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系的三要素是這樣的一個辯證關系,所有制與分配方式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所有制與分配方式,若我們將它們孤立的看待,那要么是跑到唯心主義去,要么是跑到機會主義去。它們三要素的關系,前者決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無產階級專政后直接改造所有制與分配方式,從而改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決定了資產階級等歷史的反動階級必然要為了自己的生存瘋狂鎮壓進步的階級。這樣的辯證的關系,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
生產關系決定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反作用于生產關系,所有制的決定作用在于勞動者勞無所獲的來源在于在于無法以所有者的身份對待生產資料,這是起決定作用,放到當下的革命路線下就是必須奪取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歸勞動者所有,不重視這個就容易走向改良路徑。在改造所有制的決定性前提下,去改造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自覺遵守的協同生產和組織紀律。從局部到整體,就需要以政治掛帥的革命家組織建設優先進行改造生產關系,通過集體協同勞動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建立武裝。奪取資本家工廠的實際占有,也要立刻再意識形態領域宣布工廠的所有制改造和分配模式。私有改造公有,工資制替換供給制。
這篇文章的作者被所有制的表象迷惑,所以得出了一些錯誤的結論。
人與物的關系只是所有制的表象,所有制關系的實質也是人與人的關系,所有制的本質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占有者(即勞動過程的支配者)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是人類生產活動的根本關系,也是生產關系中的決定性關系,在階級社會中也決定了階級的根本劃分。而生產關系中其他的關系必然是由它所決定的,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于它。
文章的錯誤在于,僅僅把所有制關系當成人與物的關系,然后把最重要的勞動者與勞動過程支配者的關系算成了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其實指所有制關系之外的其他關系)。
正確的結論應該是:所有制的實質(占有關系)是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勞動過程支配者)的關系,所有制的形式(具有所有權)是人與物的關系,所有制的實質是決定性的,其他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于它;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中不平等殘余會使得某人成為事實上的勞動過程支配者;分配方式主要由所有制關系決定,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在所有制關系的基礎上作用于分配方式;分配方式反作用與另外兩者。
不改造所有制關系,那么消滅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與分配方式中不平等就只是一種幻想。
作為真正的社會科學的馬列毛主義指出,社會發展的基礎矛盾有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同時,也必須意識到,這兩組矛盾本身是同時存在的“誰決定誰的”辯證關系,而非“誰先誰后的”派生關系(把辯證關系描述成派生關系,機會主義就會從這里鉆空子);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構成了經濟基礎,所以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首先要弄明白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進而要弄明白,否則以不同形式服務于資產階級的修正主義與機會主義謬論就會纏住我們的手腳,只有握住馬列毛主義這把利劍,才能斬斷這些反動的繩索。
對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這篇文章論述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可以說生產關系決定了生產力如何發展,現有生產力限制了生產關系的變化范圍……所以說,認為“手工業方式,經過一段時間自然而然的發展,大工業就出現了”是不對的。
但是,這篇文章缺了對生產關系本身的論述,本文的任務就是補足這個缺漏。論述生產關系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直接導向了無產階級怎么依靠無產階級專政對生產關系進行改造,改造的目標是什么。
生產關系包含3個要素: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有制、分配形式。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論述這3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關于第一點(所有制),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藉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在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制(占有)**是生產的一個條件,那是同義反復。……
但是,在社會中,產品一經完成,生產者對產品的關系就是一種外在的關系,產品回到主體,取決于主體對其它個人的關系。他不是直接獲得產品。如果說他是在社會中生產,那末直接占有產品也不是他的目的。在產品和生產者之間插進了分配……
但是,在家庭或主奴關系這些具體的多的關系之前,占有并不存在。相反,如果說有這樣的家庭和氏族,它們還只是占有,而沒有所有權,這倒是對的。所以,這種比較簡單的范疇,表現為簡單的家庭或氏族的公社在所有權方面的關系。它在比較高級的社會中表現為一個發達的組織的比較簡單的關系。但是那個以占有為關系的具體的基礎總是前提。可以設想一個孤獨的野人占有東西,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占有并不是法的關系。說占有在歷史上發展為家庭,是錯誤的。占有倒總是以這個“比較具體的法的范疇”為前提的。……
包括筆者在內,很多讀者看到這段話會對一點感到疑惑,既然占有是所有制,那么什么叫“只是占有,而沒有所有權”?這個問題先放在這里,先來處理“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所有制之間的關系”。
