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改革風暴,人民公社體制走向瓦解,聯產承包責任制如同不可阻擋的浪潮,席卷了每一個農村。但在河北省,一個名叫周家莊的小村莊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堅持集體化道路。全體3055戶村民在一張“不分家協議書”上摁下了手印,拒絕單干。他們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村主任雷金河身上,等待他為村莊爭取一個機會。
然而,這場與政策“逆行”的決定,并不是雷金河能輕易扭轉的。經過一番奔波求助,他最終來到了省委書記李爾重的辦公室。面對這位省領導,雷金河能否說服他支持周家莊的集體化堅持?李爾重會站在他們這一邊嗎?
經濟改革的背景與挑戰
在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正站在轉型的風口。長期以來,人民公社作為農村的基本經濟和社會單位,承擔著管理和分配的雙重功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集體化管理模式顯得越來越笨重,無法有效激發農民的個體生產積極性,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到了1982年,中央政府決定推行一項重大的政策調整——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將土地的經營權下放給個人或家庭,通過“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賦予農民更大的自主權和更直接的經濟利益,以此激發他們的生產激情。這項政策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幾乎每個村莊都在討論如何實施新的制度,如何在新框架下提高生產效率。
然而,在河北省的周家莊,情況卻有所不同。周家莊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肥沃,加之歷史上較為完善的水利設施和較高的組織管理水平,其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條件均較周邊地區更為優越。在農業生產上,他們更傾向于維持現狀,保持集體化的經營模式,認為這樣更能保障大家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穩定。
周家莊的特殊選擇
雷金河作為周家莊的村委會主任,在村中的文化禮堂召開了一次全體社會大會,會場內擠滿了來自村里的3055戶家庭的代表。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讓全村人民共同決定,是繼續走集體化道路,還是像其他村莊一樣實行分家單干。
會議上,社員們積極參與討論,他們圍繞著是否繼續走集體化道路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盡管有少數人提出了分家單干的想法,認為這可能會給家庭帶來更直接的經濟收益,但更多的社員仍然傾向于保持集體生產。
隨著討論的深入,雷金河提出了用“不分家協議書”來確認大家的決定。他展示了一張巨大的白紙,上面清晰地印著協議的內容。協議書的內容簡明扼要,核心是保持集體化道路,共同努力提高村莊的經濟和社會福利水平。接著,村中的男女老少都紛紛走到前面,每個人都將自己沾滿紅墨水的手掌印在協議書上。
雷金河的努力與挑戰
盡管周家莊全體社員在大會上幾乎一致通過了“不分家協議書”,選擇繼續走集體化道路,但這并不是最終的勝利。全國范圍內,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潮已經勢不可擋,雷金河帶著全體社員的期望,懷抱那份滿是手印的“不分家協議書”,開始了他向上級政府求情的旅程。
雷金河的第一站是縣里。縣政府的領導對中央的政策相當重視,他們認為家庭聯產承包是大勢所趨,任何地方都不應例外。縣里的干部對周家莊的堅持感到困惑,也有些猶豫不決。雷金河詳細向他們解釋了周家莊的現狀,強調村里的經濟水平和社員們的生活條件比周邊村莊都要好。盡管如此,縣里還是沒能給出明確的答復,只是建議雷金河繼續向更高一級的領導反映情況。
接下來,雷金河走訪了地委,帶著周家莊全體村民的請求,他希望能在這里獲得更有力的支持。然而,地委的態度依然謹慎。他們承認周家莊在集體化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面對中央的政策,他們也不敢輕易表態。幾次求情后,雷金河仍未得到明確的回應,只能繼續奔波。
歷經一番周折,雷金河終于把目光投向了河北省委。他知道,如果省委能夠理解和支持周家莊的選擇,事情就有了轉機。于是,帶著“不分家協議書”,他來到了河北省委書記李爾重的辦公室。
李爾重是個務實的領導,對于農村的情況十分了解。他聽完雷金河的匯報后,并沒有立即表態,而是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兩個關鍵問題:“你能保證,如果保留公社,社員們的收入能增加嗎?工農業生產能有所提高嗎?”這兩個問題直接擊中了周家莊的核心——如果堅持集體化,是否真的能夠比分家單干做得更好?
