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現有經濟體制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力已經充分發揮,而國有制的優勢動能尚未充分展現出來,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高質量發展在經濟體制方面最有潛力、最需攻關的新動力就是國有經濟發展。國有企業對此可發揮的作用是:宏觀經濟的有力穩定器、制度優勢的經濟基礎、國家安全和經濟內循環的中流砥柱、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中國特色共同富?,F代化不可或缺的微觀基礎。發揮國有企業現代化骨干作用必須有效落實習近平關于做大國企國資、加強國有企業地位的思想,為此需要毫不動搖地鼓勵和支持國有經濟的發展,如促進國有資本積累速度大于私人資本積累速度,尊重商業銀行按其經營原則對國有企業分配貸款,國有經濟至少與非國有經濟同等享受各項支持政策,并且需要得到更多的國家支持。發揮國有企業現代化動力作用的機制改革需要國有經濟實行有效的全過程民主,政府對國有企業實行規則干預和決策制約。
關鍵詞 現代化新動力;動能轉換;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功能;做大國企
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正在進行經濟發展動力轉換。順利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必須正確確定新的主要發展動力應當是哪些,正確認識如何進行發展動力轉換效果最優。學者們對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動力應包括的內容有諸多論述,如: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效率提高、科技進步、創新能力增強以及高質量人才;數字經濟;技術、知識、信息和數據等新要素和創新、制度、政策等管理要素;創新能力、質量效應以及對外開放。學者們還從經濟動力如何轉換的角度提出了不少主張,如:規模擴張轉向效率提升,經濟結構多元化轉向經濟結構高級化,制度構建轉向制度創新,需求刺激轉向供給結構改革;要素層、科技層、產業層、制度層四維結構動能轉換;供給側塑造創新動力,需求側擴大消費需求;經濟地理再布局、保障經濟安全底線、互聯網平臺精準監管,等等。
已有研究涉及的內容大都比較重要,但很少有人提到,發展國有經濟優化經濟結構也可以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動力。習近平同志不僅強調必須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還提出“國有企業在中國的地位只能加強,”這既是堅持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前提,也是新時期推動經濟現代化更好實現的必要途徑。
一、國資做大:新時代現代化最有潛力的發展動力之一
?。ㄒ唬﹪薪洕l展是經濟體制方面最有潛力的發展新動力
在經濟發展的原有戰略動力中,經濟體制諸多方面的動力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我國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一是市場經濟,二是公有制為主體,三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我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市場經濟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現實作用已經充分地發揮了出來,但公有制為主體的作用,主要是國有經濟的作用,其重要優勢動能尚有待于更好地發揮;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動力源最有潛力可挖的,也莫過于國有經濟。這是國有經濟發展可以成為新時代經濟發展及其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性動力的直接原因。
現行中國經濟體制演變的第一個特點是,市場調節作用不斷增強而仍堅持共產黨和政府的強力領導,這一體制的優勢作用已經發揮到了最大程度但經濟運行機制仍然問題不少,而問題往往與國有經濟發展相對規模不足有關。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市場調節的范圍和程度不斷擴大、計劃調節的作用不斷縮小的過程。市場調節的展開增強了經濟的活力和經濟平衡的自動性,但市場化已經總體上達到了應有的限度并顯現出較大的副作用,如很多網絡輿論和一些理論文章認為出現了市場化過度的傾向,對醫療等領域存在的市場機制提出了質疑;市場機制對于共同富裕的戰略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市場對工農業生產的調節在某些方面不時表現出一定的力不從心,如大宗農產品產量和價格大幅波動,工業產品結構調整緩慢,在產能嚴重過剩而居民消費需求不對應的形勢下大量微觀經濟主體仍然大量興辦雷同企業。上述現象既與市場決定的范圍較大、程度較高有關,也與國家能夠直接控制的國有經濟、國有事業單位的規模相對縮小有關。鄧小平在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時就強調計劃與市場相結合,今天我們黨則強調政府要在資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所起重要作用,其實現形式一是以國有制的形式相對直接地配置資源,二是國家利用計劃、經濟的手段引領企業的資源配置,企業,尤其是公益性領域不完全采取甚至不采取市場化經營的形式,而在后一種形式中,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政府的引領作用也會更順暢。
