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洛楓:來自多雨水的地域——聶魯達的文化想象

洛楓 · 2007-07-01 · 來源:當代文化研究
收藏( 評論() 字體: / /

1.「美人魚」的故事
  故事從兩首詩說起,都是關于美人魚和醉酒鬧事的。
  第一首是香港詩人飲江寫的〈美人魚〉:「請鋸去我的/手/在你醉酒時候/要是失業難耐/請砍下/我的頭」 ;第二首是智利聶魯達的〈關于美人魚和酒鬼的寓言〉:「當她全身赤裸裸地走進來的時候,/所有這些人全都呆在屋子里。/他們一直喝著酒,開始向她吐口水。/剛從河里出來,她甚么也不了解。/她是一條迷失了自己道路的美人魚?!?然后是寫「美人魚」的飲江在「聶魯達詩會」上以弗林明高的舞蹈伴讀了聶魯達的「美人魚」詩 ,這是奇妙的契合還是刻意的選擇?引導卻是兩段時空的映照——聶魯達在五十年代寫的〈關于美人魚和酒鬼的寓言〉打造了一個睥睨世俗訕笑的美人魚形像,從水中走上塵世,承受奇異的眼光和語言暴力的敲打,然后走回水中,洗滌污蔑再渡入死亡?!该廊唆~」的形像寓意豐盛,可以是一種赤子的情操,對抗醉酒世界的狂亂,可以是情愛最崇高的境界,能夠超越暴烈的考驗,也可以是生之力量,以不斷的死亡輪回生命。也斯曾經指出聶魯達的「美人魚」盡管死于人類世界的冷漠無情,卻仍隱含了詩人對美好質素的寄望。 飲江的〈美人魚〉寫于八十年代,從幾則國際新聞激發聯想,在美國失業者亂鎗殺人與丹麥港口美人魚銅像被毀的事件中,變換了香港的場景,訴說在失業和醉酒的現實里如何實踐「美人魚」的犧牲精神,以自嘲的口吻開解失意而卑微的人,期求「把絕望/交給安徒生」,然后仍舊的存活下去。飲江喜歡「美人魚」,是否從聶魯達身上而來無從考知,但兩首關于「美人魚」的詩,卻輕舟掠過重山疊海,串起了智利與維港的兩岸,讓詩的故事啼聲不絕……

2.頌詩的魔幻世界
  生于1904年智利南部的聶魯達(Pablo Neruda),一生飄泊海外,曾以外交官及大使的身份游歷緬甸、雅加達、新加坡、西班牙、墨西哥、法國、捷克、蘇聯和中國,1945年加入共產黨,五十年代卻因政治通輯而流亡他邦,晚年與第三任妻子瑪蒂爾德(Matilde)定居智利的黑島(Isla Negra),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在1973年智利政變后不久便病逝了,享年69歲 。聶魯達一生充滿政治色彩與愛情傳奇,智利流亡作家安東尼奧.斯卡米達(Antonio Skármeta)其后更以聶魯達晚年黑島的生活作為背景,寫成小說《燃燒的忍耐》(Buring Patience)(后又名《郵差》The Postman) ,1994年再由Michael Radford改編為電影《郵差》(The Postman) ,令本來已經詩名遠播的聶魯達更舉世聞名。聶魯達的詩歌風格變化多樣,情詩的大膽奔放、詠物頌詩的魔幻世界、政治詩的民族抗爭與山河大地,以及哲理詩的沉思生死,都令不同地域、年代的讀者從當中尋認共鳴與個人想象。
  聶魯達最膾炙人口的當然是他的情詩,尤其是情色的描寫,強烈的節奏感,羅列豐滿的比喻,數十年來令不少年輕的心悸動和情不自禁,但我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詠物詩《元素的頌歌》(Elemental Odes),薄薄的一冊子,配上簡單的物像素描,在加州圣地亞哥的書攤上撿到的,翻開后躍動滿紙的是貓、狗、象、蕃茄、洋蔥、桌椅、鐘表、太陽、黑板、結他、肥皂、橙和蘋果的魔幻世界!那樣日常生活的事物和大自然的景觀,聶魯達卻讓我們看到對象陌生化的形貌,豐富而獨立自存的生命輪廓,例如他的〈手表頌〉,寫時間的磨損中情欲的滋長:

