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廢都》,又寫了‘廢鄉’《秦腔》,現在這部《高興》寫的是‘廢人’。”賈平凹說,所謂“廢人”,即這一兩代農民的利益可能要被犧牲掉
2007年9月,賈平凹一直在忙3件事:新作《高興》出版,81歲的母親去世,新任陜西省作協主席。
《高興》其實不高興
“《秦腔》我寫了咱這兒的農民一步步離開土地的過程;《高興》接著寫了他們離開土地在城市里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寫完小說回商州老家給父親上墳時,賈平凹流著淚對父親說。
《高興》是賈平凹的第13部長篇小說,歷時3年,修改5次,手指磨出了一個大坑。最難的時候,寫了十多萬字,感覺不對,又全部推倒重寫。
跟賈平凹之前的小說都不一樣,《高興》是一部完全建立在真實基礎上創作完成的小說。在兩年時間里,他采訪了近百位在西安拾破爛的商州同鄉。所有的小說人物都有原型,所有的人物經歷和細節都在現實生活里發生過。
南方周末:《高興》里的主人公劉高興的人物原型現狀如何?
賈平凹:他現在不拾破爛了,主要是在賣煤。他真名劉書禎,他家和我家關系很好,還沾點親戚。小時候我們常一起玩,后來我們又是同學,中學畢業以后,我回農村勞動,他參軍去了東北。后來我讀大學留在西安,他從部隊復員后回了老家。
我寫《秦腔》時,以書禎為原型寫的“書正”,他3年前來西安打工,到我家找我聊天,我才知道他是投奔兒子進的城,先是收破爛,現在和兒子一起給煤廠賣煤,老婆后來也來了西安,一家人算是在城里安了家。
南方周末:他對這本小說的影響有多大?
賈平凹:如果不是他在拾破爛,我就不會關注這個行業,也不會寫這本小說。我在西安生活了三十年,經常看見他們,和這個群體也打過交道,賣些舊書、雜志、報紙什么的給他們,但我對他們的生活并不了解。
聽他講的故事多了,我就想寫他們的命運和經歷,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從寫作上來說,我在《秦腔》里寫了農民離開土地,“廢鄉”,那么就再寫一部離開土地進城的農民的生活吧。
南方周末:把一個真人寫到小說里,他是哪一點吸引了你?現在有記者去采訪他,這會對他的命運產生影響嗎?
賈平凹:我這位同學與眾不同的是天生樂觀,幽默風趣,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我那些知識分子朋友都很喜歡和他聊天。
他沒有電話,只能通過另外一個人找到他。其實,他知道我以他為原型寫小說,他也開始為我寫文章,把我們少年時期的經歷寫了出來,雖然是記流水賬,但文筆生動。
《高興》發表、出版后,電視臺和報社記者都在找他采訪,這或許能幫他找個比賣煤好點的工作。
南方周末:除了同學外,你還采訪了哪些人?
賈平凹:光了解一個人的經歷是不夠的。我一位朋友的親戚也在西安拾破爛,我們去西安南郊的村莊里找他,沒找到,卻接觸到許多拾破爛的人,看到了他們住的地方,還有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后來我們又去找他,這次見到了。他在建筑工地拾破爛的時候被人打過,還被人騙了300塊錢,這兩個細節后來被我用到了五富身上。
嚴格地說,我是以同鄉的身份去看他們的,而不是采訪。我沒有帶筆和本子,也沒有帶錄音機,就是帶了香煙,進他們的屋,坐在他們的床上,聽他們的故事。渴了拿起他們的碗就喝水,餓了端起他們熬的包谷稀飯就吃。還幫他們解決困難。這樣他們才把心里話跟你講。
這些人在城市里非常寂寞,在街道上拾破爛很孤獨,一旦回到自己住的地方,特別熱鬧。大家聚在一塊,說說笑笑,唱唱跳跳,有說有罵,歡樂無比,生活味道特別濃。因為孤獨,他們非常愿意交流,但在態度上你必須非常尊重他,你不能冷漠,不能像看稀奇動物一樣看他,他才愿意聊天。我態度很誠懇,人家能看出來。
南方周末:既然有如此扎實的采訪和素材,為什么小說那么難寫呢?
賈平凹:還是我自己沒有想好怎么把握小說的情感和態度。聽了許多拾破爛的同鄉在城里受歧視、被欺負的經歷,我心里非常壓抑。他們中間有我的同學和朋友的親戚,我就想,如果我那時候沒有上大學,會不會也和他們一樣離開鄉土進城打工拾破爛?像他們一樣被人欺負和歧視?
