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唯物史觀社會制度歷史演變基本規律非機械性再釋

李濟廣 · 2024-11-06 · 來源:作者投稿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充分發揮和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運動領袖、共產黨的領導、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等主觀能動作用,徹底拋棄具有誤導性的機械生產力決定論和機械的經濟決定論。

  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歷史進程中,“生產力(生產要素→生產能力)→技術生產方式(工藝方法→生產組織)→社會生產方式(經濟運行方式-產權制度)→生產關系(形式生產關系→實質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是個多環節的遞進關系,各環節都有反向作用力。由于諸多非生產力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存在效率認識的分歧、利益博弈的斗爭和價值評價的對立,上述鏈條各環節并非機械決定而是存在著非同步、非對應的多元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等說法,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歷史與現實的實際。生產力及技術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演變的基礎和制約力量,經濟(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是上層建筑性質的基礎和制約力量,社會經濟形態在長期中存在著適應生產力及技術生產方式的總體演變趨勢,上層建筑在長期中存在著適應生產力和社會生產方式的總體演變趨勢,但生產力對生產方式、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沒有直接決定的普遍必然性,上層建筑與社生產方式、經濟基礎也經常不一致。辨證的而不是機械的歷史唯物論有助于科學認識世界與中國經濟制度的現狀與未來,持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實現共產主義的初心。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經濟基礎與生產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界解釋社會制度歷史演變基本規律的基本范式。仔細分析這些解釋,可以發現其中很多細節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歷史與現實的實際。例如,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經濟制度實際上更多地用(社會)生產方式概念來表達,但當代馬克思主義通行的理論范式在涉及社會經濟制度時,往往把生產關系當作經濟制度的代名詞。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經濟制度、生產關系的決定是“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基本途徑基礎上的多元、多因素過程,但通行的教科書和主流理論仍然往往只講“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一元單線關系。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標準的觀點是將其理解為一元決定、單向因果、作用與反作用的線性機械關系,如機械地表述為“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產關系”,[1]135“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1]136“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1]15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1]139-140 這種一元線性理解具有嚴重的誤導作用,如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庸俗生產力論”認為,只要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社會就會自動轉變為先進的生產關系[2],俄國馬克思主義先驅普列漢諾夫等人認為,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任何變革,生產力的變化都是其直接原因和根本緣由;機械地堅持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論使其成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反對者[3],再如,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一元線性理解,流行的觀點認為我國目前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原因在于“生產力多樣性和多層次性”[4]“生產力發展多層次、不平衡”[5]“生產力發展不平衡”[6],一些人在此基礎上認為在長期中公有制經濟都不能發展太多,一般人認為只要將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了,也只有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了,共產主義社會就會/才會到來。這一機械性觀點雖然經常被提起,但實際上既不符合現實因而缺乏說服力,也不符合唯物史觀原理。

  科學認識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規律,必須深入辨析相關范疇如生產力、生產方式、社會經濟形態、生產關系的內涵、構成及其演變的影響因素,尤其是要全面分析社會制度演變鏈條的中介環節生產方式的含義、結構及其演變的具體機制,明確與理解其演變鏈條的多元非線性關系及其影響機理。

  一、生產力、生產方式、基本經濟制度、生產關系等范疇再解

  一些論文把生產方式解釋為生產力或生產關系,更通行的觀點是把生產方式解釋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也有觀點把生產方式定義為生產的條件或人們保證生活的方式,部分人還認為生產方式

  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些觀點。還有很多人認為馬克思對生產方式概念在不同的場合賦予不同的含義。這些認識都是值得商榷的。

 ?。ㄒ唬┥a力的雙層內涵及與生產方式的區別

  生產力不是生產方式的一個含義,也不是生產方式的組成部分。生產方式能夠反映生產力但本身不是生產力,也不包括生產力。從馬克思的表述來看,馬克思是說過生產方式“表現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7],但“表現為”并沒有告訴人們“是”什么,不是在給生產方式下定義;即使生產力是“人們與自然界的關系”,那也不是生產力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獨特本質,不屬于定義。一個略顯難解的表述是《資本論》法文版中講到:“改造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即生產方式”,[8]316有人認為這里是把技術條件稱為生產方式。但仔細體會,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改造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等于改造生產方式”,因為技術條件直接決定生產的技術方式,改造前者就等于改造后者,但“(生產)條件”不是“(生產)方式”。這句話在《資本論》德文版中更明顯地把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生產力區分開:“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 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生產力。”[9]366這里很明顯,勞動條件、生產方式,生產力(法文版講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遞進的三者不是一個意思。按此道理,馬克思所說的 “他的勞動生產條件,也就是他的生產方式,從而勞動過程本身,必須發生革命,”[9]366也是說,生產條件革命導致生產方式革命,同時也就導致勞動過程革命,但密切相關的三者并不是同一范疇。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范疇具有雙層內涵。生產力的第一層含義是人類獲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也就是“生產的力量和能力”,[10]也可以說是經濟力量或經濟能力。馬克思經常使用的“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一類提法中的“生產力”,以及“生產能力”提法,就是這種含義。生產力的另一層含義是生產要素。基礎的生產要素是實體生產要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附著的生產要素主要是無形的非金融生產要素,即組織管理、科學技術、信息數據等?!顿Y本論》等著作經常使用“生產條件”而不使用生產力一詞指稱物質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恩格斯多次使用“生產手段和交換手段”的用語指稱物質生產要素?!豆伯a黨宣言》和恩格斯的通信中所提“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馬克思對交通運輸工具所稱的“交換條件”,恩格斯提到的“流通的物質條件”,恩格斯政治經濟學定義中提及的生產條件和交換條件等等,都是從物質生產要素的角度講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兩層含義的生產力范疇是同一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不蘊含生產能力或生產力量的生產要素就不是生產力,生產能力即經濟能力或經濟力量也只能存在于生產要素中。換個角度說,生產能力是內涵,生產要素是外延。而馬克思“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11]1000的說法把兩重含義結合了起來。從生產力的內涵也可以看出,生產力與生產方式互不包含,如果把生產力包括在生產方式概念中,就會導致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經濟制度、社會經濟形態之間關系的混亂。