    表
    不斷用鋸子
    切割時間。
    …………
    夜里,我的表
    在你手上
    磨呀磨的
    磨粉
    磨泥,磨距離。

在詩中「手表」的發條是情人的耳語、夢和心跳,戴在手上,擱在心上,然后落入時間的塵土,化成春泥,孕育情愛的根苗和果實,超越永恒。例如聶魯達寫時間的磨逝:「像爛掉的時間的纖維,/像小小的黑羽毛」,寫時間的靜態與停留是「而靜寂還是靜寂,/黑暗的清涼依舊清涼」,充滿自然風味的比喻,簡約的描寫,為讀者帶來了具體而新奇的思考,而在時間與青春無從握緊的腐朽中,祇有情愛才恒久永存,詩的結尾說:「我聽見你,在呼吸,/我的愛:/讓我們睡」,這個「睡」,既可以是時間存在的另一個空間,心靈的、潛意識的、夢境的、超現實的,也可以是死亡的姿態,時間的終局。平平無奇的日常用品被賦予情欲契合的想象后,立即變得鮮明活潑,充滿生命起伏的栗動;同樣,聶魯達的〈貓頌〉也寫出了另類生命的韻律,那是貓的靈步、千嬌百媚和倨傲:

    而貓
    祇有貓
    長得完美
    而且尊貴:
    生來完整無缺,
    獨來獨往,知道自己要甚么。

詩中「孤僻而深奧」的貓被稱為「小皇帝,/沒有領地的征服者,/客廳的老虎,/情欲屋頂上/天生的奠長」,甚至是「住宅里的/秘密員警」,身份的多變一如性情的善變,聶魯達寫來妙趣橫生,充滿動感,詩人不但純熟地也純真地掌握了貓的動態,而且從旁觀的角度側敲貓的個性和氣質,以及貓和世界和人的關系,但凡愛貓的讀者看后都禁不住拍案叫絕,并有感于詩人的敏銳和想象,同時也深深感染詩人本身的「貓性」:「可是我不會分析貓。/我的理智對付不了它的冷淡,/它的眼是金黃的數碼?!跪溈v、自我、冷漠、洞透力、獨來獨往,不與人為伴,也不與世界為敵——如果聶魯達不是在寫貓之余也在自況,便是幽默地諷諭了他的情人!讀〈貓頌〉的時候,感覺這么不合群的家伙幸好是貓,即使傲慢也被原諒,如果是人,而且是卑微者,不知會換來怎樣的譴責,所以,在聶魯達筆下的貓是幸福的,因為這么難纏的牠能擁有一個詩人的欣賞和理解,而聶魯達其實是懂得貓的!
  聶魯達寫于五十年代的詠物頌詩,擺脫了前期瑰麗華貴的詞藻,仍然講究比喻和音樂節奏,卻以明亮簡約的跳躍和跨行,既荒謬又合理的邏輯和悖論,素描物象世界的豐饒,滿溢魔幻的趣味,讓人樂而忘返,來而往復的用孩童的眼光或詩人的心眼重新辨認世界的各樣擺設。