現行中國經濟體制演變的第二個特點是,非公經濟不斷擴展但國有經濟仍在,目前非公經濟的優勢作用已經充分發揮,而國有經濟主體作用的潛力并未充分開發出來。非公經濟的發展曾經彌補了國有經濟未能充分解決就業問題的歷史局限性,適應了一些領域靈活經營的需要,但是多年來,經濟體制的所有權結構明顯失衡。官方認為,目前在城鎮公有單位就業的勞動力不到20%,吸收的新增就業勞動力不超過10%。實際上在20%的國有單位中還有大量的私人資本,如果就國有資本對應的就業者而言,第二、三產業總就業人員在公有資本屬下的比例已經低于15%,而第一產業則是土地法律公有權基礎上的個體化經營。就全國社會所有財產所有權而言,早在2008年,國有就只占18.63%,集體占2.24%,高達73.60%為國內個人占有,外商則占5.53%。一個研究結果是,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2005年為18%,2009年已下降到8.6%。在這種情況下,仍有很多期刊論文、論壇演講、網絡文章和自媒體帖子呼吁收縮國有經濟活動領域,大力支持非公經濟,停止本不存在的對國有經濟的支持。上述情況使得國有經濟的經濟發展優越性的展現受到制約。
現行中國經濟體制演變的第三個特點是,境外資本大量進入而本土資本也日益強大起來,但目前境外資本已經比重不低且副作用不可忽視,需要國有資本對內外資本關系加以平衡。從外資帶來的資本、技術、管理等資源看,中國的資本已經過剩,由于中外人員的交流和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即使沒有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對國外的管理方法、一般技術和市場渠道也都很熟悉,而且以市場換取高端技術的目標無法實現,因此,引進更多外部資本對我國已無相應的更大幫助。從外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看,我們在看到它助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沒有數字表示的那么多。境外來華資本生產的擴展似乎增加了中國的GDP,但實際上擠占了境內企業的市場,而且從新價值中拿走了巨額的利潤;外企雖然提供了大量出口,但我國多年來是出超而國際收支不平衡,并且出超的出口以大量的出口退稅和資源環境消耗為代價。從產業外資的負面影響看,產業外資吞沒了很多民族品牌,侵蝕了很多國有資本壓減了公有制的相對分量。早在2008年,就全部直接經營性資本財產而言,境外資本所有權已占15.85%;外資還控制了很多行業,很多跨國公司嚴控合資企業從事技術開發而由公司總部掌握技術控制權,并把最易造成污染的生產環節設在中國,甚至染指鹽業和自來水等要害部門。俄烏戰爭表明,在危機來臨的時刻,外貿比重大的經濟比相對內向型的經濟風險大得多。從國際金融資本輸出看,西方金融資本不事生產,操縱市場攫取寄生暴利,興風作浪攪亂經濟。在上世紀末東亞金融危機時期,由于我國大陸金融基本不放開,才免遭涂毒,在金融開放走向自由化的背景下,外部資本來的越多,進出越方便,我國經濟安全性和經濟外部循環受到的威脅就越大。從政治上看,外國資本還能成為互聯網企業大股東,可以影響網絡媒體乃至紙質媒體和社會輿論,散布滲透一些丑化社會主義圍堵馬克思主義、美化西方世界與西方價值觀、誤導中華民族利益的危險毒素,誘導顏色革命,在特殊時刻可能會打得中國措手不及。凡此種種外資的副作用,需要由內資尤其是國資予以彌補,而希望通過擴大外資比重使之成為提升經濟增速的生力軍,既不劃算,也難實現。
在做大做優做強國有資本方面予以攻關,堅持國有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體才能實現公有制為主體),不僅是完善我國社會生產方式與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也是今天在經濟體制方面開辟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動力的現實需要。
?。ǘ﹪薪洕蓪窠洕】蛋l展和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發揮骨干作用
1.國有經濟可成為宏觀經濟波動的最有力穩定器。國有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時代關鍵性的發展動力,根本原因在于國有經濟具有增長優越性。國有經濟的增長優越性根源在于,國有經濟歸全社會所有,可以做到以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為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因而宏觀效率高,其基本機制是,收入與生產的協調加上政府的計劃調節可以控制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以利潤為經營目的的私有企業,在壓低勞動價格的同時脫離人民與社會的現實需求盲目投資,必然造成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在生產過剩時又會過度削減投資,進一步壓低總需求。以社會整體或全體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的公有制經濟經營目標不能是利潤最大化,勞動者的相對收入和所有者的收入可以有一個恰當的比例,由此保證消費適應生產的發展;社會中心可以統籌安排消費水平,預防消費不足導致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政府還可以根據社會總供求關系控制生產的盲目擴張,防止產能和產品嚴重過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如果片面強調國有企業自負盈虧,國有企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利潤最大化的傾向,因而也會誘發生產過剩和經濟周期,但在這種情境下,國有經濟仍然是緩解經濟波動的有利因素,而國有經濟的減少則意味著經濟周期加重。程承坪,程鵬利用1980—2012年的統計數據分析,結果是隨著國有經濟比重的下降,中國經濟波動的幅度不斷加大。