  (二)生產關系的雙層內涵及與生產方式的區別

  生產關系也不是生產方式的一個含義。生產方式可以蘊含人與人的關系關系但本身不是生產關系,其詞義也不包括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實際上存在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兩層范疇,一種是現象性的“形式生產關系”,另一種是內在的“本質生產關系”。生產資料和資本的所有權關系,雇傭勞動關系,勞動的交換和工資關系,商品交換買系,利潤分配關系等等,屬于形式上、外在的現象上的生產關系;而勞動力的買和賣,勞動隸屬于資本、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的占取,資本主義占有規律、剩余價值的分割、聯合勞動、按勞分配等等,則屬于內在的、深層本質上的需要抽象思維把握的生產關系。企業根據勞動量發放工資,是方配方式,也直接表現形式分配關系,如果這種分配關系不與私人獲得剩余價值并存,就會形成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本質生產關系按勞分配,否則就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本質生產關系。馬克思所說“生產關系的一定的歷史形式”“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這些話語中的“生產關系歷史形式”“生產中人們之間的聯系”“作為生產力的發展形式的這些關系”等等指的是現象性的形式生產關系?!兜乱庵疽庾R形態》多次使用“交往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以及“財產關系”等提法,都是顯性的形式生產關系。

  一些人提出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用語的一種含義是生產關系,因為馬克思有時把生產方式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經濟關系”聯系起來。這其實是誤解。一是馬克思說生產方式“表現為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12]146而“表現為”不等于“是”。生產“方式”通過人的關系來構建,但如后所述,生產“關系”的內容與生產“方式”的內容有別。二是由于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形式如影隨行,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廣義的“經濟關系”實際上是泛指經濟活動、經濟方式、經濟聯系,可以包括形式上的人與人的關系,甚至蘊含生產力[12]731,但并不包括本質性的生產關系,尤其是不同于今天所說的“生產關系”。三是馬克思、恩格斯基本的理論邏輯是生產方式產生生產關系,并多次把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按順序排列,所以二者絕不是一個范疇。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有時是用“經濟關系”指代“經濟方式”,而不是用“經濟方式”指稱“生產關系”?!顿Y本論》有一處“隸屬關系”在法文版中改成“隸屬形式”,[8]824也就是曾用“經濟關系”指代“經濟形式”,但二者不是一個范疇。

  形式生產關系主要包括經濟組織內部的業務關系、社會范圍的交換關系、以所有權為基礎的產權關系。本質生產關系主要是利益關系,是社會生產方式尤其是所有制關系決定的生產關系。形式生產關系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經濟學所要揭示的內容是實質生產關系。今天所說的“生產關系”,主要是指所有權關系和實質生產關系。形式生產關系實際上是廣義的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表現形式。區別形式生產關系與實質生產關系,就可以分清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兩個范疇。

  “生產方式”不包括生產力,也不包括生產關系,當然就不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ㄈ┥a方式的內涵、結構及經濟方式范疇

  界定馬克思、恩格斯“生產方式”概念的含義要遵循正確的定義規則。首先,要遵循語言的規則,符合語法,解釋“生產方式”必須將其解釋為某種“方式”,也就是說,生產方式只能解釋為“生產的方式”。英語生產方式production mode中的mode含有方法、做法、方式、模式、狀態、形式等相關含義,德語Produktionsweise也是生產+方式方法之意。在漢語中,“方式”的同義詞能用到生產方式概念中的有形式、方法等,解釋生產方式不能離開這些詞匯。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按同義詞交替使用生產與交換的“形式”和“方式”,說明“方式”“形式”相同。其次,要注意避免運用通行教科書的理論范式解讀馬克思的原話。再次,要用嚴格的形式邏輯解讀原文,判斷馬克思、恩格斯話語的上下句使用的概念是不是生產方式的同義語,應十分嚴謹。如根據馬克思“生產方式、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關系”的句子斷定“生產方式”與“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關系”屬于同位語,就不夠可靠。這里的“關系”至多是“聯系”“形式關系”之意。最后,把生產方式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話才能認定為是定義。有人認為馬克思的“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說法意味著生產方式就是指人們保證生活的方式;認為恩格斯把“生產力的資產階級利用形式”與“生產方式”并列是在揭示生產方式的一種內涵;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把生產方式描述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是對生產方式從一個角度下定義。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是下定義,因為描述事物的某一特征不等于是揭示該事物的本質特征。