3.「比喻」的詩學
  讀斯卡米達的小說《郵差》,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角馬里奧(Mario)讀第一本聶魯達的詩集也是《元素的頌歌》,然后以微薄的薪金陸續買來其余的《元素的新頌歌》和《第三卷頌歌》,并且期待有一天能取得聶魯達的親筆簽名。天真而熱情的馬里奧,背熟了聶魯達詠物的詩行,在偶然的機會下跟詩人談起「比喻」(metaphor)來;當然,年青而純樸的馬里奧并不明白「比喻」究竟是甚么東西和把戲,聶魯達就告訴他那是借用另外的他物來形容某樣事物的方法,馬里奧依舊不能明白,聶魯達就從身邊的大自然景觀和生活對象跟他逐樣說起,例如哭泣的天空、奔馳的海良。這是馬里奧首度受到詩學的啟蒙,也是小說主角二人情誼的發韌,這個充滿人情和詩意的場景,斯卡米達寫來充滿喜劇性和生活感,「比喻」并不艱深,就在我們的身邊,祇求敏感的發現、想象的思考。馬里奧從此戀上「詩人」的名號與身份,他說祇要能當上詩人,就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要說的話,聶魯達反問他到底有甚么要表達呢?馬里奧便說目前還沒有想到,因為他還未成為詩人!讀這個小說章節時,被聶魯達與馬里奧的性情深深吸引,一個早已揚名海外的國際詩人與一個長于漁村的平凡郵差,彼此能互相溝通,相信是在于那份赤子之心,對世界、事物的好奇與關懷,沒有功利的企圖,沒有人際關系的計算和防范,交往來得那么自然,而且隨年用深刻,是這部小說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再者,在這荒僻的漁村里,當大部份的人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對作為「詩人」的聶魯達這樣敬愛維護,而理由祇是單單為了他是寫詩的,具有文化修養的,已足夠令人悠然神往了?;蛟S,最珍貴的東西來自「純樸」,一種簡約的孩里之心,一份接近大自然的美好素質,一點待人誠懇愉悅的態度。當然,美麗的漁村不是烏托邦,仍有它的苦惱與危難,生活的人仍要為糧食和水電張羅和不安,夫妻、父母與朋友之間仍難免爭吵沖突,而且在智利動蕩的軍政漩渦中,黑島上的小小漁村更加不能避免牽連,何況那里住著一個影響智利文化、政治的詩人,聶魯達的寄居,不但為主角馬里奧帶來成長的契機,讓他在詩與政治的意識中覺醒,同時也把小漁村納入了歷史的版圖,從它的動蕩變化折射聶魯達與智利最后的政治命運。
  Radford的電影改編自斯卡米達的小說,卻由于拍攝的資金來自意大利,因而把故事的場景由智利的黑島搬到意大利的小村上,并把時段由原著的1969到1973改為五十年代聶魯達流亡海外期間,這樣的改動無疑是大大削弱了原來故事強烈的政治性。1969至1973年是聶魯達晚年生活與文學創作的高潮,同時也是智利國情最起伏不定的日子,民主選舉與政治的得而復失,改革失敗與軍事流血政變的陰霾密布,穿插于聶魯達由獲選為總統候選人到退選,繼而獲瑞典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然后出使法國,回國后被政治監視等等的細節,交響而成一首詩歌鏗鏘、政治吶喊澎湃的樂章,讓人戀戀無法釋懷,智利的政變,聶魯達的病逝,最后給小漁村和讀者留下的祇是無窮的悵惘,身不由己的唏噓,大人物與大時代的消逝,并沒有變換美好的前景,小人物仍要掙扎求存下去,卻無由選擇自己和國家的命途。

4.名字、劇場與音樂
  我比較喜歡小說原有的名字《燃燒的忍耐》(Burning Patience),因為那是來自聶魯達1971年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說詞,斯卡米達把演說最后一段以收音機廣播的形式引錄在小說的情節里:

    我來自一個地處偏遙、而特殊的地理環
    境又與世界其它地方隔絕的國家,我是
    一個無名的詩人,我的詩是地區性的、
    痛苦的和多雨水的,但我一直相信人類
    ,而且從沒有失去希望……祇要具有燃
    燒的忍耐,我們定能征服那座給予人類
    光明、公義和尊嚴的輝煌城堡。

所謂「燃燒的忍耐」,是聶魯達從法國象征派詩人藍波(Rimbaud)的說話轉引而來的,用以寄寓他對自己民族和詩歌的勉勵,放在小說整個故事的脈胳里,「燃燒的忍耐」既是政治的也是愛情的,是智利人民面對嚴峻考驗必經的階段,是馬里奧追逐愛情付出的代價,是聶魯達等待黎明的心情與期盼?;谶@層層疊疊的意思,小說后來更名《郵差》便失去了主題豐富的寄托,我想,小說之所以由《燃燒的忍耐》變成《郵差》,多少是因為1994年Radford改編電影成功后為了普及的原因。電影的名字就叫做《郵差》(The Postman),曾獲1995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并奪得其中一項最佳配樂獎,及成為美國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電影之一?!膏]差」的普及化與知名度,反過來修改了小說原有的名字,當中可以見出媒介無遠弗屆的力量。
  說到譯名,中英劇團在香港「情迷拉丁藝術節」的話劇表演卻棄用了「燃燒的忍耐」或「郵差」的名目,改為《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帶點通俗化的風味,未嘗不是為了進一步讓聶魯達的故事走向流行的群眾。古天農的改編貼近原著小說的面貌,把故事帶回1969至1973的時段,而且在排演及公映之前親自遠赴智利走訪原著作者斯卡米達, 足見導演誠摯的心思。短短兩個小時的戲劇,發生在布景簡單而細小的舞臺上,飾演聶魯達的演員馮祿德,以資深的演戲經驗揣摩一代詩人的精神面貌與日常舉止,演來風趣自然,生動活潑,又不失悲情,尤其是念讀聶魯達的詩歌,沉郁的聲線載滿滄桑的韻味,雄壯而落寞,為簡陋的舞臺空間增添了不少戲劇元素。祇是在故事的結尾,當智利陷入政變而聶魯達又臥病在床的時候,戲劇由喜轉悲的對應力量稍嫌不足,總覺得欠了一點時代轉折、人物挫折的震蕩力。值得一提的是整出舞臺劇的音樂設計,除了原作者要求的三首樂章及歌曲外,其余的南美音樂全由口琴手陳錦樂及結他手周啟良現場演奏,不但加強了現場感的效應,同時令觀眾更投入故事的氛圍,而且陳、周二人的合奏絲絲入扣,時而幽怨時而熱情的音調與旋律完全扣緊了劇情的峰回路轉,也扣住了觀眾喜怒哀樂的感官情緒。
  由于陳錦樂和周啟良的音樂演奏跟聶魯達的詩情實在吻合得天衣無縫,琴和弦的顫動帶領我們走入南美的山風和海浪,去而復來又來而復返的聲演了聶魯達或青春明媚、或叮當悅耳、或狂濤怒吼、或孤寂荒涼的詩歌世界,因此,我后來分別在「聶魯達詩歌朗誦會」及香港電臺的廣播節目《演藝風流》之中借用了陳周二人音樂的聲軌, 用以伴讀聶魯達的作品〈寫給野兔和男孩的頌歌〉,現場的反應一致叫好,使我明白復活詩的魅力有多種途徑,不同藝術的撞擊,會有多重意外的驚喜。如果聶魯達說他的詩地處偏遙,來自與世界隔絕的地域,是痛苦和多雨水的,那么,陳和周的音樂演譯,無論是在舞臺劇里、朗誦會上,還是大氣電波的傳送,于香港這個細小而邊緣的位置,相信仍能共鳴彼此的拍和 。

