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去年的文章《生產力直接決定社會的發展?別把書讀死了!》中已經批判了“唯生產力論”的錯誤。而后該文章被本公眾號的友號紅色工農Ⅱ轉載,并收到了一些讀者私信。這些私信引起了筆者本人新的思考,于是決定再寫篇文章,將新的論據作為炮彈打向“唯生產力論”的謊言,把馬克思主義討回到群眾手中。
首先我們要弄清什么是“唯生產力論”。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思想,它認為社會發展只是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結果,只要單純發展生產力,就可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一理論最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伯恩施坦提出,他聲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增長”,資產階級“統治者的宮殿”會“自然而然地崩潰”。(參考《哲學小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但凡結合一下俄國和我國革命的歷史,我們都不難發現這種理論的荒謬之處:如果真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社會主義就會到來,那列寧與毛澤東主席領導的革命豈不是毫無意義可言?
可能會有”唯生產力論“的支持者拿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里的話來作為論據,反駁我: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這就是被寫進教科書的大名鼎鼎的“兩個決不會”,它已經被很多“唯生產力論”支持者樂此不疲地多次引用。是啊,既然馬老師都親自這樣說了,那“唯生產力論”顯然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
然而對于“兩個決不會”,國內已有學者指出其原文存在翻譯錯誤,現行的這種翻譯并不符合唯物史觀,這里將論文原文鏈接放在這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瀏覽:
《政治經濟學研究》||李濟廣:“兩個決不會”的誤譯與社會制度更替的生產力條件
這里擷取李濟廣教授論文中的幾段原文:
“社會制度及其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性質變化而變化,意味著并不是非得把生產力發揮殆盡才改變?!缎蜓浴分姓f,‘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生產關系……發生矛盾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也就是,社會革命到來的時期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是‘與生產關系發生矛盾’的階段,是生產力發展受到束縛、壓制、抑制的階段,而不是不能再發展的時刻。這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再“適合”生產力發展了,當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的時候,它們是不會滅亡的,當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時,原有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將為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缎蜓浴分赋?,在正常情況下,生產關系是“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而“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社會形式”。顯然,“不再適合”生產力發展,不等于生產力“再也不能被容納”“再也發揮不出來”。”
這段學術性的文字看似枯燥難懂,但其實概括下來就是一個不等式:
生產力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建立新社會制度≠生產力再也發揮不出來才能建立新社會制度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畢竟,生產力隨時都在發展啊,即使是資本主義國家,只要還有人在搞科研、在總結勞動實踐的經驗,生產技術就會不斷更新換代,生產力也就會不停地發展;更不用說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也會不斷做出自我調整,以應對自身面臨的統治危機,從而再次釋放生產力。放眼歷史,哪怕如蔣介石政府這般反動的政權,也沒少搞經濟建設、釋放生產力。
真要等到生產力在現行社會制度下發揮不出來了才進入社會主義,那合著人民群眾與革命者要做的就是干坐著等、硬忍著現實的壓迫就行了唄?然后難受了就想:“只要生產力徹底發揮出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馬克思本人在論述俄國公社的時候也說過:俄國公社在當時由于可以直接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所以有可能跳過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要知道,19世紀的俄國生產力是很落后的,但馬克思卻認為它可以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這足以說明馬克思本人并不是“唯生產力論”者。
我們從中學時期的政治課、歷史課上就學過: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那么這句話究竟該怎么理解呢?
我們來看看兩段論述:
”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列寧《論我國革命》,1922)
“從世界歷史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國家之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天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要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舊的生產關系,確立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的論點匯編》)
從前輩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是指革命成功建立了新政權之后,要用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而不是說要先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革命。
可笑的是,有些右派往往嘲笑左派教條,就知道捧著馬列經典不放;可一涉及到他們所擁護的這套“唯生產力論”,他們自己卻又緊抓著馬克思的這段“兩個決不會”不放、將其奉為圭臬了;他們嘲笑左派“太理想了,不現實”,可難道無視現實的階級矛盾、妄想著靠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就能解決一切,這不是更空想、科幻的嗎?真是幽默。
畢竟,有些人就是想只強調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增長,至于這個過程中暴露出的那些階級矛盾,他們是視而不見的。而后者,往往才是真正關系民生的。
文章最后,再糾正一下讀者指出的《生產力直接決定社會的發展?別把書讀死了!》一文結尾處的一個錯誤——當時筆者本人在文中說: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生產力的發展是有上限的,資本家往往為了追求利潤,會抵制能帶來先進生產力的科技,因為這會提高商品的社會生產率,從而降低商品利潤。”
如前文所述,事實上生產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并非無上限。而資本家也不一定會抵制先進科技,關鍵要看新科技能否引起新需求、帶來利潤,若能,則資本家會積極引進新科技;若不能,人家就要抵制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