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講到了《讀《資本論》需要搞懂的幾個問題(1)——資本不是物》(今日頭條:首發2023-11-14 13:58·吳海平2021)一文。文章強調了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體現。文章引用列寧的話一一“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出“列寧的這句話,是我們理解《資本論》的一把鑰匙。”這個觀點是十分正確的。
資本是一個多義詞。在一般意義上來說,就是做事的憑借,守本分,牟取利益的憑借等等。
在經濟學上,就是“牟取利益的憑借”這一普遍意義在經濟活動中的具體化。經濟學中的資本概念,具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性質區別:百度知道對資本的解讀基本上反映了馬克思的資本觀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是指資本家占有、并用作剝削手段的生產資料和貨幣。是一種由剩余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并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資本的主要特征: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2.、資本是一種運動
3、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
資本是一種支配權,對物的支配權。在資本主義逐漸是生產資料與生產者分離后,也就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無產者之后,這種對物的支配權就是資本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
要獲得這種支配權,首先要求資本是一種居于統治地位的社會力量。資本是一種在古希臘奴隸制條件下就已經高度發達的經濟范疇,單只是在近代的生產力基礎上,才允許其獲得這種統治地位。”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資本 (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基本概念)。
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資本,是指生產要素:
“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資本是投入(生產資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勞務、土地、資本。資本是指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它是耐用品。根據現今主流宏觀經濟學觀點,資本可以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知識”(百度百科-資本)。
在本文中,我想講馬克思的資本范疇的三個基本點。
一,資本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
什么是資本呢?
所謂資本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具體存在形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的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在當前考察的場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產資料的分離是既定的出發點,并且我們已經看到,二者在資本家手中是怎樣和在什么條件下結合起來的一一就是作為他的資本的生產的存在方式結合起來的”。
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看到,資本的第一重涵義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具體存在方式。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是以資本的具體形式存在的。
理解資本這一涵義,我們必須首先有明確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概念。
任何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當我們平常說到生產力時,事實上它只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從生產力到社會生產力,使生產力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但是,社會生產力相對而言,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的具體化。
事實上上,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總是具體區分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個體性存在的。那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考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是如何結合的。如上所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作為資產者的資本的生產的存在方式結合起來的。簡單地說,資本主義生產力,也就是資本的生產力。
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兩點:
當我們考察社會生產力的特點是,它總是以一定的社會所有制為必要前提的。例如上面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點,即自由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作為資產者的資本生產的存在結合起來時,它就是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必要前提的,那就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掌握在資產者手中,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一無所有。少數人占有生產資料,絕大部分人是一無所有,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這種基本特點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是作為資本生產的特殊方式存在和發展的。這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所有制形式必須與生產力發展水平要適應”觀念是根本不同的。當我們考察現實的社會生產力時,社會所有制是決定社會生產力結合方式的必要前提,而不是反過來,由什么生產力水平決定所有制形式。一種新的社會所有制形式的出現,常常是由社會革命所決定,例如我國商鞅變革中封建社會所有制的形成,例如英國圈地運動中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形成,例如我們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形成等等。
社會生產力的特點會隨著社會所有制的變更而發生變化。這一點是不能理解的。例如,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特點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生產力以資本生產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這種生產力的特點,是會隨著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當社會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資產者被消滅,那它的生產主體就會由資產者轉變為勞動者,因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以資本生產的特殊結合方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一句話,資本生產方式會隨著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消失而同時消失。
二,資本是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運動方式。
什么是資本呢?