5.詩與歌的并置閱讀
  臺灣歌手黃湘怡有一首歌叫做〈愛情太短,遺忘太長〉 ,是填詞人李焯雄根據聶魯達的詩作〈今夜我可以寫〉改編而來的,內里唱出詩的行句:「今夜我可以寫 最哀傷的詩句」、「愛總是太短 遺忘太漫長」,是聶魯達情詩最富麗、哀傷而奔放的姿勢!然而,我更想說的另一首歌是達明一派的〈愛彌留〉 ,每次聽到總會想起聶魯達的〈破爛頌〉 ,同是書寫「耗損」,聶魯達寫的是對象的自然敗壞:

    盤子裂了,燈歪了
    花瓶一個一個
    跌倒,
    …………
    而另一種空白
    在整個冬天里
    旋轉旋轉旋轉,
    直至祇剩下花瓶的
    碎片,
    破爛的記憶,發光的塵。

而達明一派唱的卻是生命與愛情的消磨:

    像我這永沒法解釋的蒼白
    像永遠蓋著撲克
    像永遠在轉圈圈的筆劃
    一生不過揣測
    像我這永沒法青春的生命
    像永遠轉換布景
    像永遠在轉換圈圈的花瓶
    一生不過一聲
    沒一刻可以安靜

或許,我這種詩和歌并置的閱讀難免帶點穿鑿附會,〈愛彌留〉的填詞人周耀輝不一定讀過聶魯達的〈破爛頌〉,但并置的巧合無礙于我們對聶魯達的聯想,假如對象會消失,而文字能永存,那么,同是關于「耗損」的詩和歌難道也不可以互相映照、互道衷曲嗎?〈破爛頌〉的世界里一切對象皆會在大自然的規律中自行腐化、破滅,而「時間」就是兇手;〈愛彌留〉的歌聲里愛情與青春都是脆弱不堪挽留,消逝是它們必然的宿命結果。當然,聽起來這首詩和那首歌都同樣地絕望悲傷,因為揭開了生命華麗的修飾后,詩人和歌者都讓我們見到了現實的赤裸殘酷!