  這里的問題是,如果認為一個概念具有多種含義,則這個詞就成了多義詞。但實際上,生產方式并不是作為一個多義詞出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無論在哪里使用“生產方式”一詞,指的都是“生產的方式”“經濟的方式”,只不過“生產的方式”表現在不同的方面,這些方面的哪一種都是“生產的方式”。那么,生產方式都包括哪些方面呢?一些學者指出,生產方式分為技術生產方式(或自然生產方式)和社會生產方式。馬克思也講過“生產技術方式”,[8]796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話。馬克思、恩格斯把“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稱為生產方式[9]519,是最接近于定義的話。所以,生產方式或經濟方式就是人類用以獲取所需產品和服務的方式,包括生產(經濟)的技術方法和社會形式。根據對馬克思、恩格斯“生產方式”相關原文的考據和客觀現實中的經濟形式,生產的技術方式又分為經濟活動的具體方法(或工藝方法)和生產的組織形式兩小類,生產的社會方式又分為經濟的運行方式和生產的所有制形式兩小類。

  此外,馬克思所講的生產方式,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中,表述為生產、交換和分配的方式,在《共產黨宣言》中,表述為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馬克思的生產方式概念包括交換方式,如馬克思曾把商品生產稱為生產方式;馬克思指出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反面,二者同一,所以分配方式也是生產方式的反面,二者也是同一的,馬克思在提及生產方式的時候只是偶爾提及占有方式。如果把表述統一到馬克思的用語方面,則可稱生產方式,如果要具體化為狹義的直接生產領域的生產方式,以及交換方式和分配方式,則可以稱為經濟方式。

 ?。ㄋ模┥a方式系統的具體內容及其內在決定制約機制

 ?。?)要素生產力決定的生產的工藝方法,即經濟活動的具體方法?!顿Y本論》德文版講的“在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以后”,[9]369《資本論》法文版將其中的“生產方式”改為“生產方法”,[8]318“生產方法”作為生產方式的一種,這一用語比生產方式一詞更加具體明確。馬克思闡述某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會引起別的部門生產方式變革時,對“生產方式的變革”舉例是工藝方法“機器紡紗”和“機器織布”等生產方法,并且把“交通運輸工具”當作“社會生產的一般條件”,[9]440-441后者意味著經濟方式變革以生產交換的條件即物質要素生產力為基礎。機器、交通運輸工具等生產條件、交換條件發生革命,也就導致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發生革命,即生產條件作為物質要素生產力直接決定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工藝方法。當然,作為工藝方法的生產方式變革,也會反過來促進作為生產力的生產條件的進步。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論述交換方式的時候強調了交換的具體方法。他論述了“交換的方式和方法的產生”,并以“金屬貨幣的采用和推廣”[13]154為例。目前在交換的具體方法方面,商品、勞動力、服務、信息、技術的交換方法各有不同,金融領域里的貸款、有價證券和保險單的交易具體方式種類繁多,電子商務、金融電子化、區塊鏈物流等等則是新的交易方法。

  (2)生產工藝方法產生、制約的生產組織形式,即經濟組織形式與行業狀況。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別把協作、工場手工業、自動工廠、大工業稱為不同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稱為生產方式的形式、基本形式、統治形式等,這也就是作為生產方式的生產組織形式或經濟組織形式與行業的狀況。馬克思說過:“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9]427有人認為這里的“生產方式”指勞動方式,包括勞動者相互結合的方式、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實際上,大工廠與工廠手工業相比,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形式即雇傭勞動制度沒有性質的變化,變化的是勞動組織形式和勞動技術方式。馬克思還說,農業是“一切多少固定的社會的最初的生產方式”,[12]31有人認為這里的生產方式指生產部門或一種類型的經濟。但準確地講,生產部門或經濟類型不是“方式”,不同的行業狀況和組織形式才能作為一種“方式”而存在。也就是,不同的生產資料必然采用不同的生產方法,而不同的生產方法必然要求不同的經濟組織形式。

  《共產黨宣言》敘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其中涉及到:市場擴大,商業、航海業“空前高漲”,以及“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14]這里講的就是交換(廣義的生產)的組織形式,或交換的行業狀況。交換的組織形式包括勞動者和交換手段的組織配置、流通渠道和流通環節、交換場所、交易單位、交換的地域范圍等。

  馬克思說:“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性,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展的能力”,[9]519協作、工場手工業和工廠制度是“以不同生產資料為基礎的不同生產方式”[9]438這意味著物質要素生產力是生產的組織形式的基礎。不過,經濟的組織形式是由生產的工藝方法即經濟活動的具體方法直接產生或制約的,也就是,生產要素變化要求生產方法不同,而不同的生產方法要求不同的經濟組織形式,當然可能的經濟組織形式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種。

 ?。?)技術生產方式制約的經濟的運行方式,或社會經濟的調節方式。馬克思曾將商品生產表述為生產方式,如“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有人覺得這里“社會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是把生產方式即解釋為生產關系。實際上,這里的意思不是“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而是“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法文版《資本論》將德文版中有些“商品生產”用語明確改為“這種生產方式”,例如這里將上邊這個短語改成“商品生產成為社會生產方式,”[8]56這就更加明確了。“商品生產”或商品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和經濟體制是一個序列的范疇。恩格斯強調了交換的調節方式。他在論述交換方式時提到,“交換形式,即自由競爭”。[13]154交換的調節方式不但是交換自身的調節方式,也是宏觀經濟的調節方式。交換的調節方式除了自由競爭市場調節,還有計劃經濟、行政干預、宏觀調控、自然調節等,相應地,就有不同的經濟體制。

