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我國農村推行責任制的改革,有些網友分析認為,最大的好處不是解決了吃飯問題,而是解放了生產力,讓農民自由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但這種看法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如果說農村改革解散了生產隊,從而使農民可以個體選擇經營方式,這是解放了勞動力,而不是解放了生產力。
一,一位網友的質疑。
有位網友(今日頭條:2023-11-19 16:32·接不了軌)就以《為什么有些人總是說包產到戶是解放生產力了?》為題專門談了這個問題:
“解放生產力這是由于勞動工具的改變而發生的。包產到戶后中國大地上一下子把剛剛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機械化工程徹底廢掉,重新回到刀耕火種的時代。直到2010年農村的機械化程度才趕上生產隊后期。顯然從這個角度說解放生產力是說不通的,萬萬沒有的事。那他們口中的解放生產力是干什么了?他們說是農民可以外出打工了。打工是干什么?這個只有打過工的人是知道的。但這和生產力怎么能扯上關系了?
那些年農村的生產力是一點也沒有提高,至于打工,我見過的,親身經歷過的,聽過的沒有一個能過上好日子的。除了牛馬般的勞動,很難得到勞動報酬不說,很多人很多時候都面臨著各種危險。受傷幾乎是天天發生的事情,有了問題連個說話的地方都沒有。希望那些污蔑毛主席的人有有一天會良心發現,不在說這樣的話。”
這位網友事實上是點到了問題的要害。
二,現在的農業面臨的現實是什么?
如果我們說的解放生產力是農業生產力的話,那么,解散生產隊只是解散了集體形式的農業生產力,而使農業生產回到原始的個體生產力狀態。是的,生產隊的解體確實使農民自由了,這種自由不僅可以讓農民有選擇如何種田的自由,同時也給予了農民選擇打工、做生意因而可以把耕地拋荒的自由。現在我們看到,人多地少的大國,一方面是大量進口糧食,而另一方面是農村空心化、農民老年化、耕地拋荒的現象日趨嚴重,而更致命的是,我國現在的種田成本高昂,農民如果單純依靠種田,解決吃飯問題尚可,但要解決就醫、撫養孩子等基本需求卻滿足不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連勞動力再生產也不能維持了,這與生產隊時期一對夫婦撫養3、4、5個孩子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在我們面臨的現實是什么?就是農業的邊緣化。農業,如果連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員連自身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那么,它整體行業的發展就必然會趨向衰退和淘汰。而對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這顯然不是什么好事。我們的年輕人可以遠離農村,依靠打工過日子;我們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也可以因為解散生產隊恢復自由,從而沾沾自喜。但是,你如果稍稍把眼光放大一些,想一想如果之后國際形勢的變化導致進口糧食不能持續的情況,那我們又會面臨一種什么狀況?
三,拆了機器用零件,不是解放生產力,只是恢復原始生產力。
我國的改革是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口號下進行的。但是,對于什么是生產力?什么才是解放生產力、如何才是發展生產力卻不甚了解。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叫做包產到戶解放了生產力,事實上就是一個天大的誤區。
生產隊的集體生產方式解散了,因而農村的勞動力也就沒有了束縛。這如果可以稱為解放的話,那是解放了勞動力。而如果從生產力的角度說,則是解散了農業生產的集體生產力。
生產力是有現代生產力與原始生產力的區別的。
農民個體經營的生產力,這種采用個體勞動+簡易工具所形成的生產力,就是原始狀態的生產力。而采用分工與協作的有組織的生產力叫做現代生產力或社會化的生產力。采用行政手段解散人民公社,恢復農民的個體經營方式,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其實質就是把分工協作的生產組織拆除,還原個體勞動的原始方式,形象一點說,就是拆了機器用零件。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以能夠戰勝封建社會的小農生產方式,靠的就是分工與協作的社會生產力的形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不是一開始就是機器大生產。在使用機器大生產之前,產生了工場手工業,就是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傭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資本論》第十一章:協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以具有個體農業所不具有的優越性,就在于它的生產具有分工基礎上的協作而形成了生產方式的整體性。什么是協作呢?“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相互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馬克思 《資本論》第十一章)。協作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使個人勞動具有了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一是協作節約了生產資料。
采用生產隊的方式,讓農民進行集體生產,讓擅長撒種老手來撒種,讓有文化的年輕人做農技員,讓精細的人做會計,讓長于管理的人做隊長,讓年輕力量大的勞力做重體力勞動,讓婦女和年老之人做輕松的農活,使整個生產隊的社員取長補短,把各個分散的個體變成能發揮各人長處的有機整體。這就如形成了一臺更有效率的機器。這是把零件組裝成機器,形成了大于個體勞動生產力相加總和的整體性的功能和效率。這也是現代社會生產方式能夠戰勝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關鍵所在。
生產隊類似于集體生產的工場手工業,是形成了整體性功能的社會化生產力,而分戶單干的個體經營則是原始方式的生產力。因此,推行承包制的改革、并發展為分田單干的變化,其實質不是解放生產力,而只是把具有整體性功能的社會化生產力恢復為原始生產力。
四,個體經營的恢復出現了哪些變化?
