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開設京劇課(實驗期)無大錯
網上有批教育部下令中小學校開設京劇課的帖子,認為不好。我以為,中小學開設京劇課無大錯。
這些年,教育部制止應試教育不力,教育一度成了國家“老大難”,新“三座大山”之一就是窮人上不起學。教育部的作為常常不被網友認同。我也持批評態度。但獨對教育部辦的這一件事還大致贊成。中小學生學京劇唱段,好事嘛??戳诵侣劼摬サ膱蟮?,新學期,南京某校學生在咿咿呀呀唱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聽了很開心。即使他們唱傳統劇目的唱段也沒有什么。當成音樂專業課也成,當成表演藝術課、業余愛好也成。
中小學生應該開這樣的戲劇課或藝術課,只是別太死板。作為鄉土教材,地方戲劇、藝術都可以進入課堂。如豫劇、河北梆子、山東呂劇、川劇、秦腔、黃梅戲、越劇、粵劇、昆曲、評彈、二人轉,等等,均可進入當地鄉土教材。如進入課堂的僅限于京劇,就太窄,太單一、一律。而且師資也是大問題。有這個想法,實驗了,就要實行。要考慮到可操作性?,F在,因應試教育作祟,中小學音樂等副課被擠占、音樂教師不達標或缺乏相當普遍(央視新聞聯播曾報道,因中小學音體美專業教師缺乏,寧波市藝術部門從業人員到中小學代理音體美教師受到贊揚?。。?,增開京劇課,師資從何而來?如果馬馬虎虎,一些中小學生的爺爺奶奶輩都可以對付一陣子。講究專業性,一些地方京劇團的演員這些年被整合掉了,為找飯轍改行了,現在也許能解燃眉之急?杯水車薪嘛!如果因地制宜,可選開地方戲劇課程,則師資問題可迎刃而解。話劇,歌舞劇,活報劇,也可以學一學了。
教育部在物儀沸騰之時有了回應:是試驗,不是強求一律。試驗一下也好。但千萬不別僅限于京劇,劇種要放開,體現地方特色。“博大精深”,也不僅限于京劇。
此外,我以為中小學生還應該將過去行之有效、寓教于樂的“課本劇”擴而大之,增加一點表演的功課。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夠有機會在一個戲劇中表演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是非常得意的。好處多多。特別有益于提高自信心與心理素質。中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每年或每學期能看一次自己學校的師生同臺表演的戲曲節目,是很了不得的事情。我的母校在六十年代初期曾演出過呂劇(或四平調)《小姑賢》《墻頭記》(源于《聊齋》吧。),歌劇《洪湖赤衛隊》《紅珊瑚》,話劇《年輕的一代》《一百分不是滿分》。有的先在學校演,后調演,還走向了社會。反響當然熱烈。我至今記憶猶新么。
還有,教育部既然想到開設京劇新課,更該想到如何上好一些與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素質關系密切的原有的課程。如勞動課,勞技課,俗稱動手課,還有社會實踐課。課外活動更要落實要加強。春游,野炊,夏泳,夏令營,少年軍營,在本鄉本縣本地本市的為期三天一周或半個月的遠足,都應該而且完全有條件進行。只是這些活動以校方組織,老師指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千萬別商業化。讓我們的孩子多到有田地有山有水的大自然中去,多到社會實踐中去。有增必有減。為了應付考試的主課,程度難度,還有數量,“題海戰術”,重復練習,熬時間(實則摧殘生命!),下決心減一減吧!讓某些學校的所謂全方位多層次封閉式管理、“題海戰朮”,見鬼去吧!在開放的時代,辦開放的教育。向生話,向社會,向實踐,向心靈。
寒假后,聽到傳說的山東一些教育上的“新政”:一是不久前查處了某些寒假開課、加班繼續加重學生負擔的中小學校,二是新學期為了保證中小學生睡眠,減輕負擔,取消了早自習課,上午八時上第一節課。三是一節課40分鐘。四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呼聲甚高。這就很好了。只是不知其詳。因為我近來很灰心,不太相信某些教育當局了,所以也不再去仔細搞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啦。這一次,寧可信其有吧。但愿中小學生的學校生活從此不再枯燥、單調、乏味,以至壓抑恐怖,面目可憎。讓中小學生的學校生活變得豐富一些,讓我們的孩子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身心無拘無束,蓬勃向上,健康健美!讓孩子們在他們的童年青少年時代也活潑一些,充實一些,輕松一些,留下一些美好的愉快的記憶,建立起難忘的母校情結,同窗情結,師生情結。
附:中小學15首京劇教學曲目
一年級 《報燈名》
二年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三年級 《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甘灑熱血寫春秋》
四年級 《接過紅旗肩上扛》、《萬紫千紅分外嬌》
五年級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猛聽得》
六年級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你待同志親如一家》
七年級 《兒行千里母擔憂》、《猛志在胸催解纜》
八年級 《趁夜晚》、《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九年級 《智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