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烏有之鄉讀到了《一個零零后青年的客觀分析與思考——看小崗與南街的道路》(左輪 · 2024-10-23 · 來源:黑與白讀書會 | 微信公眾號)一文。這篇文章探討了南街村和小崗村在改革開放后的不同發展道路及其背后的意義。文章認為盡管南街村打的是集體經濟的旗子,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其運作方式類似于資本運作,存在剝削現象。南街村的成功依賴于市場經濟的邏輯,無法在當前環境下建立真正的公有制經濟。
從文章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是經過了深度思考,對南街村的體制特點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作為一個零零后是難能可貴的。
南街村的制度模式的性質是什么?
這是一個值得重視并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我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不同。我認為南街村的制度模式,就是人民公社的公有制集體經濟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模式。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模式?它的特征又是什么?
作者把南街村的體制模式與之前的大寨體制模式進行了對比,認為“在毛澤東時代,大寨的生產資料歸大寨人所有,大寨人在改造大寨的生產活動中是為自己勞動,通過按勞分配的原則獲得自己的勞動報酬。”
既然作者認可大寨模式,即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模式,那我們就來看看大寨的公有制經濟模式的本質和特征。
在《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共產黨宣言》中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把它作為科學社會主義或勞動階級社會的同義詞來理解,以下相同)。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顯現在我們面前: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這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基本原理的出發點。
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直白地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
那就是資本主義是資本雇傭勞動;社會主義是勞動(工本)雇傭資產,與此相聯系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資產者為主體,以資為本,以滿足資產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為目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以工人為主體、以工為本,以滿足勞動所有者的消費需要為目的;資本主義作為資產者利益要求的體現,其生產本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作為勞動者利益要求的體現,其生產本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即大寨模式),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模式?
所謂生產隊就是社員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土地和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生產模式。生產隊模式,從生產資料方面來看,是集體所有制,土地和生產資料歸社員公共所有;生產隊模式,從生產勞動方面來看,它是以家庭基礎的個體所有制。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家庭)性,因而勞動者的勞動屬于個人所有。
作為生產隊生產主體的社員,是具有身份兩重性的:既是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又是勞動所有者。但是,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社員的利益要求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而不是資產所有方面。因此,生產隊所采用的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方式,即在社員參加生產勞動時,生產隊采用工分來計量社員投入的勞動量,并在年終分配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進行糧食和現金等消費價值或消費品的分配。因此,生產隊本質上一種消費價值(消費品)生產方式。
生產隊由于其管理體制一一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和分配體制一一工分分配體現體現的是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因此,它本質上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以工為本、以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為目的的。
通過以上三點分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大寨模式,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即消費價值(消費品)的生產模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由于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因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而公有制實現本身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在公有制條件下的社員的利益要求,不表現為產權要求,而是表現為勞權要求?;蛘哒f社員是憑借勞動來參與生產成果的分配和企業管理,而不再是憑資產的多少來說話。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正是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來消滅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來體現的,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的意義正在于它消去資產者的主體地位和產權基礎。
在人民公社的生產隊,在管理上建立的是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體現的是社員的勞動管理權;在分配上生產隊采用工分分配制度,體現的是社員的勞動分配權。在生產過程中,生產隊采用工分來對社員投入的勞動量進行統計,在年終分配時按照勞動者的工分總量進行糧食或現金的分配。如果我們把某個社員的工分累計數除以生產隊工分的總量,就得到這個社員的工分比,這個工分比,是社員勞動投入個體性的體現,就是社員投入集體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量的份額,也是生產隊用于個人收入分配總價值量中的份額。在這里,勞動投入的個體性或個人所有是非常明晰的。工分的多與少,就是代表了社員的權利的多與少。這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與其它性質的經濟的根本區別。社會主義消滅剝削、實現按勞分配,就是要體現勞動者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權利要求。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
二,南街村制度模式與人民公社制度模式的相同點。
人民公社基本的制度模式是“勞權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模式。其中工分制是人民公社的按勞分配制度;社員大會領導下的隊委會、隊長負責制是人民公社的管理制度,兩個方面合起來,就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與土地和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相結合構成了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