在寫作過程中,我會不由自主地把他們對城市的不滿、仇恨、怨天尤人帶到作品里去,一直寫了十萬字,我感覺自己的寫作帶了偏見,這會導致對時代的本質看不清楚,就把稿子燒掉,重新再寫。后來也經常寫不下去,我又去找拾破爛的朋友談天說地。另外在寫法上,我想和《秦腔》拉開距離,如此反反復復了幾次,直到第四稿才基本成形。
南方周末:在小說里你寫道:欺負民工最兇的是民工。這讓人很吃驚。
賈平凹:進城的人太多了,工作機會又不多,人人都要為生存而打拼。欺負拾破爛的人大都不是城市人,城市人都不理他們。欺負他們的都是同行。這和國外一樣,國外華僑告訴我,很少有外國人欺負中國人,都是中國人欺負中國人。外國人心里沒有你,或者瞧不起你,和你不搭界。
他不是閏土
2007年7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透露,全國農民進城打工者已經有1.5億,如何讓他們從農業勞動者變成工業、服務業的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和工資水平,讓他們從農村人變成城市人,解決戶籍問題、住房問題、子女上學等,是政府的一大難題。
“他們能夠為城市接納嗎?打工能夠讓他們富裕起來嗎?沒有勞動力的新農村如何建設?城市與鄉村是逐漸一體化還是拉大人群的貧富距離?”賈平凹寫《高興》,也是希望能夠讓全社會關注這一問題,引起領導階層和公眾的注意。
南方周末:小說中的這個“劉高興”,是一個新世紀才有的農民,比較另類;而五富、黃皮要傳統一些。
賈平凹:現在農民起碼都是中學畢業生,很多人只是沒考上大學,又不會種地,才進城打工。他們進城以后,過上幾年,從穿著和說話上你看不出來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
劉高興這些人都是有文化知識又不安分的一代新農民。所以寫這部小說時,一定要寫出這一代農民不一樣的精神狀況,他們不想回農村,想在城市安家落戶,他們對城市的看法和以往的農民完全不同。
五富和黃皮就是傳統的老式農民,是真正的傳統農民。他們大多從事拾破爛這樣不需要知識和技術的活兒,一看就知道他們是從鄉下來的,幾十年里大家都是這樣認識和理解農民的。
我的同學劉書禎對我說他是閏土,我是魯迅;我回答他說,我不是魯迅,他當然也不是閏土。閏土是1920年代的農民形象,劉高興應該是新時期以來的農民形象,現在的農民和過去閏土式的農民是有區別的。
南方周末:小說里的“劉高興”看上去很快活、很樂觀,但他活得并不高興,反而很痛苦。他感嘆:“你愛這個城市,城市不愛你。”
賈平凹:我同學的生活特別困難,但你絕對看不出來他是一個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心態特別好的人。他在農村種地干活一般,但腦子靈活,嘴巴會說,交朋結友,心態很好。
劉高興的痛苦在于中國農民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貧困,進城干的都是最臟最累的活兒,還要受人歧視,他的自尊、敏感是必然的。他對五富、黃皮等人身上的種種不足看得很清楚,對他們的破壞、自私、使強用狠也看不慣。
他不甘于過這樣的生活,他向往城市人的生活,比如他向往城市里的女人,他生活習慣的潔癖,他希望有西安戶口,有好的工作和自己的房子,他為此掙扎奮斗過;但是他又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個夢而已,現在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保障不了,因此他有些自嘲。
劉高興的愛情注定是絕望的,但他還是不顧一切地撲上去,世界上有這種人,他全身心愛一個女人,為她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凡高當年生活貧困的時候,一個老妓女喜歡他,他就把耳朵割下來給那個老妓女。
小說開始,劉高興把腎臟賣給了這個城市,他錯覺以為是賣給韋達了,他把韋達當成兄弟、朋友,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最后他知道韋達并沒有換腎,而是換肝,他非常失望。我的意思是這其實意味著他和城市的關系,他不可能完全融入這個城市。農民的命運就是這種命運,劉高興的命運就是這種命運,沒有多少可以改變的。
南方周末:小說里黃八說,“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有窮和富,國家有了南有了北為什么還有城和鄉,城里這么多高樓大廈都叫豬住了,這么多漂亮的女人都叫狗睡了,為什么不地震、為什么不打仗呢,為什么毛主席沒有萬壽無疆,再沒有了文化大革命呢?”他的想法很真實嗎?
賈平凹:這些人在城市處境太困難了,他們的住處、生存狀況非常艱難,他們怕生病,有病也不治,吃的都是饅頭、稀飯、咸菜,日子過得很苦。我見他們的時候,他們把城市罵得……
但黃八的話確實代表了一部分人對城市的態度,這其實是對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的不滿,我們總說,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別其實很大。農民進城打工,城里人不喜歡他們,但又少不了他們。
城市人對他們漠不關心,雖然也和他們接觸過,比如把破爛賣給他們,但從來不考慮這些人,看著這些人在街道上走來走去,就像刮過一陣風或者走過一條狗,看一眼之后心里不留任何痕跡,我估計百分之百的城里人對他們都是這種感覺。
南方周末:現在每年都有學者提建議,給這些進城的流動人口提供些起碼服務,比如孩子的教育、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上海已經有專門的流動人口公寓,免費辦居住證,發放外來工服務手冊,方便他們融入城市。他們發現,這些服務的成本遠低于治安成本。
賈平凹:現在政府的精力主要還放在城市,我估計還忙不到這批人身上。如果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孩子上學這些起碼的生存問題,城市里的治安情況會好得多。
進城的農民工是城市里的最底層,他們為生存而努力,他們也向往城市生活。但同樣是這個群體,對社會的破壞力也特別強,很多犯罪往往都是這些人里滋生的。他們為什么犯罪?一個是因為貧困,再一個是因為社會歧視。我們沒有一個系統的機構跟這個階層打交道,更談不上提供好的服務。
我去年到香港,和龍應臺聊到進城民工,她領著我去了皇后公園,在那里我見到了十幾萬菲律賓女傭,她們坐在那里,老鄉攜老鄉,朋友攜朋友,都拿著小吃,說說笑笑聊家常。原來香港政府要求每個家庭星期天要給菲律賓女傭放一天假,還給她們提供交流場地。我覺得香港人這點做得非常好。
南方周末:作為政協委員,你有沒有關于民工問題的提案?
