣的偵探頭腦,以及向敵人散步恐慌情緒的能力。蝙蝠俠一開始就因父母在一宗搶劫案中被殺,而形成了不完整的人格,對黑社會罪犯恨之入骨,要進行報復。

DC 漫畫的另一英雄—將紅色內褲穿在外頭的超人(Superman),就不一樣了。超人是美國的自我形象,他近乎完美,沒有黑暗的過去,所以是美國帝國主義的最佳代言人。蝙蝠俠就沒有那么容易搞了。如果前者是擺出來讓人欣賞的美國,后者也許就是外強中干傷痕累累的帝國真面貌。

如果要蝙蝠俠在某種程度上還有“美國夢”,一點也不難。蝙蝠俠面具背后的“真身”-- 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是一個擁有豪宅和華麗房車的企業家兼花花公子。盡管人格分裂、背景黑暗,蝙蝠俠原來從來沒有偏移“美國夢”。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蝙蝠俠初面世的時候,還是佩槍來殺敵的。后來,他的槍變成了神奇男孩—羅賓。這種變化,是要去除纏繞在蝙蝠俠身邊的黑暗氛圍,以讓漫畫銷量可以攀升成為主流。在美國資本主義進入繁榮期的1950年代和60年代,社會危機的噩夢幾乎已經被拋諸腦后,蝙蝠俠的漫畫也開始色彩繽紛,漫畫感也愈來愈強烈,當然也愈來愈庸俗。蝙蝠俠不再黑暗,他已經成為社會上一個富有的花花公子,“行俠”的裝扮也愈來愈接近主流卡通,還有各種占士邦的裝備,甚至還出現令人乍到噴飯的“蝙蝠鼠”(Bat-mite)和“蝙蝠狗”(Bat-hound)。這些庸俗化都呈現在1960年代的蝙蝠俠電視連續劇中。

美國的黃金年代在1970年代初結束,新的社會危機又在降臨,而美軍泥足深陷在越南戰爭更是導致民怨四起,反抗聲浪此起彼伏。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筆下的蝙蝠俠,回到了他的黑暗本源。米勒的蝙蝠俠版本,啟發了添布頓(Tim Burton)執導的蝙蝠俠電影(1989年)。黑暗氛圍中的蝙蝠俠,加上添布頓的天馬行空,蝙蝠俠電影當年大受歡迎,叫好叫座。不過,蝙蝠俠黑暗、殘缺、墮落的角色,對于好萊塢來說還是大有問題的。所以,添布頓的蝙蝠俠續集電影,就開始走回“主流”。第三集換了導演后,更是將蝙蝠俠“恢復”到接近1960年代的光鮮形象,到了1997年的《蝙蝠俠與羅賓》,更是完成了美國夢庸俗化的過程,而且還讓蝙蝠俠有個完美家庭?。ó斎?,《蝙蝠俠與羅賓》的票房和口碑都一落千丈。)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2005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是蝙蝠俠又再回到黑暗本源的歷程。新系列的蝙蝠俠電影,沒有了色彩繽紛的漫畫感,多了一層黑暗,是完完全全的好萊塢警匪片。蝙蝠俠也不像其他英雄受人景仰,悲劇感十足,當然沒有“悲”到布魯斯.韋恩破產淪落為流浪漢,然后發動起義失敗而壯烈犧牲。(Ooops…這不是斯巴達克。)蝙蝠俠最多只是像布什那樣,背上一個罵名而已。

蝙蝠俠布魯斯.韋恩,原本就是個資本家,或者可說是家族資本的繼承人,而且由始至終都還是個擁有大財團的資本家。電影中的韋恩因為對“罪犯”的恐懼和憎恨,而周游列國去了解罪犯心理,后來還學了一身武藝。(這些在《蝙蝠俠:開戰時刻》里有交待)但是,韋恩卻只發現了對抗恐懼的方法:制造更大的恐懼,所以搖身變成蝙蝠俠。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上個人主義的變現。韋恩發現了“人性的丑惡”,卻未曾發掘“罪犯”的社會性根源。在忽視“罪犯”的社會性根源下,韋恩結果將撲滅“罪犯”,變成個人主義的復仇。

韋恩父親的慈善工作,還是蝙蝠俠晚上出沒“儆惡懲奸”,不過是在被資本主義切割得支離破碎的世界中進行的“救贖”。哪一樣比較好?在下班后到地方上的慈善團體義務幫忙,還是晚上戴上面具到街上去打擊罪犯?無論哪一個舉動,就像所謂的基督徒禮拜天去教堂祈禱、佛教徒于初一十五吃素一樣,讓自己的心里好過一點,讓自己經歷真實的社會生活后,可以從“救贖”中把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潔。這背后的原理是:“做一些事情以確保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

電影的主要場景是在芝加哥,當然在電影中被冠上虛構的名稱--哥譚城。當《黑暗騎士》的導演諾蘭被問及哥譚城跟巴格達有何相似之處時,諾蘭的回答是兩座城市的相似之處混亂的威脅。(Well, where I suppose I would see a parallel is the threat of chaos, which is something we very much deal with in this film. )正是這種“混亂”的威脅,讓巴格達和芝加哥(現實中的哥譚城)都產生了折磨“犯人”的酷刑室?,F實中的芝加哥,就曾經發生一名警察指揮官在二十年里面折磨逾200人,其中大部分是黑人。雖然該警官已經被革職,但是現在卻在邁亞美過著奢華的退休生活。而很多曾被他折磨以及誣告的受害者,現在仍然身陷囹圄!