在經濟下行時,私有企業預期利潤不足并極有可能為負(所謂邊際效率下降),必然停止投資,原有生產規模也會縮減,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總量縮減、稅收減少,工資下降,失業增加,由此進一步惡化企業主導者的預期而進一步減少投資和經營規模。自負盈虧的國有企業雖然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傾向,但其利潤追求的強烈程度必然弱于個人企業,由此,降低工資和解雇職工的行為也會弱于私有企業,投資下降的幅度也不會那么大。馬光威,王方研究2007-2013年國有企業規模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結論是國有企業在經濟下行時期抑制了經濟增速下滑。在發生了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國有經濟也能更好地帶動經濟走出困境。由于國家政權是國有企業的大股東和企業領導干部的選拔者,在國家的指導下,國企增加投資會比私人企業容易得多,國家還會利用直接控制的投資公司和財政資金另行直接組織投資或帶動其他資金擴大投資。一些學者將國有企業逆周期投資稱為“熨平經濟周期”的杠桿,準確地說起到的是國有經濟具有“平滑經濟周期”的作用,因為國有企業在多種所有制的市場經濟中并不能“熨平”經濟周期,不能完全維持整體經濟的穩定;國有經濟的這種作用與國有資本的比重正相關;這種應對經濟下行的投資也不能在嚴重過剩的領域加碼投資。
2.國有經濟是當代中國制度優勢的核心經濟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優勢,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因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規定公有制占主體。在經濟領域,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在社會經濟增長和國家經濟統籌方面具有整體性制度優勢。以人民需要為中心的國有經濟不僅可以根據現實的需求調整生產規模,根據生產能力安排消費規模,而且國有企業還可以在缺乏利潤的情況下服從經濟發展、國民生活、社會就業與國家全局的需要而進行生產,甚至根據國家的要求和指示而決定自己的經營方向、經營規模、銷售價格和收費標準乃至多容納就業,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所謂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所謂服務民生需要和戰略需要等等,都是國有經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的經濟運行具有整體性這一宏觀經濟效率的表現。由此,國有經濟可以充當經濟協調發展的推動器,充分挖掘國有經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優勢是持續利用中國制度優勢的必然選擇。
在政治領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首要因素,而共產黨持續領導的歷史合法性歸根到底來源于把公有制為主體作為當前的基本綱領,并把實現公有制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作為進一步的更高綱領。共產黨相比資本主義國家執政黨具有強有力的組織能力也離不開國有單位作為必要支撐,以共產黨為核心的國家能夠有效動員經濟資源、對突發事件如大面積疫情和經濟波動反應迅速、令行禁止,離不開國有企業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各行業國有事業單位的呼應與服從,這與西方國家政府對疫情顯得無能為力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照。此外,國有企業也是黨和各級政府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便捷抓手。
當前,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內部增長紅利已經用盡,外部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并處于衰退的邊緣,我國經濟增長面臨困難。中央認為需求不足是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矛盾。據此習近平指出,當前經濟工作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擴大消費的措施首先是增強消費能力。富裕群體不缺乏消費能力,需要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是普通勞動群眾,而不同類型單位不同類型的勞動者收入有較大區別。2021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106,837元,其中國有單位115,583元,私營單位62,884元,以個體戶和非公企業雇工為主體的農民工年均收入53,184元,農業家庭經營的農民收入更低,農村只有一些實行集體所有制的村莊平均收入較高??梢?,國有單位職工的消費能力是比較高的,發展國有經濟有利于提高消費能力。提高需求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投資,習近平指出,當前民間投資盈利預期較弱,需要政府投資發揮引導作用。民間投資之外的投資包括國有企業投資,而國有企業投資相比民間投資受盈利預期影響比較小。擴大投資的主要方向是,打基礎、利長遠,加強交通、能源、水利、農業、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超前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無疑,這些重點投資在只能以國有企業投資和財政投資為主體。