  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受到經濟活動的具體方法、組織形式等因素影響,但也有反影響。

 ?。?)技術生產方式制約的生產的所有制形式,即社會經濟制度。馬克思說過“小生產……這種生產方式。”[8]824小生產是建立在本人勞動基礎上的私有制生產方式。趙學清統計,《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將德文第4版中的64處“生產方式”用語改成生產、所有權、經濟制度等概念或直接刪去,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用語,有18處修改為“資本主義生產”,有8處修改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或社會生產制度,其余的使用了代詞或被刪去[15],有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用語在法文版中改成了資產階級社會、生產制度。這說明,馬克思力圖把體現社會性質的“社會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或體現社會性質的“經濟生產”與工藝生產方式、組織生產方式區別開來。經濟制度、所有權、社會生產制度以及今天所說的產權制度仍是生產方式,但稱為經濟制度等更為具體明確。

  《資本論》法文版還有7處把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內的其他用語改為生產方式[15]。如“在那里,資本主義制度到處都碰到這樣一種生產者的阻礙”改為“在那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占有方式到處都碰到作為個人勞動的必然結果的所有權的阻礙,”[8]828在這里,小生產阻礙資本主義制度發展,阻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所以是作為生產方式出現,修改為生產方式更為精確。

  恩格斯強調了體現社會性質的交換——廣義生產的一個環節——的社會形式,如講“當畜群開始變為特殊財產的時候,個人交換便越來越占優勢,終于成為交換的唯一形式。”[16]可以說,交換和所有制不可分割,或者是公有制基礎上的交換,或者是私有制基礎上的交換。

  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歸屬,也包括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如何結合、如何分配等,這也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本內容,也可以說是所有制。

  所有制、產權生產方式既要受到生產力的制約,也要受到技術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的影響。所有制、產權生產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

 ?。ㄎ澹┳鳛榫C合生產方式的社會經濟形態及與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經濟基礎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17]592這段話明確表示,寬義的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經濟形態”,而“社會形態”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簡稱。另外,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特殊的、具有獨特歷史規定性的生產方式”,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產方式”[11]994等語句中的生產方式,大體也是指社會經濟形態。

  一個引起了歧義的話是,馬克思說“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 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18]這段話中的“生產的社會形式(方式)”容易被人理解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實際上,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是所有制的決定性內容,生產的社會形式作為所有制形式才是不同經濟時期社會制度的決定性基礎和“生產的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還有一句著名的話:“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19]724這里的生產關系總和只能是體現社會生產方式的“形式生產關系”或“生產關系形式”的總和,與作為社會經濟形態的生產方式內容一致。

  恩格斯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使生產、占有和交換的方式同生產資料的社會性相適應”,[13]295這里所講的社會主義生產、占有和交換的方式,大體上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形態。

  那么,社會經濟形態的具體內容又是什么?根據馬克思的諸多論述,作為社會經濟形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括工廠制等生產組織形式、商品經濟的生產運行形式、資本所有權與雇傭勞動等,核心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以:

  社會經濟形態 = 生產資料所有制及其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經濟組織形式+經濟運行形式 = 社會生產方式+經濟組織形式 = 綜合生產方式;

  關于經濟制度,根據本文《4.技術生產方式制約的生產的所有制形式,即社會經濟制度》一節的論述,可得如下結論:

  狹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

  廣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 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運行形式/經濟體制 = 社會生產方式。

  其中,社會經濟形態直接決定或蘊含形式生產關系,社會經濟形態和廣義形式生產關系大體上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角度。根據馬克思的一貫論述,社會經濟形態的核心是所有權制度,形式生產關系的核心也是所有權關系。

  關于經濟基礎,《資本論》寫道:“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簡言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現實基礎。”[9]100所以:

  (經濟)基礎 = 社會的經濟結構 = 社會經濟形態即綜合生產方式+形式生產關系。

  二、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鏈條再析

 ?。ㄒ唬┥a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鏈條的作用機制及其非同步、非對應關系

  從社會制度演變的基本機制看,其遞進關系是:生產力(生產要素→生產能力)→技術生產方式(工藝方法→生產組織)→社會生產方式(經濟運行方式-產權制度)→生產關系(形式生產關系→實質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除了生產要素→工藝方法環節,其它進程都不是機械決定的。

  關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通常采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也會變化”的表述,或用“歷史條件”“基礎”等語詞來表達,但不使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說法。如:“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20]44“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系……依照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19]724“人們……的相互關系, 這些關系的形式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20]47“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20]4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產方式一樣,把社會生產力及其發展形式的一個既定的階段作為自己的歷史條件,而這個條件……是新的生產方式由以產生的既定基礎。”[11]994

  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并不意味著“怎樣變化”是確定的,不意味著“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變化”是確定的;既不是簡單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也不是機械地“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不會“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

  關于生產方式對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往往采用生產方式“適合”或“適應”生產力等語詞來表達。如:“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 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20]43-44生產方式對生產力的關系主要不是反作用,而是適應或不適應,而適應也不一定適合。生產方式對生產力不會對號入座,在同層次生產力水平下,生產方式可以有不同類型去不同程度地去適應。西歐農奴制生產方式從12世紀開始逐步瓦解,而西藏落后的農奴制生產方式直到新中國建國初仍然變化不大,這并不是由生產力的差異所決定的;影響西藏生產方式的的因素主要是是,土地壟斷程度高造成不存在自耕農;人身依附嚴重使得農奴不能轉化為自由民;政治上實行集權統治;常規的和較大規模的內外貿易由政府、貴族和寺院所壟斷。這種狀況使得獨立的城市政治實體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無法產生[21]。

