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大師病逝,友人回憶中德“文化使者”
5月28日下午,天津美術學院教授鄧國源接到了德國打來的一個電話:他的老師,藝術大師約爾格·伊門道夫(Joerg Immendorff)最終沒有躲過死神的魔掌,在自己德國的家中去世,享年61歲。回憶起伊門道夫1993年在中國舉辦的第一場畫展,鄧國源說:“他是第一個從歐洲來到中國的當代藝術大師,對中國藝術界的影響不言而喻。”
每個當代藝術博物館都藏有他的畫
上世紀70年代,伊門道夫和其他一些藝術家發起了德國著名的“新表現主義”藝術運動,他也從此成為世界知名的當代藝術大師。用德國歌德學院院長阿克曼的話說,“現在世界上幾乎每個當代藝術博物館,都藏有他的畫”。
在西方,伊門道夫是一名地道的“藝術明星”。2000年,他與比他小30歲的學生結婚,照片鋪天蓋地地登上了各大報紙。
其實認識伊門道夫的人都知道,相比明星,他更是個平易近人的藝術家。阿克曼記得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展覽的時候,因為門太小,畫框搬不進,伊門道夫干脆把畫布取下來,“像被單一樣”卷起來搬進去,然后再重新框起來,完全沒有大師的架子。
從1998年開始,他得了罕見的神經性肌肉痙攣萎縮癥,去年,他只能被推著坐在輪椅上活動,這位大師完全喪失了創作能力。不過即使這樣,他還是像常人一樣面對生活,阿克曼笑著說,“得病后,他身體很不好,但直到最后一秒他還對女人感興趣。”不過,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直到5月28日心臟驟停去世。鄧國源回憶,“今年春節我在德國看見他,他激動得掉下了眼淚。我跟他說很多藝術家希望你健康,但他說自己不行了……”
通讀《毛選》,畫室掛著毛澤東像
在二戰結束后一年出生的伊門道夫一生都關注政治。阿克曼是首次將伊門道夫引入中國的人,他認為伊門道夫的作品里表現了對德國社會的關注。
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德國咖啡屋》里,伊門道夫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批判了德國社會政治。不過,伊門道夫也有很好的政治家朋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就是他的好朋友,施羅德曾經兩次在訪問中國時帶上了伊門道夫,伊門道夫也給施羅德畫了一幅如羅馬帝國皇帝似的黃金肖像,懸掛在德國總理府里。
在關注政治的同時,伊門道夫還有著另一個關注。“他曾經告訴我,他看過全部的《毛澤東選集》。”阿克曼說。在70年代的西方,很多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普遍崇拜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伊門道夫就是當時的代表之一。他很年輕時就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更曾明確表示自己是“毛澤東思想的堅定信奉者”。
“他非常崇拜毛澤東,說毛澤東是最偉大的政治家,”鄧國源說,他作品中有很多毛澤東的影子,連工作室里都懸掛著毛澤東的肖像。
崇拜毛澤東的伊門道夫很自然也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直都對中國非常好奇,而且對中國朋友尤其和善。”鄧國源說,在西方一些媒體印象中,伊門道夫有時候是個很高傲的藝術家,但這種高傲絕對不會發生在對待中國朋友身上。“有次我帶了兩個德國朋友去他的工作室,他堅持讓我進去,讓那兩個德國人出去。”
“不體面”的中國首展并不影響他對中國的愛
這種對待中西方“愛憎分明”的態度,使伊門道夫成功扮演了中德文化使者的角色。
1993年,伊門道夫在中國舉行了第一場個展。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國際大師的展覽竟是在一個賓館里舉行的。阿克曼回憶,伊門道夫是第一個在中國辦展覽的有國際影響的當代藝術大師,竟然沒有一家中國博物館愿意接受他。后來,伊門道夫看到畫掛在賓館里,特別不高興。
不過,這次“不體面”的展覽,卻給中國藝術界帶來了巨大影響。“當時他和中國藝術家和學生開了座談,很多現在四五十歲的知名藝術家都像見偶像一樣來與他接觸。”阿克曼說。鄧國源當時也在現場,他說其中還包括現在大紅大紫的方力鈞。
后來,伊門道夫在中國終于得到了“正名”,他在北京、天津一共舉行過三次個展,四次赴中國,還陪施羅德總理出訪過中國,甚至被天津美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同時,他也多次幫助中國藝術家在國外舉行展覽,極大擴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