3.國有經濟可以作為國家安全和經濟內循環的中流砥柱。當今中國的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般的經濟競爭加進了強烈的政治力量,把中國擊垮已經成為實力強大的美國等國家精英集團的強烈目標。美國等國家不斷加大與中國經濟技術脫鉤和封鎖的力度,挑起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維護國家的經濟穩定,光靠非國有經濟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成本競爭已經沒有多大相對優勢。維護國家的經濟循環、經濟安全與國防安全,在需要攻占的競爭前沿和需要防守的基本底線,國有企業可以根據國家安排集中力量、敢于投資、勇于應對,在關鍵時期關鍵領域可以不計成本完成彌補經濟短板、滿足民生急需、實現科技突破、提供軍工后勤等任務,而且比一般非國有企業具有更強的抗擊打能力和攻堅能力。另一方面,在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國有的生產資本不會像私人資本和外資資本那樣,在國內環境不利或國外強烈吸引的情境下大量外遷,形成“資本擠兌”沖擊經濟局勢,國有金融資本也不會像境外和私人金融資本那樣操縱市場,大進大出,沖擊國家金融市場,因而經濟金融穩定和經濟內循環與國有資本比重正相關。我國國有企業不斷適應市場競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美國等國家反對中國發展國有經濟,引誘中國收縮乃至基本放棄國有企業,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國有經濟競爭力和骨干作用更強。他們自己不發展國有經濟,是因為發展國有經濟不符合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利益,而資產階級經濟學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需要,大肆制造“私有制好”的種種迷霧,我們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要把優質存量外資留下來,還要把更多高質量外資吸引過來,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這就是說,在當今開放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擴大外資外貿規模,提高外資外貿占經濟的比重,而工作重點應是留下和吸引優質的主要是能夠帶來高技術的外資,保證貿易和外資的質量,也就是說,對外資不能不問效果與影響、不計代價竭力吸引。恰當的、效果好的對外開放才是“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同時,“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意味著對外開放要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國際經濟循環要服從國內大循環,讓國際經濟循環和諧地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讓全球資源為我所用,而國內大循環需要以國有企業為主導。
4.國有(控股)企業應是國家科技創新爭奪戰的中堅力量。未來的國際競爭,勝負的直接決定因素是科技創新水平的高低,戰爭也首先是科技戰。國內外的歷史證明,科技創新活動由國家組織便于統籌規劃、集中資源,易于克服風險厭惡,因而速度快、成本低、易突破。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可以發揮大國優勢聚集大規模的科技力量,可以由國家對大規模科技力量做出科學分工從而避免過多的雷同勞動,可以在科技創新工作分工過程中集中優勢資源打殲滅戰各個擊破,從而取得比一般國家更突出、更全面的科研業績。在科技資源統籌和科技分工過程中,國有企業無疑更易順應與服從國家安排。中國建國后一系列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國有企業、國有大學和國有科研單位在國家的組織下取得的,優良的科研基礎設施建設,也都是國家承擔的。近年來,中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北斗導航、國產航母、5G應用、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在一些重要領域攻克的關鍵技術,蘊含高難技術水平的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等杰出工程也都是國有單位完成的。國有企業還比非公企業更為重視科技創新,這從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資金流向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來。有研究表明,民營企業的金融化偏好(在總資產中金融投資比重大)顯著高于國有企業,而金融化會抑制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活動,民營企業更為突出;融資約束(外部融資的成本高或不能及時滿足融資需要)程度較低的企業中,民營企業金融化對創新的擠出效應也比國有企業更嚴重。
