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輪流講詩,我就講的這。呵呵,聊以自娛。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是毛澤東在1934年底到1935年初期間寫的三首十六字令。
這三首十六字令都以“山”為首,從三個側面寫“山”。第一首寫山之險,作者在山上仰望,發現自己和天空近在咫尺。第二首,作者寫山的逶迤,山峰如同海洋中的波浪般起伏,由此作者又聯想到沙場上鏖戰的駿馬——二者都是那樣奔放灑脫。第三首,寫山的挺拔,山峰刺破天空,孤獨的擎起“欲墮”的蒼穹。
毛澤東詩詞素以借景抒情,借物詠志著稱。這三首令中的“山”,不僅是現實中的“山”,而且是作者心中的“山”。而心中的“山”和現實的“山”一樣高大,都有著同樣的精神:現實中的“山”是對平曠原野的蔑視,追求的是“刺破青天”的高度;而心中的“山”是對平庸人生的蔑視,追求的是“以拄其間”的救世理想。
不得不說毛澤東這三首令表現了他越挫越勇的精神。這三首令是在他事業低谷時期創作的。但我們沒有看到諸如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一任群芳妒”的悲嘆,而是對自己永遠充滿信心的鼓勵。詩人勾勒的“萬馬戰酣”、“倒海翻江”等幾個畫面,是他在乏味現實下對未來的憧憬。他不甘于長征中紅軍蒙受巨大損失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局面,他希望能夠改變現狀,于是在云貴高原東南部的高原上詩人便奏響了一曲不屈之歌。
但改變現狀的過程是緩慢而痛苦的,詩人以后的作品也不斷地將這點反映出來。婁山關的“殘陽如血”,祭奠妻子時的“我失驕楊”,在韶山追憶“黑手懸鞭”的往事。抗爭,失敗,流血,詩人和他的同志們像執著的精衛想要填滿大海。他們或許成功了,或許沒有。詩人在暮年時仍然吟誦“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永不止境的追求理想,他的詩自然的將這種精神外溢出來,也感召著后世。
“文以載道”,詩人的作品總是體現時代的優秀品質——不畏艱險、協作和對未來的無限信心。他切斷自己與陳舊夢想的聯系,他的詩也就展現出磅礴的起伏跌宕。讀他的詩,我們可以得到最基本的信念——對歷史的銘記,對現實的思考以及對更高目標的不懈追求。這是我們從課本中得不到的,這是優秀的是不可或缺的特質,這也是我們今天仍要讀詩的原因。
PS:今天是國際歌120周年誕辰。緬懷巴黎公社!鮑迪埃不朽!
來自我的blog:http://redland.blog.hexun.com/10094083_d.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