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民主黨內一些人尾隨伯恩施坦,狂熱鼓吹“批評自由”,導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出現思想混亂。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和理論挑戰。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結合時代特點和俄國實際,從訴諸群眾的價值向度、內在結構的本體向度、面向實踐的現實向度、面向未來的發展向度等多個維度剖析了“批評自由”的本質和弊病,回擊了“批評自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民性、整體性、實踐性、發展性的漠視和歪曲,闡述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根本觀點。列寧對“批判自由”的批判及其所闡發的馬克思主義觀,對于我們澄清錯誤認識和片面理解,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批評自由”是愛德華·伯恩施坦借口資本主義發展新特點,用資產階級觀點批判、否定和“修正”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口號。受此熏染,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滋生出所謂“新的批判潮流”,它打著“批評自由”的旗號攻擊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導致黨內出現了思想上的混亂和政治上的動搖。在嚴峻的形勢下,剖析“批評自由”的實質,教育引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清“批評自由”的危害,把一切先進戰士爭取到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是實現全體人民政治自由的理論前提和思想基礎。為徹底地、英勇地捍衛真理,發揚工人階級的革命斗志,列寧撰寫了《怎么辦?》等多篇論著,對“批評自由”進行批判駁斥,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科學闡釋。
一、“批評自由”的緣起及其在俄國的變種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發生大轉折的時代,社會生活條件的劇烈變化和階級關系的深層次變動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就是深刻的瓦解、混亂、各種各樣的動搖,總而言之,就是馬克思主義運動的極端嚴重的內部危機”。在充滿新變化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受著自誕生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首先,被各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應用的科學技術充分顯示出“歷史杠桿”的作用。伴隨著科技運用于生產過程并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經濟特別是重化工業迅猛發展,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和資本迅速集中,壟斷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容納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擴大,在一定范圍內突破了自由競爭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頻繁出現的狹隘界限,資本主義發展呈現暫時的和平繁榮景象。其次,資本主義出現的新特點反映到階級關系上,就是資產階級統治政策的改變。為了分化工人隊伍、麻痹工人革命意志,資產階級或是用通過暴力掠奪得來的超額利潤的一小部分培植“工人貴族”,或是在制度范圍內有限地擴大民主,使無產階級可以通過“合法”方式取得一些利益。于是,馬克思、恩格斯闡述的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結論是否成立的問題,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策略手段以及一些重要原則是否正確的問題,被十分尖銳地提了出來。圍繞這些問題,第二國際后期的理論家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場規模浩大的論爭。伯恩施坦于1896—1898年在《新時代》雜志上發表的總標題為《社會主義問題》的一組文章,成為“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急先鋒”。1900年10月,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圍繞法國社會黨的米勒蘭入閣事件,形成了從原則上強烈反對并要求制裁、以隱蔽的形式為其辯護、給予十足支持的不同意見,標志著第二國際內部分裂的格局已經清晰明朗,修正主義在第二國際中占據了上風。1901年9月,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盧卑科代表大會上,伯恩施坦公開要求對馬克思主義有“批評自由”,在國際上掀起了“修正”馬克思主義的狂潮。
