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按勞分配,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
一一讀《胡懋仁: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實踐與思考》
今日在紅歌會網上,偶爾讀到了《胡懋仁: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實踐與思考》(2023-10-24 16:05:53來源: 昆侖策網 作者:胡懋仁)一文。
在文章中作者談到:“在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干了一件最愚蠢的事,就是把蘇聯時代的國有企業全部拆分成許多股份,然后平均分給老百姓。老百姓每人都持有國有企業的股份。如果情況只是到此為止,那么看起來,國有企業還存在,如果還繼續生產,那么老百姓所持有的國有企業的股份,這似乎看起來頗像是一種在國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俄羅斯的實際做法根本不是在重建所謂的個人所有制,而是把公有制企業硬生生地給砸碎了,然后把砸碎的一塊塊廢磚分給老百姓,這是典型地把公有制企業私有化。”“這個私有化過程表現為,西方資產階級與俄羅斯的寡頭們拿蘇聯時代的國有企業拆分成若干股份做幌子。他們后來用低價從老百姓手里把國有企業的股份買過來,只付給老百姓很少一點現金。這樣成億計的原蘇聯國有資產就成了西方資產階級與俄羅斯寡頭們的私有財產。這是西方資產階級與俄羅斯寡頭們對原蘇聯國有的搶劫,是地地道道的強盜行徑。”
近年來,有些走私派學者為了給私有化尋找理論依據,他們便用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述來說事,硬是把私有化與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意思相混淆,形成似乎私有化的做法似有馬克思的理論依據的假象。
長期以來,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述,即使是老資格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例如周新城先生)也沒有搞清楚,因而出現了“都在用各種各樣的觀點來論證自己所持有觀點的正確性”的現象。馬克思主義研究在認識上的不足,客觀上造成了走私派借用馬克思的旗幟走私有化道路的機會。
為什么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一社會主義所有制論述難以理解呢?
從實踐的角度看,是因為人們不了解蘇聯模式的公有制,只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過渡經濟模式,這種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公有制模式,只是半資本主義和半社會主義的過渡經濟模式。只是一種適合十月革命以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過渡階段的經濟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只是沒有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因而導致了廣大勞動者不能在現實中感受到公有制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從而使人們覺得公有制企業與自己的個人利益關系不大。
“在中國,我們有過全民所有制企業,今天被稱為國有企業;也有過以人民公社為代表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今天則是更多的新型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曾經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是國家或者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對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企業生產所獲得的利潤,也通過國民收入二次分配,再用到老百姓的身上。但是老百姓在實際上,并真正擁有企業或者企業股份的實際感受。”這里的原因,無非就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或其它工商企業,都采用了產權制度和產權經營模式,沒有實現按勞分配,從而使廣大職工與資本主義企業一樣,拿的是價值量預定的工資,勞動收入與企業生產經營收入的變化缺乏密切的利害關系,因而,他們在利益上感受不到企業生產經營結果好壞與自己有什么關聯。
“到了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時候,社員原來入社時的股份都算作集體的生產資料了,個人不再擁有對這些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這樣的集體財產,是由生產隊、生產大隊和公社等各級管理機構來進行調配和管理,而社員個人則幾乎完全失去了直接的所有權和支配權。這時的所有制可以肯定是公有制,但是公社社員個人都沒有任何對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與支配權。這時的公有制是一種不包括個人所有制關系的公有制。”這個看法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人民公社體制恰恰是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
在經過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調整之后,每個社員都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他們可以聯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為集體提供勞動而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這就是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者作為公共的生產所有者所擁有的權利。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說,這時的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關系已經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關系發展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共產黨宣言》第39頁,1949年版本)。也就是說,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生產的主體,而生產資料則已經成為勞動者用來擴大、豐富和滿足生活消費的物質手段了。這時的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其權利就表現在可以利用公有資產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上面。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為什么不再需要通過出賣勞動力來換取消費資料的原因所在,這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對勞動者的現實意義。