  關于生產方式對生產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多次采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方式”及“生產方式產生生產關系”等語句來表達馬克思曾說,“同這種獨特的、歷史規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11]994《資本論》第1卷對《〈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進行了引用,把“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修改成“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9]100“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改成了“生產關系適應生產方式”,“適應”更準確?!顿Y本論》法文版將其又修改成“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從這種生產方式中產生的社會關系”,[8]61在這里,“生產方式產生生產關系”,決定性比較強。

  由于影響生產方式的因素并非只有生產力,所有權制度的決定因素尤為復雜,在生產力-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這一遞進的演化過程中,是必然性大方向與進程多樣性的統一。

 ?。?)就生產要素對生產能力而言,生產要素相對決定生產能力或決定生產能力的上限。生產要素的性狀代表了生產力的狀態,直接影響、制約甚至決定生產能力,但這一決定不是絕對的。組織管理、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狀況會影響生產力量的發揮與發展。

 ?。?)就生產力對技術生產方式而言,生產要素直接決定工藝方法,工藝方法強烈影響并決定生產組織形式的選擇范圍。工藝方法不完全地決定生產組織形式。一方面,生產力性狀基本決定生產組織方式,如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保證生存的集體勞動組織方式,以及勞動的性別分工;大工業則需要工廠制。另一方面,經濟組織形式因國家政權和企業控制者態度不同、偶然因素以及工藝本身的選擇性而會有所不同,如對同類生產活動,可以采取自產與外包、聯營與集團、銀行與信托等不同的組織形式;網絡等技術產生電子商務,但門店銷售也與之并存。

 ?。?)就技術生產方式對社會生產方式而言,技術生產方式是基礎,技術生產方式的變革對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提出要求,但這種要求不一定同步、同形式實現。由于技術生產方式與社會生產方式屬性不同,二者沒有自然界數理化那樣的“決定性”關系。同在封建歷史時代,中國與歐洲等地區的經濟運行方式、產權制度差異甚大,這與工藝方式、生產組織方式的差別沒有對應性決定關系。同樣的生產工藝和企業組織可能出現獨資、合伙、合作、股份制、集團制等不同的產權實現形式,甚至國有、私有的生產方式并存。

 ?。?)就經濟運行方式對產權制度而言,經濟運行方式與產權制度的關系有時密切有時不密切。如商品經濟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資本主義無政府狀態的市場競爭威脅資本主義的生存,但公有制的產生并不是某種經濟運行方式的直接要求,而是因為私人資本所有制造成的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計劃調節的要求是公有制產生機制中的要素之一。

  (5)就社會生產方式對生產關系而言,社會生產方式本質上就是形式生產關系,但形式生產關系的實現形式會有所不同;社會生產方式尤其是其中的所有制關系決定實質生產關系。形式生產關系,尤其是所有權關系對實質生產關系的影響雖然是決定性的,但由于形式生產關系,尤其是所有權關系的具體形式有差異,所以對實質生產關系性質及其程度的決定也是有差異的。

 ?。?)就生產力對社會經濟形態、經濟基礎及其生產關系而言,生產力是原始動力,與技術生產方式一起對經濟制度起基礎作用,但往往不能直接決定也不能完全決定社會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生產力—技術生產方式—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社會經濟制度—生產關系”是個多環節多中介的鏈條,馬克思雖然有時也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但這并不能忽視中間還有生產方式起作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關系包含“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關系。馬克思是一貫使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原理的[22]。生產方式,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受到上層建筑和社會關系的極大影響,因而社會經濟形態尤其是所有權制度及其生產關系不會由生產力直接決定。在類似的生產力階段,不僅存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同類社會經濟形態也會有多種變異。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描述的土地原始所有制形式有四種“次生形態”:國家所有與村社占有并存的亞細亞形式,個人所有與國家所有并存的古典古代形式,小私有占主導與公有地為補充的日耳曼形式,未詳述的斯拉夫形式[23]。在封建社會經濟形態中,地主所有制或地主佃農制和領主農奴制是主體經濟制度,而地主所有制有著不同的變體:國王所有領主占有制、國家所有地主占有制、地主雇農制等。性質相似的經濟制度出現多種變異與顯著差別,表明經濟制度的體制彈性非常大,但與生產力水平沒有對應關系。

  由上可得如下結論:把“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的通行說法,改成“生產力及技術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存在的歷史條件、物質基礎以及演變的原始動因和制約力量”,更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

 ?。?)就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而言,經濟是上層建筑性質演變歸根到底的基礎和制約力量。通常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歷史上起歸根到底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但實際上不完全如此。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中(其他地方也有),恩格斯至少有11次提到對歷史的“歸根到底”的決定性作用,但起歸根到底作用的東西都是“經濟”(以及“經濟運動”“經濟關系”“經濟條件”等,共提到9次)或“生產”(提到2次),但沒有提到生產力。“經濟”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經濟活動。關于經濟“歸根到底”的作用,其中5次講的是決定性作用,4次講的是經濟必然性,其他還講到“基礎”作用、“造成”等。

  經濟對上層建筑起“基礎”作用,這種“基礎”作用在“歷史合力”和歷史參加者主觀意志的影響下,也不會是一一決定的機械對應關系。雖然在經濟中生產力更具基礎性作用,但對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性質和形式而言也沒有直接決定的普遍必然性。

  由上可得又一結論:與其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不如說“經濟(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經濟活動)是歷史發展和上層建筑性質的基礎制約力量”。

 ?。ǘ┥a方式、經濟制度、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生產力非同步、非對應的機理

  那么,哪些因素導致了社會生產方式與生產力之間的非確定性決定關系呢?