在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泛濫的影響下,俄國出現了新的“批評”派,即“合法馬克思主義”。伴隨俄國革命斗爭的起伏發展,“批評”派內部不斷演變,最后以社會沙文主義的形式呈現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影響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與“篡改”。第一個時期即俄國社會民主黨成立初期,“合法馬克思主義”與經濟主義結成了一對機會主義的孿生兄弟,一方面輕視、忽視革命理論,另一方面打著“批評自由”的旗號背棄馬克思主義。第二個時期即1903—1908年疾風暴雨般的革命考驗時期,一方面,布爾什維克主義徹底革命的策略得到加強、深化和檢驗,另一方面,也使“巨流底下的全部渣滓重新泛起”,暴露出孟什維克主義所奉行的策略和公開行動,客觀上等同于讓無產階級依附自由派資產階級,排除馬克思主義對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指導,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組織上成了“經濟主義”的直接繼承者。第三個時期即1908—1914年的反革命時期,孟什維克主義掀起了放棄爭取另一次革命斗爭、放棄秘密組織的活動的錯誤潮流,產生了取消主義,以全新的形式把機會主義策略和革命的問題提上了日程。第四個時期即1914—1915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取消派的主要集團粉飾戰爭的反動性和侵略性,欺騙工人群眾,轉向了社會沙文主義。可見,雖然斗爭的形式和起因在不同時期的表現不同,但“批評自由”在不同時期的主要代表性流派之間不僅有思想上的聯系,而且有直接的歷史繼承關系。因此,列寧在每個階段對其主要流派的抨擊構成了批判“批評自由”的一個總的戰役。
列寧以剖析“批評自由”的實質與危害為重點,從原則、特點、內容和目的上對“批評自由”的實質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列寧指出,“批評自由”。從原則來說,表現為“立場的內在的虛偽性”,即“各種公開的和偽裝的資產階級思想家自由批評馬克思主義”;從特點上看,是在“反對教條”的外殼掩飾下,“自由地拋棄任何完整的和周密的理論”;從目的上看,試圖“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了空洞的說教”,消解對工人運動的指導作用;從內容上看,是直接從資產階級的書刊上搬到社會主義的書刊上,充分暴露出其“對理論思想發展的冷淡和無能”。在這一基礎上,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批評自由”的理論批評;其實質是為政治要求服務和辯護的,為了把工人運動變成自由派的“尾巴”,把革命的工人政黨變為改良主義的政黨,公開地或隱晦地“用資產階級觀點來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一切基本思想”。因此,亟需從理論上完成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將“批評自由”從黨內清除出去。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斗爭的指導思想和旗幟,是工人階級爭取解放斗爭的一切活動的基礎。新的“批判思潮”曲解和攻擊馬克思主義,給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帶來了重重阻力,導致工人運動不僅呈現出“零散狀態”,而且失去了“政治意義”,進而助長了黨內在重大理論、綱領、策略問題上的意見分歧,嚴重危害著革命事業的健康發展。列寧站在新的時代高度,堅持把價值立場同辯證思維有機統一起來,科學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一貫堅持的根本原則:具有體系完備又結構嚴密的內在屬性,關照社會變革與物質生活的實踐功能,處于歷史過程之中又富有創造性的鮮活特征。這就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批評自由”的界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創新發展,引導俄國工人運動走上反對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的革命道路,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二、以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批判“批評自由”的虛偽性
新的“批評思潮”與布爾什維克在理論、組織、策略等重大問題上的分歧源于根本政治立場的分歧。他們標榜自己“站在無產階級爭取政治和經濟解放的階級斗爭的立場上”,但其言論中卻充滿為資本主義辯護的氣息。如“合法馬克思主義”極力“粉飾”資本主義,直接露骨地宣揚“我們不文明而去向資本主義學習”,贊美資本主義具有“無限可能性”。同時,在革命的喘息時期已經結束的緊要關頭,孟什維克主義在實際運動中麻痹群眾的積極性,抹煞人的主觀因素和積極活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成為提高人民群眾覺悟的嚴重障礙。更具危害性的是,“批評派”一味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茍且偷安”,主張“把工人的黨教育成為一群脫離群眾而代表工資優厚的工人的人物”。列寧指出,他們是“唱著準社會主義的高調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對其表現出的資產階級黨性給予了深刻的批判,并在堅定人民立場、明確價值原則、激發價值創造的過程中生動地詮釋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
第一,站在人民立場始終不渝地捍衛人民利益。毫不動搖地堅守住最受剝削和壓迫的無產階級立場,始終不忘最根本的利益,不僅不妨礙正確地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反而是最深刻、最正確地認識現實、揭露錯誤思潮階級實質的必要條件。正是基于最大限度維護工農群眾利益的價值原則,列寧對“批評自由”這一口號作了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分析,指出“批評自由”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文化訴求的一種觀念反映。他說,不能被外表的“漂亮禮服”所迷惑,不能被“動聽的名字”所取悅,而是要透過表面看本質,透過言語看行動。自由作為反封建時期的口號,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可是,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后,在工業自由的旗幟下發動最具掠奪性的戰爭,在勞動自由的旗幟下掠奪勞動者,特別是當先進輿論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自覺的工人運動開始萌芽的時候,資產階級各派就打著虛偽的“自由”旗號聚集在一起攻擊馬克思主義。因此,新的“批判思潮”不是要捍衛人民的利益,而是要捍衛自己的利益,歸根結底是捍衛資產階級的利益。針對這種丟棄人民利益的觀點,列寧認為,只有勇于站在揭示資本主義矛盾發展和階級斗爭客觀規律的最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認識現代社會的對抗性,才能爭取到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俄國的整個新紀元正是靠人民的熱情贏得并且支持下來的”。