面對這些直擊要害的提問,雷金河沒有絲毫猶豫,拍著胸脯作出了明確的承諾。他向李爾重保證,即使周家莊不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社員們的收入也一定能高于那些分家單干的農民。雷金河詳細解釋了村里的生產情況,展示了周家莊通過集體力量在農業機械化、水利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并提出只要繼續維持集體化管理,村里的工農業生產絕不會落后。
李爾重看到雷金河態度堅決,言辭懇切,便作出了支持的決定。他表示,既然周家莊的情況特殊,如果他們有信心保持集體化,并且能夠讓社員們生活得更好,那么就允許他們繼續保持集體經營。
集體化的成就與福利
在李爾重和雷金河的共同推動下,周家莊得以在改革浪潮中保持其集體生產的模式。雖然全國上下都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許多村莊紛紛轉向單干,但周家莊卻在各方的努力下保留了集體經濟的框架。盡管體制上從“公社”改為“鄉”,但本質上,周家莊依然是一個集體所有制的社區,依舊維持著原有的集中耕作和統一分配的生產模式。
村里的田地仍由集體統一安排,農業生產由大家共同出力,社員按照工作量記工分,年終根據工分進行統一分配。這種模式讓村民們能夠享受到規模化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減少了個體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在這樣的環境下,村里的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水利設施也在集體的力量下得到了維護和擴展,村莊的生產效率穩步提升。
在改革初期,雖然有少部分農戶嘗試了單干,分出了一些土地進行自主經營,但他們很快發現,單干并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收益。兩三年后,這些農戶發現,單干的經濟收入并不比集體經營更高,甚至在一些方面還有所不如。因為他們失去了集體經濟下的社會保障支持,遇到自然災害或者生產中出現問題時,個人很難獨自應對這些挑戰。因此,這些曾經嘗試單干的農戶,又自愿回到了集體的懷抱,重新加入了統一生產和分配的模式。
早在1981年,周家莊的集體經濟就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當年,村里家家戶戶都接通了自來水,成為當時周邊地區中率先實現這一生活改善的村莊。
從1982年開始,周家莊進一步將集體福利制度延伸到了更多的社會層面。對于村里的老年人,尤其是年滿65歲的老人,村里開始發放一定金額的養老津貼,孤寡老人則受到了特別的照顧。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家莊的福利體系越來越健全,逐漸覆蓋到了村里的所有弱勢群體。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村民也開始享受到來自集體的經濟補貼,確保他們在生活上得到足夠的支持。除此之外,村里的水電費用也得到了集體經濟的補貼,使得村民們的生活成本得以降低。
持續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周家莊在堅持集體化的道路上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軌跡。從最初的集體耕作、統一分配,到后期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周家莊用實踐證明了集體經濟模式在特定環境下的強大生命力和可持續性。
到2015年,周家莊的工農業總收入達到了101123萬元,創下了村史上的新高。集體生產使得村里的資源能夠得到更為合理的利用,統一的管理使得農業和工業的協調發展更加順暢。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村里投資引進了多臺先進的農業機械,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特別是在農忙季節,集體力量的協調發揮出了明顯的優勢。村民們集中勞動力進行耕種和收割,不僅節省了時間,還能保證每塊田地都得到同樣的照料。
鄉辦企業逐漸從簡單的手工業過渡到初具規模的工業生產,形成了農工商并舉的綜合經濟體。在村集體的帶動下,一些小型加工廠和生產企業相繼成立,村里的年輕人不用再外出打工,而是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工作。
到2015年,周家莊的人均年終現金分配高達13189元,遠高于全國農村的平均水平。每一個參與集體勞動的村民都能根據工分分配到合理的報酬,而村里的公共積累則用于發展基礎設施和提供各種社會福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