另一方面,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一方面消滅了人格化的、自然的資產者(地主、資本家和股東),同時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在同一種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因此,這時的社員之間的差別不在于產權方面,而在于勞權方面。由于社員都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而社員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投入方面都存在著差別,都存在著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此,人民公社需要采用工分制的具體形式,一方面來反映勞動者在勞動投入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則按照工分積累的不同數量進行生產成果的分配。也就是說,在人民公社的條件下,在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社會主義生產本質上表現為滿足社員消費需要的生產,體現的是社員的勞動所有權,體現的是勞動投入的個體性。所以,人民公社條件下的社員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實實在在的勞動所有。每個社員憑借勞動投入來參與和分解集體生產的成果,這就是最真實的按勞分配,就是體現勞動者勞動投入個人所有的最好體現。
“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人民公社由于采用了工分制的分配方式,它的公有制模式已經是勞權公有制模式,即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模式,而不是產權公有制模式。人民公社的生產隊,在管理上采用的是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是體現“誰勞動誰管理”的勞權管理體制,在分配上采用工分制進行收入分配,是體現“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權的分配體制。由于建立的是勞權制度,因而每個社員的命運與生產隊是利害相關的。為什么有的生產隊的工值可以達到1元以上,而有的生產隊的工值只有2、3毛?為什么有些生產隊能夠超額完成國家征購任務,而社員分的糧食也自給有余,而有的隊的社員吃不飽,要出去討飯呢?這正是因為人民公社的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由于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社員與生產隊是同命運、共呼吸,利害相關。人民時期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是很低的,還是以人力和畜力為基礎,但為什么夫婦兩個勞動力可以養活一個七、八之家?可以把三、五個孩子到成家立業?而現在在企業打工的夫婦兩個勞動者撫養一個孩子勉強,而要負擔兩個孩子就力所難及了呢?難道現今的工商企業相比于四、五十年前的生產隊的生產力水平還低?顯然不是。這是因為生產隊的勞權制度的建立把社員的利益與集體生產經營的結果結合起來了,從而使經濟發展與社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處于正相關狀態。如果我們進行的勞權思路的改革,把員工的勞動收入與企業生產成果相關聯,那廣大的職工生活水平就會與企業發展的成果密切關聯,怎么會出現GDP一路狂飆,老百姓生活卻日益艱難的現象呢?怎么會在一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呢?
社會主義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但沒有消滅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必須通過按勞分配才能實現的。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投入帶有個體性的特點,這決定了勞動投入的個體性,這種個體性決定了公有制企業必須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既消滅了人格化的、自然的資產者,又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也消除了產權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也為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為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提供了必要前提,掃清了一切障礙。因此,公有制企業必須而且應該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這是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作為一個正常企業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性的要求。
長期以來,就如人們難以理解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述一樣,人們對人民公社體制也難以理解。這是因為囿于傳統的產權觀念,而不能從勞動所有的角度來思考和認識作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人民公社體制。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兩個決裂的社會主義革命綱領。很顯然,從十月革命以來,對于第一個決裂,社會主義國家都已經做到了,普遍地都消滅了私有制,但是,在與傳統的所有制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卻做得遠遠不夠,甚至是失敗了的。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是資產所有的主體觀念、權利觀念、生產觀念、企業觀念、經營觀念、制度觀念等。
從按資分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根本上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這種轉變的內容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根本轉變,實現從資產所有權到勞動所有權的根本轉變,實現從剩余價值生產到消費價值生產的根本轉變,實現從產權企業到勞權企業的轉變,實現從資產經營到勞動經營的根本轉變,實現從產權制度到勞權制度的根本轉變。
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這是一個基本常識。但是,從十月革命以來,已經有100的實踐了,但我們的理論家們,有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實現按勞分配?有沒有認識到按勞分配是勞動者的權利,有沒有認識到按勞分配屬于勞動所有權呢?有沒有形成勞動所有權、勞動所有者、勞權制度這些與按勞分配相關的基本概念呢?有沒有認識到按勞分配的生產方式是不同于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