在中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生產方式,小農個體生產模式所形成的慣性思維是十分強大的。許多人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在紀律約束條件下的集體生產方式,他們有一種不習慣;同時,對于人民公社這種新的社會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家庭生產方式相比是一個新東西,使囿于傳統觀念人看不慣、不舒服;因此,在解散生產隊那一刻,許多農業勞動者會有一種輕松感,終于可以自由自在了,而一些習慣了產權思維的專家、學者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與此同時,農村的干部也省心了不少,糧食多得少得,都是各家各戶的事,再也不用做領導的去操心了。因此,把一堆零件組裝成功能完備的機器是千難萬險,但把一臺機器拆了卻是非常容易。
但是,隨著單干模式的展開,實際問題馬上出現了:
1,分田單干形成了額外開銷:
譬如一個生產隊,三十戶左右的人家,一百多口人,200多畝地,本來生產隊用一大一小兩臺脫粒機(四工位和兩工位的各一臺)就可以解決隊里的脫粒問題。但是,在分戶單干之后,雖然每戶的責任田多的只有五六畝地,少的是二、三畝地,那30戶人家每戶都要買一臺脫粒機和一只馬達,需要七、八百元的費用。這在當時糧食價格很低的情況下,承包戶靠幾畝責任田,需要多少年、增產多少斤糧食才能補回這多出來的開銷呢?
假如我們認可推行責任制的改革多打了糧食,那么因為這種改革多增加的成本費用能不能與增產的糧食相平衡?
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這是解放生產力還是浪費生產力?
對于這種得失應該如何計算?不知道有沒有人考慮這樣的問題?
2,回歸原始種植狀態:
還有,到推行責任制時,許多生產隊都已經有拖拉機了,但分戶單干時,誰有錢買來使用?如果大家都買不了,怎么處理?本來生產隊已經實行了半機械化,但分戶之后,別說拖拉機,連耕牛也用不起(一家幾畝責任田,養一頭耕牛也不合算),于是只好再回到人工翻田、斬土的原始種植狀態。
3,分戶單干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雖然只有幾畝地,但人工翻田畢竟很吃苦。于是,有人便想出了簡化作業環節的做法,稱之為懶種田:例如,原來種麥子,需要在稻子收上來之后,翻耕,把泥土打碎,施肥,撒種、蓋麥,挖溝等工序才能完成。分戶種植之后有人便想出了節省的做法:在稻子還沒有收割之前一星期即撒下麥種,待收割稻子時,即已經長出麥苗,挖個排水溝就算完事,至于化肥則乘著那個時候下雨了撒一下,麥子就種好了。至于如此施肥的效果如何,管它呢,反正自己的責任田自己做主,旁人也不會說什么,至于產量高低更與別人無關。許多人說,為什么生產隊一年干到頭,有干不完的活,包干到戶怎么干個一兩個月即完事了?原因就是分戶種植自由了,想怎么種就怎么種,于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層出不窮的種植方式都出來了。于是效率大大提高了。
4,為什么耕地會被拋荒?
農村耕地被拋荒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的、現實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現在的農村,農民僅靠種田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的生存發展需要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現在的農村,農民靠種幾畝田,只能度個溫飽,若要培育子女、讓自己的孩子順利成家立業,甚至還要撫養老人的話,那微薄的種田收入已經遠遠不夠。也就是說,現在農村的農民,僅僅依靠農業生產已經不能維持最簡單的勞動力再生產了。
基本原因是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農民的勞動生產力基本沒有什么發展;而農民的生存環境,隨著市場化改革,其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成本和農民生活成本大大提高。過去雖然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但每個農業勞動力也可以種個幾畝地;而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農民的勞動生產力卻沒有多大提高,在不能實現以大塊田為基礎的高度機械化的情況下,許多地方一個農民所能種植的也還是那幾畝地;相反,農業生產成本卻大幅提高,因而農民的收入相對而言是減少了。所以,解決溫飽沿可,但你不能生大病,因為現在的醫藥費太貴了;你不能培養孩子,因為現在的教育費用負擔不了;你買不起房,因為現在的房價太高了。你僅僅靠種田,生了兒子,卻不能供他讀書;買不了房又娶不了媳婦。這就是許許多多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拋下妻子兒女外出打工的現實原因。
于是,家里有老人的,則老人承擔了種田的責任;家里沒有老人的,那耕地也就只能拋荒了。
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如果說真的調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那它同時也解散了已經形成的集體形式的農業生產力,從而使農業生產回到了原始的、一家一戶的種植狀態,由此帶來兩個明顯的結果:田塊的碎片化限制了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可能性,而局限于一家一戶的規模則限制了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投入的可能性。而沒有高度機械化的實現,農民的種植的勞動生產力難以提高,當然農民收入也難以提高,這是農村留不住年輕人的原因所在,也是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沒有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實現和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農村產業結構也難以朝著農、副、工全面展開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難以實現的根源所在。
農村改革,從最終結果上看,事實上是解散了農業生產力,不只是解散了集體生產力,而且部分解除了原始狀態的個體生產力。
一個基礎性的產業,連它的從業人員自身的再生產都保證不了,連它的從業人員都留不住,振興鄉村也就只能是一句口號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