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瀏覽頭條,看到了關于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議論。有位網友(夢思如雨,2024-08-31 07:50)這樣說:“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幾十年。看看歷史,答案不言自明。集體主義下,人人餓肚子;個人主義一來,家家戶戶吃飽飯。這不是空口白話,而是實打實的事實。”
看到這里,我只是覺得很可笑,又很悲哀。
一
身為一個中國人,如果略為了解一下中國歷史,就不難知道,中國從戰國時期的商鞅變革之后逐步形成農民個體生產方式,一直到合作化之前,已經存續了二千多年。直到唐宋年間,我國還是一直領先于世界。但到明清期間,隨著西歐進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種個體生產方式的劣勢日益顯現,長期累積的結果就是堂堂的天朝大國被一個小小的英國打敗,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西方資本主義強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崛起,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初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不是機器大生產,而是工場手工業。同樣是手工業,為什么工場手工業相對于個體手工業和自耕農的生產方式更有優越性?就因為工場手工業形成的生產力已經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即在勞動力分工協作基礎上形成了結合形式總體勞動力,從而產生了一種集體生產力。“工場手工業分工通過手工業活動的分解,勞動工具的專門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個總機構中的分組和結合,造成了社會生產過程的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從而創立了社會勞動的一定組織,這樣就同時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馬克思,《資本論》第403頁,1975年6月出版)。
集體主義好還是個人主義好?
實打實的事實告訴我們,在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之前,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個體生產方式,特別是我國的農耕社會生產方式,處于相對優勢地位;但是,在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形成之后,個人主義的生產方式已經處于過時的、落后的狀態。順應歷史和現實的發展,建立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合作化和集體化生產方式,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選擇。
二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什么要引導中國農民通過合作化道路實現農業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
據《張文茂:“人民公社”和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思考》(張文茂 · 2020-09-07 · 來源:烏有之鄉)提供的資料:
【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華北局和中央寫了一份《把老區互助組織提高一步》的報告,提出引導互助組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的思路。劉少奇和華北局不同意報告的觀點,認為用互助組、合作社的辦法使中國農業“直接走到社會主義化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種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是錯誤的、危險的。毛澤東知道這件事后,明確表示不贊成劉少奇和華北局的意見,并找劉少奇和華北局的薄一波、劉瀾濤談話。根據薄一波的回憶:“毛主席批評了互助組不能生長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觀點和現階段不能動搖私有基礎的觀點。” 薄一波認為,毛澤東說服了他們,而毛澤東說服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的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薄一波在《若干重大歷史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總結說:能不能在沒有實現工業化、國家還不能提供大量農業機械的條件下,根據農民自愿的原則,組織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農業合作化,是個帶根本性的問題。“當時及以后實踐證明,以 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農民比較容易接受的一種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過渡的適當形式。在中國,即使沒有大量的農業機械,但由于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組織勞動力,能夠合理利用土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壤,采用新技術等許多單干農民難以做到的事情,特別是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顯示了自己的優越性”。】
從這些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知道,我國農業所以要走合作化和集體化道路,正是為了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由原始生產力向社會化的勞動生產力轉變,從而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提供基礎。
三
建國70多年來的事實說明了什么呢?
那就是合作化和集體化促使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的轉變,使我國實現了工業化的目標,并為我國進一步的經濟發展打造了數億具有文化素質的后備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正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而所謂的人口紅利和世界工廠,正是建立在我國人民公社時期人口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的。而且不僅僅是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更是由于中學教學在廣大農村的普及,使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今天的中國,就是在人民公社這個母體中產生的。我國農業從原始的生產方式到電力化的農業,水利化的農業,種植和管理科學化的農業的發展,使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減少5、6億人到養活10億多人,不過是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這恰恰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集體化生產的優勢的最好體現。
為什么合作化和公社化之前的我國農業生產一直處于原始種植狀態,難以有大的改變?那是因為單干的農民面對自然災難難以應付,只能是靠天吃飯。而公有制和集體生產,不僅形成了生產資料的整體性,而且更由于組織起來而形成了集體化的生產力,適應了農村基礎工程建設的需要。而這些基礎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我國糧食產量并不是在分戶單干之后才開始穩定增產的,而是在1964年開始,即在農業基本實現水利化之后,完成大量基礎工程之后,我國糧食產量就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定的上升通道。
對于吃飯問題,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已經進行了具體分析,那就是在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的時候,如果人口增長的速度快于糧食產量的增長幅度,那吃飯就會產生問題;而如果人口增長速度減緩,低于糧食增長速度,則吃飯問題必然會解決。這與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沒有多大區別。
四
“還記得小時候,村里實行農村分田責任承包制那年。一夜之間,仿佛整個世界都變了。同樣的地,同樣的鋤頭,甚至是同樣的人,產量卻翻了好幾番。更神奇的是,大家不用天天出工了,照樣收成大豐。這是什么魔法?不,這就是激發個人積極性的力量。”
第一,產量翻了好幾翻是什么意思?譬如水稻,生產隊時到分田之前,產量已經達到8、9百斤,那是不是分田了就達到了2、3千斤?種田不是工廠生產產品,增加機器、原材料和人工,就可以增加相應的產量的。如果激發了個人積極性有如此力量,那還有互助組、合作社和公社化這檔子事?