當前美國與中國科技競爭戰已經白熱化,競爭戰的成敗可能關系中國民族復興的成敗。美國科技主導型的經濟,對產業鏈頂端科技的控制,是美國經濟競爭力、軍事實力和全球霸權的基礎。中國是制造大國,但處于產業鏈低端,容易被“卡脖子”。中國需要在科技方面突破封鎖,建立起核心技術獨立運行的經濟體系。把核心技術的科技競爭的希望主要寄托于外資與非公經濟,是不可靠的。當前,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受到威脅,很多科技企業和代工工廠,已經或準備將產業從中國大陸遷向東南亞,臺灣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在美國半邀請半施壓的情況下也向美國搬遷。私營公司的經營目標永遠都是利潤與價值增值最大化,而不是科技創新“有恒產就有恒心”。一些所謂的科技型企業積極上市,股票急劇增值,他們便擇機套現離場,把錢放到能生錢的地方;一些企業放棄科技研發,投身于來錢快的貿易;一些企業熱衷于易于成功的模仿式創新,而對原創性尖端技術創新不愿投入。也有些私營企業投身于前沿科技研發,但具有隨機性。美國創新企業和科技巨頭資金雄厚,具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才優勢,發達國家的大學和企業普遍具有濃厚的創新追求,在創新體制上能夠較好地避免關系文化、官本位、形式主義、急功近利等弊端。中國用“新型舉國體制”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這樣強勁對手競爭,不僅需要創新機制改革,需要國家計劃的戰略規劃與引導和國家財政的大量投入,還需要更能聽黨指揮,能夠不計盈虧打勝仗,團結協作一盤棋,絕對忠誠祖國的創新主體充當科技突圍的先鋒,這樣的主體只能是國家所有的企事業單位。
5.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現代化實現共同富?,F代化不可或缺的微觀基礎。多年前,發展經濟學就呼吁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要爭取經濟發展;“發展”意味著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國的收入差距和財產差距就是“發展”亟需緩解的問題,而財富差距與市場化、私有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據北京大學課題組調查,2012年1%的富翁占有全國三分之一的財產,25%的低收入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為1%。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2019年城鎮居民全社會家庭凈資產中,20%低財產家庭僅占有2.3%,而10%高財產家庭占有49.0%;10%家庭擁有58.3%的金融資本;資產最高10%的家庭中近半數擁有經營性資產,而20%低資產家庭僅有3.5%擁有經營性資產。
共同富裕是經濟“發展”的首要追求,也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特征,而切實的共同富裕離不開國有經濟的大面積發展。首先,國有企業內部高低收入差距明顯小于非公企業內部勞資收入差距,而且私營企業職工收入顯著低于國有企業員工收入。雖然國有經濟內部也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但與私營企業的收入差距幅度不同。國企業負責人薪酬(不包括股權收入)受到統一限制,2021年94家國資委系統的央企負責人年薪多為在40萬-90萬元之間,最高的92.91萬元,最低的不到3萬元,書記董事長年薪的算數平均數為77.97萬元,而私營企業高管薪酬幾千萬元幾億元的很常見,大中型資本持有者的資本收入比高管薪酬更高。所以國有經濟比重的擴大是社會財產和收入顯著縮小的必要條件。其次,在地區間和城鄉間的平衡發展方面,私人資本完全以利潤率的高低決定資本的投向,而國家資金卻可以向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多投放,向農村多投放。再次,在社會事業方面,國家出資辦學校,可以使青少年盡可能接受平等的教育,這本身是“發展”和現代化的表現,也有利于緩解就業者收入的差距。以“公立”的原則辦醫院,醫院經營不以利潤為目標,可以使人民得到更充分、更為平等醫療,這既是“發展”的表現,也能抑制因病致貧,擴大收入差距。國家辦養老院,可以使老年服務得到有力的組織從而得到令人滿意的保障。此外,如果國有經濟在總規模上占據絕對主體單位,在稅收方面加強社會收入和財產再分配受到的阻力也將更小。
基于以上原因,習近平所說的做優做大做強國有資本、“國有企業在中國的地位只能加強”的論述是至關重要的,經濟動力轉換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應是做大國資、加強國有經濟地位。
二、發揮國有企業現代化骨干動力作用的政策措施
?。ㄒ唬┌l揮國有企業新時期現代化的骨干動力作用需要支持國有企業
公有制經濟和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保持高比重,其新時期現代化健康順暢發展中的骨干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提高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需要毫不動搖地鼓勵和支持公有制經濟主要是國有經濟的發展。
1.促進全社會國有資本積累的速度大于私人資本的積累速度。無論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都會經常發生破產倒閉或資本損失,只不過大企業關閉破產的概率低一些。在私營企業不斷倒閉或資本損毀的同時,更多的私人資本不斷地從原有企業之外涌入或補充到新建企業和原有企業中。也就是,在常規的社會資本積累過程中,私人資本除了自身的資本積累之外,國有單位職工個人的收入、非國有經濟勞動者的收入和私營企業管理者的收入會有一部分不斷地補充到私人資本中。這些收入通過設立企業、購買新發行股權或股票而擴大私人資本總額,各類基金、信托、理財、甚至存款本身本質上也都是資本的組成部分,除了證券基金與企業資本有重復部分外,新增部分就是累積的資本。但是,國有資本除了自身的積累,卻沒有其他資本補充渠道,國有資本可能的外部補充渠道只有包括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在內的國家財政。社會經濟發展了,私人資本就會越來越多,但國有資本積累的渠道單一,而且國有資本也會有損毀,如果財政對國有資本不予補充或補充的數量不及私人資本多渠道補充的數量多,那么,全社會國有資本積累的速度必然明顯慢于全社會私人資本的積累速度,長此以往,國有資本比重就將日益縮小,國有經濟的宏觀經濟效率、社會效益也就難以得到體現。因此,為了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了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為了新時期現代化進程效果更好,需要由財政承擔起大量補充國有資本及國有企業的任務。