6.因詩之名
  「聶魯達詩歌朗誦會」結束的尾聲,葉輝誦讀了聶魯達晚年詩作《疑問集》(The Book of Questions)的選篇,其中有這樣有趣的詩行:「生命中還有更愚蠢的事情嗎/比之名叫巴勃羅.聶魯達?」 充份表現詩人到達晚年時的自嘲與豁達,對自我既肯定又質疑——聶魯達原名Neftalí Ricardo Reyes Basoalto,1927年在文學雜志上讀到19世紀捷克作家Jan Neruda的名字時,從此把自己改為Pablo Neruda 。葉輝說「聶魯達」這個「借來的姓氏」早已取代了冗長的原名,成為一個國際認可的名字,而且聲名遠遠蓋過名字原有的主人,因此,聶魯達在垂暮之年,忽爾想起這個久借不還、已經合情合理和合法地據為己有的筆名,不自禁地流露自嘲的意態。 「作家的名字」原來也是一個「比喻」,借用了他物或他人來為自我造像,日積月累,久經流傳,也慢慢沉淀而成文化和歷史的記號,指涉一套詩學精神或一段傳奇故事,以及因「名字」而來的種種文化想象。說起「聶魯達」,除了他豐富的詩歌藝術與跌宕的政治生涯外,還有智利多雨水的山區、斯卡米達筆下情思單純的郵差、Radford鏡頭下樸實幽雅的詩人舉止與言談,以及變化豐富的南美音樂;而在香港這個小島上,無論是數十年來中文世界的介紹和翻譯、舞臺上戲劇空間的轉移,還是朗誦會上廣東語言閱讀的盛載,都不能避免是文化交流里的異域設想。說到底,沒有人能還原名字背后的真像,名字的呼喚祇給予我們宣讀自我的權利,在此鄉共鳴彼邦,讓群山回響和應!正如這篇文章一樣,因「聶魯達」之名,書寫一隅之地一小撮人對拉丁美洲的文化情愫,讓發生過的事件定鏡存案,讓因「詩」而來的快樂延續日后的思量,讓名字繼續流傳下去……

22.11.2005

注釋:
  飲江:〈美人魚〉,《于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香港:呼吸詩社,1997年,頁83-85。
  聶魯達:〈關于美人魚和酒鬼的故事〉,鄒緯譯,《聶魯達詩歌朗誦會》場刊。
  紫羅蘭書局主辦:「聶魯達詩歌朗誦會」,2005年11月5日,出席朗誦會的詩人共有14位,除飲江外,還包括鐘國強、陳智德、黃燦然、葉輝等,以音樂和舞蹈作跨媒介演出,大會并印發聶魯達詩歌中文場刊。
  也斯:〈美人魚和野兔——談聶魯達的兩首童話詩〉,《書與城市》,香港:香江出版社,1985年,頁126。
  Manuel Durán and Margery Safir, “The Man: A Biographical Outline.” Earth Tones: The Poetry of Pablo Neruda.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81. xiii – xxviii.
  Antonio Skármeta. The Postman. New York: Miramx, 1993.
  The Postman. Dir: Michael Radford. Cast: Philippe Noiret and Massimo Troisi. 1994.
  聶魯達:〈手表頌〉,劉碩良主編、趙德明等譯:《情詩‧哀詩‧贊詩》,廣西:漓江出版社,1992年,頁250-251。
  聶魯達:〈貓頌〉,同注[8],頁305。
  這段引錄我是從斯卡米達的小說英譯本翻譯過來,原文英譯及故事情節見注[6],頁91-92。另外,聶魯達1971年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的演說詞全文中譯,可參考:〈吟唱詩歌不會勞而無功〉,收錄于江志方、江禾等譯:《聶魯達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頁141-152。
  香港中英劇團:《事先張揚的求愛情件》場刊,2005年10月,頁8。
  洛楓、盧偉力、張璧賢主持:〈游走于政治與愛情之間:詩人聶魯達〉,香港電臺廣播節目《演藝風流》第3集,2005年11月19日播出。
  根據資料顯示,香港早于四十年代已于報刊雜志上譯介聶魯達的生平和作品,七十年代更是高峰期,至今一直持續不斷。詳細資料可參考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數據庫」(http://hklitpub.lib.cuhk.edu/litpage.jsp);或也斯:〈70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學熱〉,香港:《經濟日報》,2005年10月28日,版C5;陳智德:〈中文世界里的聶魯達〉,香港:《信報》,2005年11月5日。
  黃湘怡:〈愛情太短,遺忘太長〉,收錄于陳冠宇:《愛是我們的》專輯,臺北:新力唱片,2003年。
  達明一派主唱:〈愛彌留〉,收錄于《為人民服務作品全集》第五集,香港:寶麗金出版及發行,1996年。
  聶魯達:〈破爛顉〉,同注[8],頁300-303。
  聶魯達:《疑問集》第32首,「聶魯達詩歌朗誦會」場刊,同注[3]。
  同注[5],頁XV。
  葉輝:〈何用浮名絆此身〉,香港:《明報》,2005年11月8日,版D5。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