第二,人民公社時天天出工,而承包制之后似乎農活少了許多,那是為什么?那正是因為二十多年的集體生產,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從人工脫粒到電動機械的脫粒,從人工積肥為主到化肥使用為主,從人工除草到化學除草,從傳統種子到優良品種的推廣,從工力或畜力翻耕到機械翻耕等等。所有這一切使農業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
有必要指出的是,隨著分戶單干的開始,沒有了集體經營的約束,農田種植事實上是由精耕細作到粗放種植的轉變。有許多人認為,生產隊集體養懶漢,而承包制的實行改變了這種情況,因為人都有自利性。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恢復農田的個體種植,恰恰是養懶漢的開始。譬如種水稻。生產隊時,先要在春季做秧田下秧,育秧苗。到麥子收完后,蒔秧的田要翻田,上肥、放水,把土塊打細,整平,然后是拔秧、蒔秧,再除草、運耘稻、防治病蟲害等作業環節。而分到戶之后,先是有少數人,后是更多的人,采用了簡化作業的方法:那就是在麥子收上來之后,耕地、整平,之后直接把稻種撒到田里,省去了下秧育苗的過程,而且也不要蒔秧了。再說種麥。在生產隊時,需要在把稻子收上來之后,翻田,把土塊斬細,做輪,上肥,撒種,蓋籽,挖溝等環節。在承包制之后呢,就在稻子還沒有收上來之前,直接撒種,稻子收了之后,開溝,上肥,打一下除草的藥水即可。節省的人工可不是一點半點。農民管這種做法叫做懶種田。
所謂的承包制調動了積極性,那是針對頭兩年的情況而已,這與生產隊新的工分制采用后形成的新型的勞動狀態的道理是一樣的。時間稍長之后,便冰退消溶,趨向消極。人性是自利的。這是人性。但是人總是有懶性的,在沒有壓力之后,人都會選擇最省力的辦法來完成當前任務。這就是懶種田的做法在承包制迅速流行的原因所有。從懶種田到田地拋荒,同樣是人性使然。所以,講人性,要全面,不要只看到人性自利的一面,而忽略了人都存在懶性的一面。要不,就解讀不了為什么田地分戶種植之后,為什么有許多人把耕地拋荒的原因。
五
“你看啊,集體主義時期,大家都是‘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誰還愿意賣力氣?結果就是人人都偷懶,地里長的都是草。可分田到戶后呢?自己的地自己種,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下可好,村里人個個都變成了‘田間小能手’,恨不得把地里的草都拔光了。”
作者沒有經歷過人民公社,卻偏偏要對人民公社的勞動狀態和生產狀態發表意見。事實上是他把實際情況說反了。
作者在前面自己說,人民公社集體生產都需要“天天出工”,難道社員在隊長帶領之下都是去種草了,以致于“地里長的都是草”,難道那些隊長、社員都是二百五,天天起早摸黑地到田里種草去了?
作者如果說現在有許多地方的耕地都長了雜草,那倒是現實。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選擇了打工而放棄了種田。如果要說是生產隊集體時期,那我告訴你,那時田埂要求是“三光”,即表面和兩個側面的草都要除干凈的。那時的雜草都要樵下來放到草塘里與溝泥攪拌、腐爛,用作肥料的。
人民公社時期,所謂的大鍋飯,除了在頭三年有存在過外,在1962年進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調整之后,就已經不存在了。在生產隊采用工分分配方式的條件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不存在“干多干少一個樣”的現象。
送公糧時,你挑100斤,人家挑200斤,怎么可能拿一樣的工分?蒔秧時人家蒔半畝地,你只蒔了三分地,誰也不會與你一樣的工分?
集體生產,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是公有制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的集體生產,它同樣是體現個人利益的生產方式。按勞分配,就是承認每個人在生產勞動中存在著個體差別,并要求把這種差別通過工分體現出來,通過分配在利益上把這種差別表現出來。這在一對勞動力夫婦要撫養一個七、八口之家,要負擔三、五個孩子的生活費用的農民而言,他們只會在生產中努力勞動,爭取更多的工分,從而爭取更大的參與集體生產成果分配的比例或份額。
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不是不要體現個人利益,而是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方面的個人利益。他們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不再是資產所有權。因而,需要走出產權觀念的束縛,才能真正認識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