第二,充分鍛煉和發揚群眾的主動精神。相比“批評自由”的擁護者麻痹群眾的革命意志,列寧則是為了現實的人,即為了深受黑暗現實雙重壓迫的工農群眾而英勇斗爭,重視調動能夠進行斗爭和關心這種斗爭的社會力量,注重動員鍛煉群眾,教會他們“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使其不可遏制地成長壯大。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主義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兩方面結合起來:既以完全科學的冷靜態度去分析客觀形勢和演進的客觀進程,又非常堅決地承認群眾(當然,還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階級的聯系的個人、團體、組織、政黨)的革命毅力、革命創造性、革命首創精神的意義。”因此,列寧高度重視促進革命主觀條件的成熟,他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與建設活動,是在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是巧妙運用斗爭方法和策略,擴大群眾的集體行動的廣度。列寧指出,有別于政治自由充分的西歐,俄國不能運用鞏固的、不斷發展的工會去開展斗爭,必須通過靈活使用斗爭方法不斷提高群眾的覺悟,這樣,群眾運動才能“愈來愈深刻、愈來愈堅決”。二是在最具決定性的革命關頭,把勞動人民的力量看成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最深的泉源”,不失時機地推動革命進程。通過對國內形勢的全面分析,列寧深刻認識到同資本家妥協的危害性,看到了“聯合政府”發表的欺騙性言論充斥在軍隊、農民和工人中間,“不滿,憤慨和怨恨的情緒日益增長”,因此在主客觀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不可避免。三是通過發揮群眾的熱情、積極性和英勇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列寧認為,組織和依靠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始終是保持蘇維埃政權、組織新社會建設的必要條件。十月革命前夕,面對質疑布爾什維克無法保持政權的論調,列寧針鋒相對地反駁說:“一切覺悟的工人,一切活躍的正直的農民,全體被剝削勞動者,一定會竭盡全力在實踐中解決這個極其重大的歷史性的問題”。十月革命后,列寧旗幟鮮明地指出,只有吸引更多階層的人民參加社會建設,激發他們一直沉睡的積極性,才能實現“革命的改革”。
第三,黨強有力和不可戰勝的根源是善于保持和加強同工農群眾的牢固聯系。增強黨的力量是取得一切勝利的根本保證。那么,黨的力量來自于何處?列寧指出,深入群眾,了解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一切,善于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絕對信任和擁護,是黨和蘇維埃乃至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戰勝的根源”。列寧認為,孟什維克之所以搖擺不定,總是毫無成效地企圖在舊的國家官僚機構的舊皮袋中裝新酒,是因為他們害怕人民群眾,害怕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主動性,所以不能全心全意地從各方面支持他們,不能與之發生緊密的聯系。因此,列寧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脫離群眾的危害性、與群眾保持聯系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刻的說明。一是保持黨群聯系是補充黨自身經驗的一條重要渠道。列寧正是根據這一原則來尋求對俄國經濟制度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的。這是因為,即使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必要性已被科學理論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精準闡明,但具體改造的方式和速度卻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千百萬勞動者的經驗才是“決定性的指示”。因此,必須與工人階級、與農民、與勞動知識分子保持極為密切的聯系。二是緊密聯系廣大工農群眾是引導群眾“沿著自覺的階級政策的道路前進”的基本條件。列寧通過對政治局勢的科學分析和對階級力量對比的準確估量,認識到只有無產階級和農民,才是能夠取得“對沙皇制度的徹底勝利”的力量。但勞動人民不會自覺地意識到自身的利益和處境,這要求黨組織與全體勞動者和被剝削者融成一片,并且“要隨時隨地仔細客觀地檢查:是否同群眾保持著聯系,聯系是否密切”,從而在統一的意志下把千百萬群眾自發的革命洪流置于黨的影響之下,使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得以順利地進行。三是堅決同脫離群眾的黨員、作風和行為作斗爭。新經濟政策實行后,列寧一再強調,脫離群眾的實踐嚴重腐蝕蘇維埃組織的穩定與鞏固,嚴重影響群眾積極性的發揮。為此,布爾什維克黨不止一次地重新登記黨員,以便把這種“混進黨里來的人”清除出去,只讓有覺悟的真正忠于共產主義的人留在黨內。