南街村體制與人民公社相同的是土地和生產資料同樣是集體所有。區別是其分配主要采用工資+福利分配的基本方式,而且福利分配占到了整個利益分配的70%。
第一,這里的福利分配事實上就是按勞分配中的公共需要方面的分配。在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中,除了“補償消耗的”之外,另外兩個部分就是滿足勞動者公共需要部分和個人需要部分。南街村在分配比例上,相比于人民公社時期,現在在公共需要分配的比例已經大幅增加了,成為了主要方面,而個體需要的分配滿足只占了30%,這是按需分配方面的份額占了主要地位。它的分配性質事實上變成了按需要分配為主了。而這恰恰是人民公社時期按勞分配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分配模式的發展,對消除集體成員的私心雜念是最有效的途徑。
第二,南街村用于個人利益分配的制度是工資制而不是工分制。這與南街村的工業經濟發展遠遠超過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態相適應。工資不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本義上的工資,實際上只是勞動力價值的體制,它適用于產權企業。但南街村的工資,顯然也已經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勞動力價值的體現了。因為南街村的村民也已經不是勞動力所有者,而已經是勞動所有者(主體勞動者)。因此,這里的工資已經是一種不規范的分配形式。但由于工資收入只占有村民收益的30%,因此,個人分配形式的不規范的副作用要小些。
三,南街村制度模式與人民公社制度模式的不同點。
南街村制度模式與人民公社制度模式的不同點在于,由于其工業部分占比遠遠超過農業,而工廠企業又多采用產權經營模式。因此,在形式上,南街村的制度模式的外殼是一個產權公有制模式,類似于改革前的國營企業模式。
改革前的國營企業制度模式,就是典型的產權制度+公有制的產權公有制模式,這一模式性質上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經濟模式。對此,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反復講過。
南街村,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一個公有制企業,它也是需要與市場其它經濟體進行交易,產生各種往來。因此,它在制度形式上必須采用類似的產權體制,與其它各方進行市場方式的聯系。因此,南街村的制度模式,性質上類似于蘇聯模式的功能,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但這里的功能特點它不是時間過渡模式,而是在勞權企業與產權經濟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空間上的過渡方式,是空間上的過渡形式。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
認為南街村其本質是剝削外村勞動力的“小部分人的資本集合體”,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首先,無論南街村的制度形式怎樣,但是,南街村的生產目的并非是滿足資本所有者的資產增殖的利益要求。因為公有制本身已經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沒有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當然也談不上產權要求。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者,不存在產權要求,又哪來的資本所有者?
南街村的分配制度的特殊性在于:村內員工雖然拿的是工資,但工資收入只有個人收益的30%,70%的利益通過公共需要的途徑進行了滿足;其次,南街村聘用的外來員工,雖然拿的也是工資,但如果工作時間達到一定的年限,滿足一定條件,同樣可以享受南街村的免費住宿、水電費等公共福利待遇,其實際收益已經超出了工資收入的界限,超出了勞動力價值的界限。因此,外聘員工也不應當作勞動力所有者來看待。
改革之前的蘇聯模式,即工商企業的制度模式,表面上看起來也似資產經營方式,但事實上它與資產經營方式只是形式上形似而實質卻不是。首先,滿足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國防事業的發展,都是滿足勞動人民的公共需要項目,這與滿足資本所有者發財致富的生產目的完全是兩回事;其次,國營企業的產權經營模式,并不會產生社會成員之間的兩極分化,它因為不存在人格化的資本所有者,因而也不會產生少數富豪與廣大勞動者的對立和分化;第三是,勞動者不僅有必要的工資收入,而且享有了許多的基本的福利待遇,對每個人的基本生活起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因此,作為過渡經濟模式,它實質是真正以勞動人民為中心的體制。改革前的蘇聯模式,實質是帶有產權制度外殼的勞權實體。
南街村由于由農業村發展成為了工業村為主體的經濟體,而且又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因而采用的不再是原來的勞權制度模式,而是形成了類似蘇聯模式的產權制度外殼包裹的勞動實體,其實質分配制度依然滿足的是勞動者的消費需要,因而本質上它一種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權公有制企業的存在不僅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企業內部實行按勞分配,外部交易按照價值規律與其它市場主體進行貨幣交換,這絲毫不影響企業的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性質。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公有制企業完全可以存在和發展。區別只是公有制企業是以勞動者或工人為主體,按照員工勞動投入的差別確定員工的分配權和管理權。因此,公有制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的存在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現實的。
就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的發展來看,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由于科學發展的需要使知識勞動在生產力發展中起到決定作用,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了“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新經濟形式,這種形式事實上就是勞權經濟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知識經濟的出現,正是社會生產力的自然發展引起了新制度的產生。這就是任正非所說的“知識雇傭資本”的生產方式。華為以奮斗者為本的指導思想的推行,正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適合做法。
社會主義革命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的:一個是通過社會生產力的自然發展,使生產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相互關系發生變化,形成了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結構狀態,這種結構狀態引起生產關系的革命,形成了人人為主體和按業績支付報酬的新制制度;一個是通過勞動階級有組織的革命運動,消滅資產階級及其統治,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使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并起決定作用,這種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結構必然要求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新制度。
從十月革命開始,現實社會事實上已經出現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不管你有沒有認識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該發生的是必然會發生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