2.尊重商業銀行按其經營原則對國有企業分配貸款。銀行類金融機構經營的基本原則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貸款的發放也必然以此“三性”為準繩,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因為所放貸款的安全性是銀行資金順暢流動和盈利的前提。發放貸款把安全性放在首位,也是保證銀行生存與國家金融安全的需要。以安全性評估貸款對象,中小非公企業貸款條件往往較差:中小企業起起落落的現象多于大企業,一般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三年;銀行在貸款評估時,會發現很多中小微企業貸款缺乏可靠的抵押品,當其無力償債時銀行將無法收回資金;一些私營企業借到貸款后轉移資產,或者大量分紅,最后留下一堆爛攤子,企業主只是以企業內剩余資產承擔有限的償債責任,使銀行遭受重大損失;我國中小微企業創業數量超過市場需求,也容易出現經營困難乃至倒閉破產。2021年我國新增注冊市場主體(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其中企業大多數是非公中小企業)2887萬戶,而市場主體總數由2020年年末的1.4億戶增加到2021年底的1.54億戶,凈增只有1400萬戶,這就是說,注銷的市場主體高達1448萬戶,超過新增注冊市場主體一半(此數前幾年總體約三分之一)。在新增注冊市場主體2887萬戶的情況下,2021年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約為111戶,基本與上年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規模持平。這意味著,向注銷的1448萬戶發放的貸款具有較大的風險。如果大銀行陷入困境或銀行大面積出現較大債務損失就是一種金融危機。所以銀行業傾斜支持中小企業過度創業和過度投資是不必要、不經濟也不安全的。銀行經營的經濟效益與資產安全關系到個人利益與銀行生死,銀行授信比較謹慎并對信用不高的貸款對象的貸款利率予以風險溢價是其經營管理常態,而不是中小企業遭到歧視,這種信貸常規做法更不是所有制偏好。如果經濟下行許多企業遇到資金困難國家希望銀行給予支持,銀行作為企業也不會專門支持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而是會分析企業度過危機的可能性決定貸款發放,如果一些大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政府施以援手也不會區分國企還是私企。實際上,不管是正常時期還是經濟下行時期,國有企業遇到的經營困難與非公企業一樣多。根據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在貸款額度不足時,商業銀行不應因特殊支持中小企業而減少國有企業正常應得到的信貸份額;在信貸資金充足時,商業銀行不必浪費性地支持中小企業而應對信用良好的國有企業以較低利率充足地供應資金。國民經濟的特殊融資需要可由政策性銀行予以滿足。
3.對于需要做大做多的國有經濟,至少應與非國有經濟一樣享受各項支持政策。一些文章經常說國有企業享受政府補貼和偏袒,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正如央行負責人郭樹清所說,國有企業總體上從政府得到的是負補貼,國有企業的稅負大約是民營企業的2倍。這種狀況需要加以改變。(1)在一般財政信貸支持方面,稅收減免、財政補助、信貸窗口指導支持和地方特殊優惠,中小企業享受的,國有企業應同樣享受。(2)在國家科技基金支持方面,國家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對象是中小企業,具體投入種子期和初創期企業技術創新、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機構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早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方法主要是無償資助。實際上,設立國有企業創新基金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國有企業也會遇到技術創新資金不足、難度大、風險大、不敢進入的研究項目,而且國有企業尤其需要通過創新做大做強。(3)在國家投資基金支持方面,國家出資設立了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為政策性基金或“風險投資基金”,通過扶持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資金創業投資。具體做法是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中的“政府投資基金”采用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投資;“政府引導基金”通過投資于其他股權投資基金發揮作用;地方政府還會設立扶植某個產業的產業投資基金。顯然,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創業,主要是用國有資本支持私人企業。為了支持國有經濟的發展,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也應當引導國有企業創業投資。(4)在國家融資資助方面,財政對企業有很多資助方式,如,貸款風險政府補償;財政委托優惠貸款;財政為中小企業購買融資擔保保險;對小微企業或特定產業貸款貼息;財政支持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財政資金引導建立信用互助社;政府和社會資本PPP合作等。這些資助方式受惠的主要也是中小企業或非公經濟,而對于從事戰略性和前沿技術研究以及遇到暫時困難的國有企業,對政府的上述資助方式也有必要分享。