三、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觀批判“批評自由”肢解馬克思主義
新的“批評思潮”受到資產階級陳腐世界觀的影響,企圖破壞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性和周密性,以修正主義思想進行補充并指導俄國社會主義運動。他們“匍匐在資產階級科學面前”,放棄了完整的、明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受到了來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從而導致了對馬克思主義體系的肢解。最為典型的是,“合法馬克思主義”極力把哲學從馬克思主義體系中驅逐出去,用他們奉為圭臬的康德主義進行補充。1905年革命失敗后,在政治上消極頹廢的孟什維克主義繼續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發起氣勢洶洶的進攻。同時,在陳腐世界觀的影響下又造成“馬克思主義不完備”的錯誤認知,例如認為馬克思的學說“有片面性”。面對新的“批評”派的恣意肢解,列寧著重論述了如何完整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觀點,教育廣大革命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擊退了修正主義對理論整體性的攻擊。
第一,馬克思主義為人們提供了完整的嶄新世界觀。
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為了擺脫以往舊哲學的局限性,“特別注意的是修蓋好唯物主義哲學的上層”,使其真正成為首尾一致、完備而嚴密的世界觀。但當“一個個新的勞動群眾階層被卷入運動”,廣大工人很容易受到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影響,這使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在解決建黨問題、政治鼓動的性質、組織任務等重要問題上存在全然不同的觀點。“批評自由”正是資產階級世界觀及其影響的直接產物,它使黨不能統一思想、統一計劃、統一行動。因此,為了使工人運動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列寧特別注重維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完整性與純潔性,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必須同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鑄造嚴格的、完整的、不與資產階級“科學”相妥協和調和的世界觀。面對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和復辟,切忌不講原則、不分是非,必須與之作堅決斗爭;面對資產階級的“科學”成果時,絕“不放棄自己完整的明確的世界觀”,而是要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吸收與改造它,既要善于識別其中的合理成分,又要能消除其反動傾向。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由一整塊鋼鑄成的”嚴整的科學體系。
列寧始終堅持科學世界觀的指導,尖銳地批駁割裂和曲解馬克思主義的行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看成是“一整塊鋼”,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統一。列寧緊密著眼于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徹底解放,說明馬克思主義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深刻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無產階級擺脫“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指明了出路。以往的思想家們為了把自身利益建立在對本階級之外的社會成員的剝削基礎之上,往往走向歷史的反面,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長期的精神奴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為揭示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規律提供了“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有利于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使勞動階級能夠更深刻地認識真實歷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說明了無產階級在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內部結構后,被掩蓋的剝削關系充分地暴露了出來,揭示了勞動者被資本剝削的秘密所在,進而得出無產階級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的科學結論。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的各個部分,不是彼此脫離的孤立存在,而是在彼此融合中映照著整體,從而在邏輯表現上呈現嚴密性、完整性和一貫性。列寧注意到,由于時代主題的轉變,不同階段研究的著力點有所不同,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突出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方面。“在德國,在1848年以前,特別突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在1848年,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但這并不意味著顧此失彼,而是始終保持在一個整體性的框架內,在新的基礎上構成統一的整體。
