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井岡山》
《井岡山》播完了。這20多天來,每天晚飯后,許多人會停止其他活動,象過節一樣,聚集在一起,看《井岡山》!36集的連播,只覺得劇情苦短、時光好快,還沒有看夠哪,怎么就沒了?當最后的時刻來臨,聽著聲情并茂的“北斗星”,不知乍的,心中油然生出一種依依惜別之情,她,多象一位久別的親人,匆匆的來,又匆匆的走了!
整整80個春秋,滄海桑田、風刀霜劍在她身上鐫刻下了永不磨滅的痕跡。然而,她沒有老,反倒顯得愈加年青!不是么,山溝里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個新中國之魂,這座指引廣大勞動群眾翻身求解放的燈塔,雖然時過境遷,風云變幻,但在今天仍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正煥發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輝。
面對發展變化著的世界,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也必須根據這些發展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否則就很難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修正主義不行,教條主義也不行,如果當時毛澤東完全聽從共產國際和上級的命令,不結合中國具體情況和當時歷史條件發展和靈活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就不可能勝利。原則的精神必須和靈活的策略實行科學的密切的有機結合,在用熱血捍衛光榮崇高的理想抱負的堅貞不屈中百折不橈地苦苦探索尋求走向勝利的坦途,這是井岡山告訴歷史和世人的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革命成功來自于路線的正確。路線正確,可以從小變大、從弱變強、從無到有,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已經證明了這個道理。實質上這是一個途徑依賴問題-----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一定的途徑,正確的途徑引向勝利,錯誤的途徑導致失敗。任何方針、政策、路線的制定都是在構筑途徑,正確的途徑在客觀世界中是存在的,這就是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問題是制定者必須能發現之并能利用之。毛澤東的英明卓越正在于他能在異常復雜錯綜和艱難困苦的局面形勢中發現這些客觀規律并科學地遵循利用這些規律去完成一個個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
《井岡山》的可貴之處是她沒有神化毛澤東,而是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革命者是如何在自己和同志的錯誤、失敗、犧牲、教訓、經驗、實踐中走向偉大正確的領袖地位的。這種地位無須強加,更不是自封,它是歷史發展的宿命。《井岡山》沒有回避這個宿命過程的矛盾,而是真切細膩地表現了毛澤東與戰友、同志、上級在共同基本的立足點之上的分歧爭論,從而反映了這種宿命的客觀必然性。劇中毛澤東有一句話發人深省:把毛澤東選下來事小,要緊的是不能選錯中國革命的道路(大概意思)。對此,也許有人會說這正說明了毛澤東以正確自居的狂妄自大。然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在那個極其艱難險惡的條件環境中,爭當出頭鳥是要掉腦袋的!一步棋錯,就往往是成千上萬條性命的代價!何況從毛澤東遭受多次嚴重挫折打擊后仍能堅持原則坦然置之的事實看,他在意的根本不是個人的恩怨得失,而是革命隊伍的強弱,前途的安危、事業的成敗,這種忍辱負重勇于負責的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是一種優秀的人民領袖素質的體現,也是歷史為什么最終還是選上他擔綱中國革命的重要原因。
《井岡山》還好在在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道方法有所創新。她既沒有拘泥于具體細節的真實刻畫,也沒有著力構造曲折離奇完整的故事情節。在跳躍式的劇情發展中,在毛澤東朱德的大段帶有話劇風格的臺詞表演中,隱現了一種詩的意境、歌的訴頌和雕塑的凝重,使全劇呈射出史詩般的光芒。
在告別《井岡山》之際,還想對該劇的編導演和其他工作人員說句:感謝你們的辛勤勞動,讓這段難忘的歷史重現,雖然有一些不足之處和遺憾,但那是白璧微暇,無損于《井岡山》的精彩!這里順便再向政府文藝和電視媒體部門提一個小小意見:《井岡山》和最近一系列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有關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電視、文藝節目,希望不僅僅為建軍80周年紀念獻禮,這樣好的弘揚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有利于社會健康進步的主旋律作品決不能成為應景例行的花瓶裝飾品!當你們中的一些人熱衷于窮極無聊的甚至貽害社會文明的所謂娛樂做秀節目時,《井岡山》等優秀作品顯得尤為可貴!
胡錦濤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說:“ 文藝歷來是陶冶人們道德情操、抒發人類美好理想、豐富人們藝術享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領域。 ……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促進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積極反映人民心聲。一切進步文藝,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之中。人民創造歷史的活動,是文藝創作的豐厚土壤和源頭活水。……毛澤東同志在談到文藝工作時曾經說過,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關注人民命運,贊頌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是我國進步文藝的優秀傳統,必須始終堅持和大力發揚。
”
《井岡山》作為第一次全國展播,已經漸行漸遠了,但她留下的思想內涵,無疑能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抒發人類美好理想、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我們希望,這類關注人民命運,贊頌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的好作品能夠經常光臨中國的舞臺、屏幕,這樣,也許“告別”就成為多余的話題了。(新馬2007.8.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