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9月份M1的余額62.82萬億元,同比下降7.4%。
不但是同比下降,而且M1余額是從今年1月的69.42萬億一路遞減式的下滑到了9月的62.82萬億。
這個數據很不好看,雖然我們M1的統計口徑很窄,比如像個人活期存款、微信和支付寶等平臺余額都沒有統計進去,但是因為M1=流通中的現金+單位活期存款,隨著電子貨幣的大量普及,流通中的現金占比和變化很小,所以M1的統計方式恰好更能準確地反映單位活期存款,而單位活期存款越降低,意味著企業投資生產意愿越低。
M1連續下滑,廣義貨幣M2卻還在上漲,M2-M1的剪刀差就越拉越大,這說明放水一直在增長,但是貨幣卻并沒有流入生產領域。生產停滯不前,原因必然只有一個,那就是消費起不來。
其實這都不需要數據加以說明,大家從自己的生活觀察中已經能很明顯的感覺出來,數據只不過印證了這種感受的真實性。
《毛選》里說: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矛盾論》
什么是外因?
經濟刺激的手段和方式就是外因。
什么是內因?
居民的消費能力就是內因。
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說各種刺激政策出來以后,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居民消費而起作用。
道理是很簡單的,比如一臺10萬塊的車,為了刺激消費,搞一個3萬塊的優惠券,算是一個很大力度的刺激手段了。不是說這個手段沒用,而是這種手段最終需要我拿剩下的7萬塊出來才能起作用。
再比如,搞優惠貸款,利率給你干到2%,算是一個很低的利息,這是很大刺激了吧,如果給企業,它需要企業投資能獲取利潤,企業才愿意貸款,如果給居民,它需要居民有一定的還款能力,且愿意貸款消費才行??傮w來說,歸根結底還得要居民自己有消費能力。
所以,從來不是說刺激手段沒用,而是說作為外因的刺激手段,歸根結底要通過內因,即通過居民的消費才能起作用。
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
二、
既然要通過消費起作用,那么什么是消費?
從形式上講,對于大多數居民的消費而言,當然就是消費者用自己的收入或工資購買商品的現象,如果工資不夠,那就貸款來湊。
但是形式的背后,還有更深刻的內容,那就是工資永遠只代表你創造的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因為另一部分要作為剩余價值被資本拿走,這是資本生產的規律。于是從總體上去看,對于絕大多數的勞動群眾來說,就永遠不可能用自己的收入或工資,消費完社會生產出來的全部商品。
當然,工資不夠,貸款來湊,但是貸款的性質并沒有變化,不過是用你未來創造的價值來支付當下的商品而已。但是只要創造價值的這種分配結構不變,工人階級就仍然只能從未來創造的價值里面獲取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要作為剩余價值被拿走,而且還需要額外支付一筆利息。
資本拿走了勞動創造出來的大量剩余價值,然后又把這些剩余價值投資到科技、設備等領域,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削弱了勞動者的生產地位。因為機器可以大大簡化勞動工序,使勞動操作的可替代性大大增加,換句話說,你那點手藝隨時可以找另一個人替代掉,甚至可以用機器直接替代。這樣一來,你在生產中的博弈能力就大大降低,生產地位自然隨之降低。
本來生產地位就低,再加上身后還隨時有一群產業后備軍跟你競爭,于是工資變成了什么呢?變成了維持你能夠再生產的基本生活資料的價值。
老板開低了,無法維持你的基本再生產,比如不夠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狀態,不夠你養家糊口,那么即使有產業后備軍跟你競爭,你也不會干,因為都養不活自己。但是開高了呢,立刻就有一個競爭者出來,表示只要能勉強維持我的生活,我就愿意干。人總是要生存下去的吧。
于是,在這樣的生產實踐中,我們就會發現,工資所能購買的商品價值,就基本等于剛好維持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整體維持在這個標準線上下波動。
大城市工資高,生活成本也會高;小城市工資低,因為生活成本也相應要低。如果一個崗位屬于新興產業,對應的技術工人較少,那么工資就容易高出標準線,但是資本會盡快通過教育系統開設相關專業,培養相關人才,以穩定企業對技術勞動者的需求,這是資本主義下教育的本質職能。市場需要電商人才,幾年時間就迅速會有一批電商從業者出現,市場需要編程人才,幾年時間同樣又會出現一批編程后備軍。當然,有一些行業會有技術積累,但是整體上看,大多數工作都免不了后備軍追著你使勁卷,直到把行業工資水平卷到那個行業大部分從業者的基本生活水平線附近。
這個時候,家里面但凡有一個人生大病,或突然出現一些意外情況,比如家庭負擔突然加重,或被狠狠割了一把韭菜,都隨時有可能從現有的生活狀態中迅速滑落。
三、
好了,到這里一切的問題就可以很清楚了。
為什么我們明明在聊居民消費的問題,卻扯了一堆工資的邏輯呢。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消費,靠的都是工資。
而工資的分配,是按照上述的資本生產規律來進行的,是由資本的生產規律決定和支配的。
也就是說,只要按照資本主義的方式進行生產,就必然是按照它的分配規律來進行分配。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喊了幾十年的提高勞動者的初次分配比例,但這個比例卻在實際分配中占比越來越低的原因。
說得更簡單點,只要這種生產方式不變,提高初次分配比例的口號再喊一萬遍,也注定只是一句空話。
但是又有人說了,既然初次分配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決定的,那么可不可以通過二次分配來調節呢?比如多收點稅、多搞點轉移支付、多搞點社會福利,通過這些辦法來調節分配機制。
不是不可以,但這里面有兩個問題是永遠繞不過去的。
第一,資產階級會自己建議給自己多收點稅嗎?不可能的事,它一定是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來避稅的。不僅如此,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的時候,他們就必然成為上層建筑領域制度和規則的深度參與者和制定者,他們會主動制定吐出剩余價值補償勞動群眾的制度嗎?
第二,即使是稅收轉移,二次分配,這些分配出來的資金,往往又是通過投入到生產之中,然后按照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用“以工代賑”的渠道來完成二次分配的。這種方式在實踐中,最后的結果除了富了一批地方婆羅門之外,工人又能從中獲得多少呢?而且,很多“以工代賑”的項目還是舉債來搞的,最后這些債務又終將負擔到誰的頭上呢?很多所謂深刻的道理,其實都是最樸素最簡單的常識,只不過有時候被掩蓋得太深,需要人們不斷去挖掘,由此才顯得它深刻罷了。
所以只需要稍微認真思考一下,我們就能夠想明白:一切試圖在不改變現有的生產規律的條件下,嘗試去改變其分配規律的辦法或口號,要么是徒勞,要么是欺騙。
而所謂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的實質不過是指它的生產關系而已。在階級社會里,無產階級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去改造生產關系,資產階級自然也是一樣。所以這種改造自然就不可能會有什么自上而下的恩賜,而必然只能是自下而上的斗爭一途。
這一點,可能就如毛主席曾說過的那樣:
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而棄之不采。——《毛澤東書信選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