  在歷史進程中,“生產力(生產要素→生產能力)→技術生產方式(工藝方法→生產組織)→社會生產方式(運行方式-產權制度)→生產關系(形式生產關系→實質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這個遞進關系具有多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橫向與反向作用力:政治斗爭和階級斗爭、國家政權、社會意識、歷史人物和群眾力量、交換方式、地緣環境→社會經濟形態(生產組織+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這些橫向與反向作用力使社會制度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水平不同步,不對稱。

  恩格斯晚年多次強調歷史進程是社會生活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強調政治性階級斗爭、統治階級的國家政權及其法制、理論與宗教等意識形態、實際斗爭的參加者乃至地理環境對社會經濟形態和歷史,明晰了辨證的歷史唯物論。

  在一定歷史背景下,或在制度革命時期,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先進的與反動的政治勢力、不同政治派別的力量對比,決定著建立和維持什么樣的經濟制度。國家政權和影響國家政權的意識形態可以極大改變經濟基礎變革的進程和方向(如改良、“普魯士道路”)或長期強力維護既有的經濟制度及國家政權。

  社會歷史是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歷史必然性只能通過人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動體現出來。列寧“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24]說法,說明了歷史人物的獨特作用。思想界、理論界、文化界的歷史人物如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的著名人物,則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推動者。馬克思、恩格斯極大改變了世界發展的進程。古代的頂級歷史人物依靠政權的力量就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現代的頂級歷史人物通過說服社會,也可以扭轉歷史的方向,或維護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漢武帝根據桑弘羊的建議由國家經營運輸和貿易,孝文帝建立均田制唐太宗繼續實行,康熙對原來屬于明朝皇族所有而由農民耕種的土地繼續無償耕種,雖然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但那是由歷史人物直接決定的,而且在同樣的生產力條件下,也可以不這樣做。歷史人物并非僅僅推動歷史,還可在一定范圍內塑造歷史。

  地緣環境也會強烈影響社會生產方式乃至政治制度。帝國主義殖民活動推動殖民地原有公社制度或封建關系解體,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外部力量的催化。全球化投資一體化的發展,導致社會主義國家中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增加。

  在上述力量中,國家權力、社會思想意識、政治與階級斗爭、歷史人物的作用屬于人類的主觀意志,那么,社會的主觀意志為什么會影響生產方式及其基本經濟制度尤其是所有制呢?這主要是人們對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制度尤其是所有制的經濟效率、利益分配和價值意義的認知與評價不同。

  人們對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的效率考量,首先會作為微觀經濟主體關注本經濟單位的經濟效益,微觀單位對效率效益的追求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生產方式自發的演進。其次人們還要評價經濟制度整體效率。社會經濟的整體效率即宏觀效率并非微觀單位效率效益的加權平均值,例如微觀單位對效率效益的強力追求會損傷勞動力的再生產,會導致所使用勞動者的購買力不足而影響社會總需求,在市場經濟中推動經濟危機。不過不同的個人關于宏觀效率與微觀效率的關系,社會生產方式對宏觀經濟效率的影響,認識會發生極大的差異,由此形成的理論的和觀念的分歧。

  人們對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的利益考量,首先是由于社會生產方式尤其是產權制度對不同人的利益有不同影響,因而在社會制度的選擇上會產生利益的博弈。其次是個人對利益的分析不但要考慮自身利益與物質利益,還要考慮非經濟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很多歷史參與者投身革命的動因不是追求生產力的增長,而是出于對自身經濟地位、社會利益關系和國家政治狀態的不容忍。一些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收入較低,但他從經濟、社會、政治、思想以及再分配等領域綜合考慮,可能認為他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綜合利益更高。習慣于一概單方面用階級觀點從經濟入手分析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

  人們對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的價值考量,要對社會效率和社會利益的關系進行意義評價和權衡。意義評價中的正義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主觀性。學校私營具有明顯的不公平性,而且由于讀書的層次受經濟地位影響而與智商和努力不能成正比,對社會而言也是低效的,但很多人覺得私立學校有利于自由選擇,因而主張學校私營。關于平等與效率關系的爭論,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的爭論,以及對公平觀本身的爭論,就是對不同角度的效率與利益進行價值選擇與權衡。為低收入階級而奮斗的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周恩來等許多“意見領袖”、革命領袖,他們走上革命道路是世界觀、價值觀決定其立場,人生觀決定其行動。僅僅知道他們的意識來源于社會存在、客觀上有利于發展生產力對于分析歷史是不全面的。

  人們效率認識的分歧會上升為意識形態矛盾和政治綱領差異,利益博弈的斗爭要上升為思想理論斗爭、階級或集團斗爭,價值評價的對立也會產生歷史合力中不同的“力”。這些矛盾的不同側面有的非常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些則將生產方式以及相關的上層建筑引致一般適合或者非常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道路。