4.宏觀經濟效率更高、社會效益更好的現代化骨干力量國有企業需要得到更多的國家支持。(1)財政、信貸、投資支持政策應更多地支持國有企業,尤其是,如果國有企業不能享受社會資本和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則應另行制定較大力度的國有企業支持政策,讓國家的資金更多地流向國民經濟順暢發展的在主導因素國有企業。(2)國家科技計劃和人才資助計劃的政府資金應向國有企業傾斜。(3)為了改變很多科研項目與生產脫節的現象,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應由政府出面組織產學研結合,例如將一些大學研究單位列為國有企業研究所并由企業管理,安排國有企業科技人員到大學等科研機構從事與其企業業務相關的技術研究,政府投資基金幫助大學和國有研究機構建立附屬的成果轉化企業。(4)最后,國家要運用財力調動國有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幫助企業改善創新機制,如由國資監管部門對創新效果突出的科技人員和企業領導給予現金重獎,制定政策推動制造業國有企業大幅提升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的薪酬待遇,推動企業提高科技人員的決策發言權、實際決策權、科研自主權和工資水平。
(二)發揮國有企業現代化骨干動力作用需要完善國有經濟運行機制使其健康發展
國有企業存在著貪污受賄、損失浪費、收入分配不合理、隨意投資、行為短期化、進人走后門、用人任人唯親等現象,這些現象降低了公有制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嚴重影響權力精英、理論精英乃至社會群眾對國有企業的擁護度,也影響國有企業的效率和效益。2022年七、八月間,國有芯片領域一批高管被查,無疑,這批手握大權的“一把手”的腐敗行為遲滯了中國大陸與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芯片競爭的進程。國有企業的功能不是自然實現的,優良的微觀效率是國有經濟做大做優做強做多充分發揮作用的必要保障,而提高國有企業微觀效率又需要國有經濟具備良好的運行機制。目前國有經濟運行機制的突出問題,亦即諸多消極現象產生的根源、影響國有經濟微觀效率的關鍵,在于國有經濟經營決策權和國有企業管理權的配置。
關于國有經濟的經營決策權,通行的說法就是政府應當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要簡政放權。這里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會掌握在誰的手中?理論上,企業中可能參與經營決策的主體包括股東及股東會參加者、黨委會董事會及經理層成員、組織機構中的書記董事長及總經理、職代會代表等等,但在實踐中,這些管理主體中有些人不能參與決策,有些人只有討論權和形式上的表決權,而決策的主導權往往控制在一兩個人手中。當個人為公共事務決策時,他的個人偏好和某種利益必然不同程度地摻雜其中;不然,黨、國家和社會也就不會強調民主決策、集體決策、權力制約,國家也就不需要持續反腐。
企業經營決策首先就是國有經濟投資包括政府投資的決策,投資會如何影響國有經濟取決于投資如何決策,如何決策又涉及到誰在決策中起主導作用,而不同的人決策的動機和后果有所不同。有的決策主導者看重企業規模的擴大客觀上帶來他的地位提升,因而在成功概率偏低的情況下堅持冒險投資融資。有的決策主導者企圖利用投資過程中的機會謀利,因而在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堅持上項目。有的決策主導者更看重企業近期經濟效益對個人利益的影響,或忌憚科技創新的高風險性,因而輕視對長遠發展更為重要的科技投資與人力人才的投資。有些地方政府領導人任期短,為了短期政績、面子工程、財政寬裕而大舉借債,如為了增加賣地收入而要求地方融資平臺大量融資投資,造成債臺高筑,積累金融風險。有些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具有類似的投資特征,在經濟比較繁榮時盲目樂觀脫離市場容量擴大投資,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或發生損失。凡此種種,都需要予以有效的權力制約。
國有企業管理權的配置對國有經濟的效率和發展影響也很大。例如國有企業收入分配權的配置存在的問題不小。長期以來,在片面理解國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讓企業成為獨立經營實體的背景下,國有企業的收益絕大部分留在了企業,收益分配形成了集體化、集團化特征,并通過不太合理的方式在內部分配,一些高收費的企業對高盈利是也隨意處置。有些企業對派遣工、非正式工發放低薪酬,有些國企則發放過高的薪酬,有些企業薪酬分配具有隨意性,這種現象造成不良影響。就薪酬過高而言,一是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性質,侵蝕了國家資本。收益是所有制的實現,收益歸集團所有,這些集團在一定程度上就摻進了集體所有制的性質。公益類國有企業收益的“全民所有”轉變為“集團所有”。實際上非公益性企業也是如此。二是削弱了企業發展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個人高分配被學術界稱為“工資侵蝕利潤”,明顯對一些企業的衰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降低了國有經濟的宏觀效率,到后來,這種影響依然存在。三是加劇了國有單位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和單位內部分配不公,導致了人才的不合理流向和制造業人才的流失。此外,企業各種管理制度如人員提拔,人才錄用、設備與材料采購等方面的操作流程,往往缺乏嚴密的有效的權力制約,也都會成為國有資本和企業效率被侵蝕的途徑。醫院藥物由政府部門集體采購,使得藥物價格斷崖式下跌,證明原有藥物采購制度非常不嚴密,一些工商交企業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類似問題。