這部圍繞在警察和自愿警衛(Vigilante)角色的《黑暗騎士》,顯然沒有認真地探索問題的根源,尤其是當場景設定在芝加哥這個平民遭遇到警察壓迫的城市時。講到Vigilante (自愿警衛) ,筆者就想到了馬來西亞的志愿警衛團(RELA),我們不是經常看到一大群穿著綠色制服的“蝙蝠俠”,到處去追捕無證移民?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黑暗騎士》的故事,主要講述哥譚城地方檢查官哈維.丹特(Harvey Dent)崛起成為打擊罪犯的先鋒,被包括蝙蝠俠在內的人認定是哥譚城的White Knight(白騎士,也就是救世主)。哥譚城的黑社會就被迫轉向已故希斯.萊杰(Heath Ledger)飾演的小丑(Joker)。小丑告訴那些黑社會大佬,哈維.丹特不過是轉移視線,他們真正的敵人是蝙蝠俠。他們并不知道小丑還有更大的“陰謀”。小丑然后就宣稱哥譚城應該有更優越的罪犯,而不是那些為錢所驅使的罪犯而已。小丑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建制”,也就是向文明宣戰。所以呢,小丑是個形象鮮明的“恐怖分子”。還有影評人說他是“無政府主義者”。

韋恩嘗試去理解小丑這個讓人難以捉摸的“惡魔”,他就向一口英國佬腔的老細骨麥克凱因飾演的阿爾弗萊德(Alfred)請教高見。阿爾弗萊德就分享了他當年在緬甸當英殖民地官員時跟當地一個強盜對抗的事跡,然后說“有些人就是要看著世界焚毀”(Some men just want to watch the world burn)。阿爾弗萊德提醒了韋恩可以做出其他人無法做到的決定,直接化身為蝙蝠俠去“伸張正義”。

在小丑的“精心策劃”下,丹特從“白騎士”變成黑的反派。丹特疾呼:“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在猥褻的年代做正派的人”(We thought we could be decent men in indecent times)丹特毀容后,搖身變成殺人狂徒—“雙面人”,實現了他的“預言”:“你不是作為英雄死去,那么你就活得夠久看著你自己變成壞人?!保╕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

“邪不能勝正”,蝙蝠俠靠著韋恩企業的巨大財富,將所有的手機變成秘密監視器材,最后將小丑“繩之于法”。蝙蝠俠然后去制止發狂的丹特殺害“好的”警察。電影尾聲時,總警長高登(Gordon)跟蝙蝠俠達成協議,掩飾丹特的罪行,為高譚城人民保住一絲希望。蝙蝠俠呢,就從此變成了“黑暗騎士”!

上述劇情會否似曾相識? 如果我們看看布什的通過暗殺、綁架、酷刑、無法無天進行的“反恐戰爭”,就會更加熟口熟面了。《黑暗騎士》的編導諾蘭,像個自由派多過右派,嘗試純粹排一部娛樂大眾的電影,但是隱藏在電影中的政治涵義,卻顯得向現實妥協,變成了又一個為美國帝國主義救贖的電影喉舌,盡管其聲音晦澀且像蝙蝠俠的聲線那樣低沉。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小丑之所以成為蝙蝠俠的死對頭,就是因為他的“反建制”,他的“無政府主義”。他被描繪成徹頭徹尾的“恐怖分子”形象,令人聯想到其他被描繪得聞之色變的現實中的恐怖分子,如奧沙馬賓拉登,還有那些“瘋狂”的自殺式炸彈攻擊手。

講到“無政府”狀態,哥譚城的“無政府”混亂,會亂過當今由WTO、G8、IMT所主導的世界經濟無政府狀態?

蝙蝠俠盡管以超越法律的手段去行事,但是他的目標還是離不開維護“建制”。所以呢,蝙蝠俠不能拿來跟堂吉訶德作比較,這樣的比較還真的侮辱了那個可笑得來又相當可憐的堂吉訶德。雖然,兩者都有個“騎士”稱號,一個是在動蕩資本主義年代為建制救贖的黑夜出來伸張正義的“黑暗騎士”,另外一個是在騎士沒落年代還在幻想自己是游俠騎士的老窮鄉紳。畢竟,蝙蝠俠創作人的眼光,還不及400年前的塞萬提斯來得宏大。

《黑暗騎士》這部電影大賣,蝙蝠俠也是廣受歡迎,但是隱藏在“洞穴十字軍”(caped crusader)背后的政治涵義不容得我們去忽視。當然,這也許只是一部爆谷電影,Why so serious?

我們不用期待什么英雄,管他“白騎士”還是“黑暗騎士”。英雄只是讓人們被建制壓榨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在昏暗處進行精神自慰的對象。要從資本主義為世界帶來的混亂中解放出來,我們只能從現實中的群眾抗爭運動中尋找出路。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4.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5.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6.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7.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8.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9.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10.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7.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