  諸多非生產力因素的作用,尤其是效率認識的分歧、利益博弈的斗爭和價值評價的對立,不僅導致生產力不能完全直接決定生產方式,不能完全直接決定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也導致上層建筑與社會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可能不一致。“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并非一定“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并非“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事實與上述表述不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往往既有適應的一面又有不適應的一面,還有改造同期社會生產方式的作用,總體上適合社會生產方式的上層建筑如某些封建的上層建筑尤其是封建社會后期的上層建筑,如果適合的是落后的社會經濟形態則不一定能夠持續生存下去,也不一定是積極的;不適合社會經濟形態的上層建筑如現代社會某些宗法性質的國家政權與意識形態,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如當代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也不一定在短時間內就會消失。

  由上,還可再得如下結論:嚴謹的說法應當是,社會經濟形態或綜合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在長期中存在著適應生產力發展及技術生產方式的總體演變趨勢,上層建筑在長期中存在著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狀況的總體演變趨勢,上層建筑對于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不僅具有反作用即提供保護和服務,還可以改變其性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的觀點則是不符合實際的機械歷史觀。

  三、正確認識生產方式、經濟制度、上層建筑演變規律的重要性

  辨證的歷史唯物論從生產力和經濟的基礎作用的抽象出發,加進歷史合力具體,全面認識歷史創造者主觀與社會存在客觀的互相作用,全面把握社會矛盾各個側面,全面分析復雜的歷史因果關系,可以科學認識經濟制度演變的歷史和現實。

  為什么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能夠在生產力水平落后的俄國、中國等一系列國家先行建立?列寧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排斥個別歷史階段發展的形式或順序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更重要的是,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特殊社會矛盾背景下特殊合力作用的結果,尤其是政治力量共產黨組織堅強、杰出革命領袖發揮關鍵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果本身不是生產力而是非生產力因素尤其是政治力量態勢直接決定的。這一結果并不違背生產力起基礎條件、原始動因、影響制約作用的規律,因為在十月革命時期,世界生產力狀態總體上已經進入要求實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時代,而且當時世界經濟方式已進入(初級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時期,落后國家可以適應世界生產力的要求,發展該時代先進的生產力并與本國先進的經濟制度結合起來,即公有制社會主義依靠的是:蘇維埃政權+發達國家的生產力+發達國家包括管理方式在內的技術生產方式。社會主義陣營的國有經濟,使用的都是現代性質的生產要素,生產力落后表現為初始階段國有經濟比重低。那些使用手工勞動的農業和手工業,則主要實行集體經濟這一“大私有制小公有制”的生產方式。馬克思指出,新的社會形態“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17]592社會主義革命爆發時,新社會制度的生產力基礎在世界上已經總體存在而在革命國家處于生成過程中,世界經濟管理能力總體上也達到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要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發展不僅具有“兩個必然”,而且形成“兩個已經(會)”:資本主義私有制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運行的客觀條件已經形成與具備[25]。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和中國化,最重要的是具體分析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得出俄國和中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結論[26]。

  目前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表述認為,生產關系變革的前提是,新生產力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已經掌握國民經濟命脈。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庸俗的機械生產力論[27]214。

  生產關系變革的不一定以新生產力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前提,例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距產業革命還有很長的歷史時期,再如,如何認識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并存?辨證的歷史唯物論的答案是:在當前同一性質的生產力基礎上,存在著社會生產方式及其基本經濟制度的選擇空間和博弈空間。就空間而言,在一定范圍內,同類生產力的基礎上可以存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及經濟制度,可以存在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在一定范圍內,生產力與社會生產方式之間不僅一果多因,而且可能一因多果。可能存在的社會生產方式,在哪一個地方實行哪一種,或同一地域哪一段期間通行哪一種,取決于影響生產方式的非生產力因素的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也可以存在性質相同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同樣是一定時空影響生產方式的非生產力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果。就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選擇和博弈而言,資本主義思想意識的影響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與被接受程度、社會主義運動領袖的見識與才能、共產黨的領導能力與戰略科學性、資本主義力量維護統治的策略和能力、人民的社會主義覺悟和斗爭的主觀能動性等等,都會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走向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歷史演變發揮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當時新生產力并未已經掌握國民經濟命脈。衛興華說得對,“走什么道路、建立什么社會制度,與政治決策和人們的選擇有關。”[28]

  中國的經濟形態不是生產力簡單決定的,中國的所有制結構不能用生產力水平低、多層次來解釋,否則就無法理解為什么高科技產業存在大面積的非公經濟,而且企業生產力層次排列與企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層次排列不對應。況且,與發達國家相比,與落后國家相比,中國所有制結構和生產力水平都沒有對應關系。與世界所有制格局相似,在同一性質類似生產力形態的基礎上,存在著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的選擇空間和博弈空間。形成合力的因素,并非只有生產力、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還有境外社會意識、境外經濟制度的擁護者、外部投資、公有經濟管理者的私心和占有公有財產的動機、效率考量誤區、就業壓力、私營企業主的吁求、中小公有制企業監管困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社會生產方式的維持與進步,具有復雜的多樣性選擇機制和多種力量的斗爭。對于未來,只有拋棄具有誤導性的機械生產力決定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持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實現共產主義的初心。