上面在歸納資本特征時講到了兩點: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2,資本是一種運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第二篇專門討論了貨幣是怎么轉化為資本的,考察了簡單商品流通過程如何轉變為資本的流通過程。
馬克思在把資本的流通過程與商品的流通過程比較中,說明了商品流通過程的性質和特征,從而說明了資本和剩余價值的內涵:
在商品流通中是為買而賣,以商品開始,通過貨幣中介,再回到商品:例如,我去把種的稻子賣了,再用賣稻子得到的錢去買需要的衣服,整個過程實際表現為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交換,表現為質的區別;而資本的流通過程是為賣而買,開頭和結束都是貨幣,例如,老板化錢請了工人和買相關材料機具制造出產品后再賣出,又變成了貨幣,整了過程實際表現為貨幣與貨布的交換,表現為量的差別。資本的流通過程之所以會有意義,是因為投入的貨幣與回收的貨幣發生了量的差異.例如投入了100元,回收時變成了110元、120元。也就是說,在資本的流通中,原來預付的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來,而且還產生了增殖。正是有了這種增殖,所以貨幣也就轉化為資本,而這增殖的價值量,就是剩余價值。
“價值時而采取時而拋棄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時又在這種變換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擴大自己,價值作為這一過程的擴張著的主體,首先需要一個獨立的形式,把自身的同一性確定下來。它只有在貨幣上才具有這種形式,因此,貨幣是每個價值增殖過程的起點和終點”。
“在簡單流通中,商品的價值在與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對立中,至多取得了獨立的貨幣形式,而在這里,商品的價值突然表現為一個處在過程中的、自行運動的實體。商品和貨幣只是這一實體的兩種形式。不僅如此。現在,它不是表示商品關系,而可以說同它自身發生私自關系。它作為原價值同作為剩余價值的自身區別開來,作為圣父同作為圣子的自身區別開來,而二者年齡相同,實際上只是同一個人。”
“因此,價值成了處于過程中的價值,成了處于過程中的貨幣,從而也就成了資本。它離開流通,又進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擴大自己,擴大以后又從流通中返回來,并且不斷重新開始同樣的循環。”
從這里可以看出,資本必須把它理解為一種運動,而剩余價值只是這種運動中產生的增量。因此,沒有資本的運動,也就談不上剩余價值。
在上面,我們明確了資本的概念和涵義。那資本家的概念又是什么呢?馬克思是這樣來定義的:
“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貨幣所有者變成了資本家。他這個人,或不如說他的錢袋子,是貨幣的出發點和復歸點。這種流通的客觀內容一一價值增殖一一是他的主觀目的; 只有在越來越多地占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因此,絕不能把使用價值看作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潤,而是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
到這里,我們已經明白了資本、剩余價值和資本家的基本概念,明白了必須在運動中來看待資本和剩余價值,也明白了資本家,只是那些能夠執行資本職能的經營者才算是真正的資本家。
通過以上關于資本即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運動方式的知識的了解,我們就應該把資本理解為一種運動,即價值的自我增殖運動。這種運動必須要有合格的、或者說是規范的利益主體一一即人格化的資產者或資本所有者,而他的特點就是“越來越多地占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唯一動機”,或者說必然地具有剩余價值的貪欲。
在國營企業,也是建立的產權制度,但為什么缺乏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呢?為什么缺乏企業健康運行的經營機制呢?
原因就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是國營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因此,在建立產權制度條件下,國營企業或公有制企業是不存在真正的價值運動的資本運動的主體的。國家不是具有“越來越多地占有抽象財富”的動機的人格化主體,主管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企業員工也不是具有剩余價值貪欲的資本所有者。因此,雖然國營企業或公有制企業也建立了產權制度,但在企業內部卻不存在真正的價值自我增殖運動的必要條件。因此,雖然形式企業也有利潤、成本等指標,但由于產權主體缺乏,它就如一輛沒有動力系統的汽車,模樣兒很好看,但卻不能正常運行。
三,勞動力商品化是資本運動形成的必要前提。
正如前面所說,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資本所以能夠帶來剩余價值,是因為資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自我增殖的運動。更確切地說,資本是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運動方式。
那這里所說的“資本主義條件下”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勞動力商品化。
也就是說,只有在勞動力商品化的條件下,資本才能存在,或者說只有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才有可能作為資本生產的形式存在和發展。
為什么簡單的商品流通形式轉變為資本的流動形式,就會產生剩余價值呢?這是因為在市場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商品,即勞動力商品。相比于一般的商品,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價值就是價值形成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就是價值創造過程。正因為這一特殊性,決定了資本生產過程必然產生剩余價值,從而使貨幣有了增殖,貨幣本身因為有了增殖而轉變為資本。
正如開頭引文所談到的,資本體現的是一種特殊關系,即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力的賣買關系。勞動者作為勞動力所有者,在市場上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產者,資產者按照一定的市場價格取得勞動者的勞動力使用權,然后,進入生產過程,勞動者的勞動就屬于資方或企業所有了。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力價格與勞動者勞動所實際創造的價值形成一個差額,這個差值就是剩余價值。
記住,資本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運動方式。資本是價值的自我增殖運動,這是在資本所有者主導、滿足資本所有者的價值自我增殖運動。
認識馬克思資本范疇的三要點,不僅對認識和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私營企業的運行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且這也是探索社會主義條件下價值的運動方式的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