賈平凹:我在會上也在替他們呼吁,在一些提案上簽過名,現在國家也在出臺政策,解決農民工拖欠工資、孩子上學問題、戶口問題,雖然存在很多困難,但政府還是在一步步地做。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趨勢是越來越好。
南方周末:你去過國外多次,國外的情況會不會好一些?
賈平凹:國外的情況咱不了解。我想,這些農民永遠在城市打工是不行的,大部分人都是干上一陣就回去了,或者傷殘就回去了,只有少數人能在城市里站住腳,但也發不了財。
尤其西北這個地方,農民沒有知識沒有技術,在城里他只能拾破爛。西安這個城市拾破爛的人特別多。北京、上海、廣州也有拾破爛的,但人很少。在西安大街小巷你隨時都能看到拾破爛的。我老家這些農民進城以后,首先拾破爛,然后再找機會干別的啥事情。
南方周末:農民進城打工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下去,進城的農民工出路在哪里?
賈平凹:這是個很麻煩的問題,農民失去土地,到城市以后,怎么面對城市、面對目前的社會?我覺得國家也不知道怎么辦,它叫農民來打工,恐怕也不是個長遠之計。
現在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現在農村有點文化、知識的農民都進城去了,考出去的大學生都不愿意回農村,沒有人才怎么建設新農村呢?而且這個建設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現在我們提出搞農村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這個大趨勢是好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起碼要犧牲一代、兩代農民的利益,他們的日子必然是苦難的。只能等中國的城市富裕起來,帶動農村富裕起來,那個時候他們的日子才會好過。
對五富、黃皮、杏胡來說,他們的歡樂還是在農村,可是他們只能在城里討生活。到了收莊稼的季節,算一下往返路費,回去不劃算,寧可莊稼爛在地里。
這些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解決不好他們的問題,最后城市會不會也荒蕪?我也不知道,只能把這些現象、把這群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況寫出來。
不會放棄寫作
9月18日,陜西省作家協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賈平凹以74票的高票當選為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王蓬、高建群、葉廣芩、紅柯等14位作家同時當選為副主席,原主席陳忠實擔任名譽主席。
高建群評價,賈平凹和陳忠實的區別是一個中年人與一個老年人的不同,他相信55歲的賈平凹比65歲的陳忠實精力更充沛,目光也更新銳。作協主席一職會占據賈平凹的一些時間,但對于創作而言是個加分動作,原因是“居高聲自遠”。
南方周末:在9月的選舉中你以74票當選陜西作協主席,這是很少有的現象。
賈平凹:我也很意外,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陜西作協已經14年沒換屆了,時間拖得太長了,按照規定,作協應該每四五年換屆一次,長期不換屆,耽誤了不少年輕作家的發展。
南方周末:陜西的作家對你期待很高,你有什么具體的發展規劃嗎?
賈平凹:剛剛接任,還沒有什么具體規劃。好在我們有14名副主席,人多好辦事,在會議上我們已經達成了一些共識,將會有一系列有利于文學發展的方案和措施出臺,我們希望能給陜西的青年作家創造好的環境,比如設立出版基金、經濟資助,送他們去魯迅文學院學習,在作品評獎上向他們傾斜,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支持他們的創作。
南方周末:作為一個進入黃金創作時期的作家,你當這個官不影響你的寫作嗎?
賈平凹:應該不會,我當西安文聯主席十來年了,并沒有影響我的寫作。作家還是要以作品說話嘛,我不會放棄寫作。
南方周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給你辦了個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這個館與商州老家的賈平凹舊居有什么不同?
賈平凹:完全不一樣,這個是正兒八經的,比老家那個舊居好得多。這個館收集了我很多圖片、作品、影像資料,做得比較認真。老家那個舊居純粹是為了搞旅游開發,地方政府沒有錢,指望靠炒新聞拉來投資,但沒想到把它炒壞了,后來我生氣了,說與我無關。再后來因為領導換了,就沒有人管這個事了。
南方周末:說說下一個作品計劃。
賈平凹:下一本可能會寫一部與“文化大革命”有關的小說,我當過紅小兵,家庭也受過沖擊,這方面的材料比較豐富,記憶也都特別深刻。這些資源存放了許多年,一直沒有用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