  本文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歸納了生產力、技術生產方式、社會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基本構成要素,分析了歷史進程中這些要素構成的鏈條各環節的層層遞進關系和反向關系,論證了非生產力因素的作用力,尤其是人們效率認識的分歧、利益博弈的斗爭和價值評價的對立,導致這一鏈條各環節不是機械決定關系而是存在非同步、非對應的關系。生產力及技術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演變的基礎和制約力量而非機械的決定者,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生產關系是上層建筑性質的基礎和制約力量也非機械的決定者,經濟制度不一定適合社會生產力,上層建筑不但不一定適合經濟基礎甚至可能決定經濟基礎。本文對上述關系做了新的力爭準確的表述。辨證的而不是機械的歷史唯物論有助于科學認識世界與中國社會形態的現狀與未來;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充分發揮和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運動領袖、共產黨的領導、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等主觀能動作用,徹底拋棄具有誤導性的機械生產力決定論和機械的經濟決定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張淇,李風華.再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關系——澄明與探討[J].秦智,2024(05):44-46.

  [3]王中汝.普列漢諾夫與列寧關于十月革命的政治分歧及其理論根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3(4):92-99.

  [4]趙泉民.基本經濟制度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基石[J].南海學刊,2023(4):1-11.

  [5]韓保江.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N].光明日報, 2018-11-07:13.

  [6]周璠.關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發展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04):105-110.

  [7]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95.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9]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政洽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第3分冊[M].劉瀟然譯,人民出版社,1963:364.

  [11]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15]趙學清.《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生產方式”概念比較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6):17-22.

  [16]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

  [17]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王另先.論西藏農奴制與西歐農奴制的歷史命運——關于西藏農奴制生產方式遲滯性原因的探索[J].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40-45.

  [22]郭冠清.回到馬克思:對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原理再解讀[J].當代經濟研究,2020(3):5-13+113+2.

  [23]郗戈.三種社會形態論”與“四種生產方式論”再研究——以<資本論>及手稿為中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4):86-93+160.

  [24]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9.

  [25]李濟廣.“兩個必然”“兩個已經”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02):67-75+109.

  [26]丁堡駿.論《資本論》俄國化與中國化(上)——兼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本質[J].當代經濟研究,2018(4):5-15+97.

  [27]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14.

  [28].衛興華.評機械生產力決定論、唯生產力標準論和唯生產力論——對汪海波先生觀點的評析[J].當代經濟研究, 2015(11):37-44+97.

  最終校訂版見《陰山學刊》2024年第5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王臥龍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金星蘇州演出被取消!她怎么成了過街老鼠了?
  2. 子午|最終,姜萍扛下了所有
  3. 姜萍事件反轉了,最大的恥辱是誰?
  4. 三天不進食壯烈犧牲,歷史書照進現實!
  5. 美國“大選”,很難“善終”!
  6. 荒唐的美國大選,西方民主的末路
  7. 那場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根本力量是什么?(民眾的大聯合)
  8. 畝產萬斤:她本就是科學,不是罪孽!!! ——有關大躍進的真實謊言(乙篇)
  9. 霉帝大選隱藏陰謀
  10. 小莊||量變引起質變
  1. 再這么搞下去,老百姓還能信什么?
  2. 當前各階級分析和任務
  3. 拆遷隊大錘砸門持武器沖擊拆遷戶遭反殺,六村民獲刑!
  4. 一線城市人口大幅下滑
  5. 現在的年輕人怎么了?【滿屏:毛主席萬歲】
  6. 你還是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德”為好
  7. 郝貴生|從錢學森同志談“摸論”說起
  8. 子午|9個月立案7.7萬村官!腐敗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9. 王其臣|胡錫進又重出江湖!不過這一次他很低調
  10. 美國人最怕的事情要來了?
  1. 井岡山觀心|毛新宇“研究毛澤東思想”的方法對不對?——以《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根本遵循
  2. 毛澤東大傳第四版 第八卷 亂云飛渡 第6章
  3. 華國鋒時期,人民日報刊載的一篇最低級的造謠文章
  4. 多次辱罵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人,竟然被任仲夷說“堅持真理,堅持黨性,堅持斗爭,寧死不屈”,并被遼寧省委追認為“烈士”! 改革開放后,任何一個人如果公然對國家領導人進行那樣的謾罵,會不會被判刑?會不會被評為“烈士”? 這個由讀者來判斷。 這也是為張志新平反、追認其為“烈士”的“任仲夷”們以及他們的后臺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就是在可以公開批評根據領導人的美帝,一個美國公民大喊“絞死拜登”、“
  5. 王忠新:“翻案不得人心”!決不能放任歷史虛無主義動搖黨基國本
  6. 井岡山觀心|林彪事件到底應該怎么看,他是毛主席忠誠的戰士嗎?
  7. 毛新宇將軍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出的問題,必須那樣慎之又慎!
  8. 被審判的戚本禹、造反派五大領袖等人,誰“拒不認罪”?誰“認罪態度好”
  9. 英雄已去世,毒蛇卻高升!
  10. 小莊:分配問題不解決,刺激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1. 莫易|舉世無雙
  2. 李家內斗!李顯龍弟弟逃亡英國,炮轟新加坡
  3. 郝貴生|從錢學森同志談“摸論”說起
  4. 生育補貼作用幾何?
  5. 當前各階級分析和任務
  6. 拆遷隊大錘砸門持武器沖擊拆遷戶遭反殺,六村民獲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