保證國企合理決策與科學管理,靠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片面強調企業自主權將使國有企業的問題雪上加霜。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治理,通行的規則是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所有者的權能,出資機構直接管資本。這里的問題是,(1)政府和出資機構是什么?政府和出資機構怎樣規制企業管理者?(2)最終的真正的所有者是誰?人格化的所有者有沒有必要直接出面參與國有經濟治理?實際上,所謂“政府”和“出資機構”是個人主導的一群人,這群人雖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并不必然比國有企業領導層更可靠,他們監管企業仍然可能摻雜各種私心。監管企業沒有可能和必要摻雜私心或不同人的私心會互相抵消的只能是真正的所有者全體國民。與私營企業治理機制不同,國有企業需要真正的所有者人民群眾參與監督與決策,以防止國企行為侵蝕社會利益。包括職工在內的公眾直接參與監管,是國有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
所以,管好國企的第一個關鍵點是,所有者代表與國企領導需要由最終所有者人民群眾來制約,而人民群眾的有效制約也就是有效的全過程民主。體現全過程“民主”的核心措施是把公開討論和某種投票表決作為征求意見的必要補充。
另外,新時代對國企監管以管資本為主,所謂管資本,實質就是以大股東的身份管企業。管資本最終落腳點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或增進人民的利益,為達此目的,要需要讓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要讓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管資本可以運用資本運營等手段,但資本運營不可能是全部的手段,也不是最重要的手段,最重要的手段是管好企業;為了管好企業,管國有資本的主體大股東就不能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者,國有企業既不能由國家直接管理也不能完全放任企業負責人自行經營。對于國資如何管資本,無需拘泥于某一原則,怎樣管資本能夠管好國有企業,就應當怎樣管資本。只要國有企業未能充分做到任人唯賢,未能制止住吃回扣、亂花錢、不合理投資等行為,所有者的代表國家或大股東就有責任制定新的權力制約規則、建立新的民主機制,堵住各種管理漏洞。至于企業自主權和政府放權,也不能簡單地規定某一固定的抽象原則,國有經濟的權力劃分,根本原則在于,分清哪一權力由哪些主體主導行使更具比較優勢,但每一權力主體的權力都應能夠很便捷地為另外的權力主體所否決。
與中小私營企業不同,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和大型公眾私有公司的管理者不是所有者本人,管理者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具有沖突的一面。與計劃經濟中的國有企業或抽象形態的國有企業不同,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微觀利益與社會宏觀利益之間也存在矛盾的一面。緩解管理者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矛盾、企業利益與所有者利益的矛盾,不僅需要所有者直接監督,也需要所有者代表機構完善決策規則并監督其執行情況,以便約束國企領導者的決策行為;同時,也需要在社會公眾監督的基礎上,由國家的計劃、政策與管理活動引導與規范企業行為。
所以,管好國企的第二個關鍵點是,國家要在合理分權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國有企業預防不良行為的制度建設和重大事項制約機制細節構建。放權、激勵、事后追責都不能保證國有企業健康發展,而制衡權力和堵塞腐敗制度空間則是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國家對國有企業不但要制定統一的法律規則和指導政策,還要對領導者選聘、投資方向、收入分配、敏感事項和民主管理進行直接的審批、指導和制度建設,也就是進行必要的規則干預和決策制約。在高級互聯網信息時代,決策制約完全不會像人們擔心的那樣會影響決策的速度。
管好國企還有其他重要事項,如,全過程民主與政府黨委領導、企業黨委領導有機結合,決策機構加強集體領導,貫徹好按勞分配原則,防止國企領導頻繁變動導致長遠發展動力不足,推進管理干部的競爭性選拔,等等。
參考文獻
[1] 程恩富、董金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社會主義本質內涵的豐富和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
[2] 何干強:《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若干觀點》,《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11期。
[3] 張建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才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海派經濟學》2023年第1期。
[4] 江宇:《穩住經濟的關鍵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海派經濟學》2023年第1期。
[5] 陳享光、張志強:《2021年我國宏觀經濟問題研究新進展》,《當代經濟管理》2022年第12期。
《政治經濟學研究》2023年第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