占有(所有制)的前提是氏族公社、家庭和主奴關系這些具體關系。氏族公社不僅僅基于血緣關系,還要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家庭之所以為家庭,不僅是因為結了婚、生了孩子,而且要過共同生活,家庭關系具體怎樣,還要看家庭成員的勞動分工;主奴關系更加明顯,就是主人能夠命令奴隸干活。這些具體關系,都包含了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占有。
馬克思把占有與具有所有權(所有)分開了,而這兩者都屬于所有制,那么這兩者的區別是什么?看看馬克思的這段話,具有所有權是一個法律規定,而前者不是。
法律可以使一種生產資料,例如土地,永遠屬于一定家庭。這些法律,只有當大土地所有權適合于社會生產的時候,如像在英國那樣,才有經濟意義。在法國,盡管有大土地所有權,但經營的是小土地農業,因而大土地所有權就被革命摧毀了。但是,土地析分的狀態是否例如通過法律永遠固定下來了呢?盡管有這種法律,土地的所有權卻又集中起來了。法律在鞏固分配關系方面的影響和它們由此對生產發生的作用,要專門加以確定。……
可以設想一個孤獨的野人占有東西,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占有并不是法的關系。
在實際上占有一個東西和在法律名義上所有一樣東西是兩碼事,這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生產上體現地最明顯。一片大概1000畝的土地,可以在法律上屬于分屬于幾十戶人的情況下,實際上在一個農業公司的手上作為一塊完完整整、中間基本沒有分隔的土地來經營,這一大片土地實際上是由這個農業公司占有的;同樣大小的一片土地,可以在法律上由一個社團所有的情況下,把這片土地實際上劃分成幾十份、每份由一家一戶來承包,這片土地實際上就歸幾十戶人分別占有。
在《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中,就這個問題說過非常重要的一段話:
所有制問題,如同其他問題一樣不能只看它的形式,還要看它的實際內容。人們重視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這是完全對的。但是,如果不重視所有制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解決了,不重視生產關系的另外兩個方面,即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分配形式又反作用于所有制,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而且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起決定作用,則是不對的。
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之后,若是單純在法律上宣布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這并不能立馬解決所有制問題,這僅僅是在形式上解決了問題,而不是在實際上解決了所有制問題。所有制的形式,是法律上的所有權;所有制的實質,就是實際占有,這要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確定。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宣布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就沒有意義,要在實際上建立全社會的共同占有,就必須要在法律上宣布全社會所有;如果在革命之后,僅僅讓一個工廠歸本廠的工人所有,那么就是告訴工人階級管好自己所屬的工廠就行了,而不是告訴工人階級要關心全社會的事情,這實際上不僅是在限制工人階級的眼界,而且是讓社會生產交給各個工廠各自為政,無序的市場經濟還是留著,這樣發展下去,何嘗不是一種特別的資本主義?
所有制把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局限于其范圍里面。
然后,分配方式主要由所有制關系決定,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在所有制關系的基礎上作用于分配方式。回到資本主義的農業生產,農業公司要經營一片土地,要么就必須買下一片土地,要么就必須租下一片土地,前者是要獲得土地所有權,后者是要交地租;到了經營土地的時候,農業公司的資本家就要雇傭一批工人來為他勞動,資本家和他的監工就要指揮工人勞動,工人得到糊口的工資,而資本家得到了利潤。
分配形式的反作用不難理解,資產階級拿著自己的利潤去投資、擴大了自己名下的資本,工人拿著勉強糊口的工資只能滿足一時的溫飽,要繼續糊口就必須接著被資產階級雇傭、接受被資產階級剝削。分配關系把所有制和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新生產了出來。
分配形式重新生產出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所有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表現為這種形式。工資制,在“干多少活發多少工資”“什么職位什么工資”的表象下,實際上是在告訴工人他們是在為了更多錢而勞動,導向了一種“要單純多干自己的活”互相漠不關心的傾向,告訴工人“專人專事很自然,只有專人負責搞管理搞技術很自然”,把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往資本主義的方向推;社會主義的供給制,在保證人人待遇一致的基礎上,在較低的物質條件下盡力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是在告訴工人“人人平等,人人都要關注全社會的事情”,把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往共產主義的方向推。保留貨幣工資,就保留了囤積貨幣和商品來可能,進而保留了通過大量貨幣和商品來倒買倒賣積累資本的可能;實行供給制,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這種可能。
不重視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對所有制和分配形式的作用,修正主義的主張就會扶搖直上,走資派的階級斗爭熄滅論和經濟主義就會迷惑工人階級;不重視所有制對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分配形式的作用,就會永久保留資本主義的市場,進而是完全的資本主義復辟;不重視分配形式對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所有制的作用,就會被資產階級法權迷惑,保留對奴隸式的分工的服從。
有沒有階級與劃分階級的依據就是在生產關系中的位置,階級斗爭也是如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同一生產力水平可以支持多種生產關系,而具體采用那種生產關系,就要經過或和平或激烈的斗爭。或者說,建立一種新的生產關系本身就是一種階級斗爭,這也就意味著階級與階級斗爭是同時產生、同時消亡的。
正因如此,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決定了社會發展,也只有在階級社會中是這樣,對于身處于階級社會中的我們來說,作為真正的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是階級斗爭的科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