第三,馬克思主義是內容豐富而無片面性的學說。
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在總結最新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描繪了關于整個外部世界的科學圖景,其中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關于階級斗爭世界革命等豐富理論。但是,“現在到處都有人說這些學說不完備”。為此,列寧通過系統的學術史回顧,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是內容豐富的思想理論。他回顧和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同各種錯誤思潮、反動勢力進行戰斗的歷程:在斗爭的前50年,馬克思、恩格斯先后與青年黑格爾派、蒲魯東主義、巴枯寧主義、杜林主義等一切比較完整的根本敵對理論進行了論戰與清算,在各個方面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在哲學、經濟學、社會主義運動方面完成了整體建構,表明了馬克思主義是內容豐富的整體;在斗爭的第二個50年,與馬克思主義敵對的學說是“相當嚴整”的修正主義,它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內容涉及哲學、危機論與崩潰論、價值理論、政治理論等多方面,恰恰反面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內容豐富的整體。對于馬克思主義這樣一個內容完備、結構嚴整的思想體系,應當如何科學準確地運用其具體原理?列寧的回答是,既要考慮到不同理論觀點之間、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聯系,還要在歷史時空縱橫轉化的脈絡中聯系到其他原理,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全部觀點。
四、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批判“批評自由”的理論空談
新的“批評思潮”在觀察、研究、分析、思考一切理論與實際問題,如考察政治態勢、評判馬克思主義以及制定策略時,脫離俄國實際,脫離一定歷史時期的現實條件,宣揚種種陳腐的空泛謬論。列寧指出,它們首先缺乏正確了解客觀政治局勢發展的自覺性,“總是用事先想好的政治斗爭的計劃或方法來束縛自己的手腳”;也不懂得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得出了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論斷,因懷疑論而軟弱無能;更不懂得在實踐中實現理論,拋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把推翻專制制度這一群眾性工人運動的首要任務,從主觀上降低為“爭取實現最近的政治要求的任務”。列寧批判庸俗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派”從來沒有思索過馬克思所說的必須用武器的批判來代替批判的武器的話。這種思想上的主觀唯心主義實質加上政治上的反動性,不僅把“最堅定、最積極的先進革命階級的思想變成了這個階級中最落后的階層的思想”,更是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列寧對這種“把馬克思主義的活的精神全部腐蝕掉”的致命錯誤進行了深刻批判,闡述了實踐的優先性、決定性以及改變世界的撬動作用,全面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導向。
第一,以事實為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批評派”在談論斗爭的計劃與方法時,從自己愿望和利益要求出發,缺乏對事實的嚴格分析。如“六三”政變后,取消主義認為俄國的民主革命已經完成,故而主張放棄黨的綱領以換取合法地位,這很容易使社會主義運動淪為空談主義。對于沒有事實依據的、被恣意濫用的“空泛的”或“大致的”的論斷,列寧特別強調事實的重要性。列寧指出,事實不僅是恩格斯所說的最頑強的東西,更是“絕對確鑿的證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的就是商品交換這一在商品社會中碰到億萬次的經濟事實,這一極為簡單的事實恰恰是解開資本奧秘的關鍵。列寧對現代社會的新認識、對階級關系變動的分析、對關鍵時期政策的制定,也是以事實作為可靠的依據,他抓住了20世紀初新出現的最基本、最常見的事實,作出了諸多科學論斷,真正踐行了“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確鑿可靠的事實基礎上”。此外,列寧對事實的把握有著透徹而深刻的理解,強調要從事實的總體即從事實的彼此關聯中著手分析,才能使其成為真正的基礎。這是因為,每一個別情況都處于特定的歷史環境,聚焦到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是馬克思的要求和方法,只有把握事實之間的一切方面、彼此的依存性以及媒介,掌握與所研究問題有關的全部事實,才是準確的、不容爭辯的和唯一牢固的基礎。如果抽取個別的事實或者隨意挑選出某些事實,用主觀臆造的東西來代替全部歷史現象的客觀聯系和相互依存關系,“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針對伯恩施坦及其追隨者們極力使用“經濟發展的新材料”、斷言托拉斯使危機的根本消除成為可能,列寧深刻指出,僅僅對“片面抽出的事實作膚淺的概括,而沒有把它們同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看”,這是為了替卑鄙的勾當做辯護。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依靠實踐來驗證的理論,“它證實這一反映(在實踐向我們表明的范圍內)是客觀的、絕對的、永恒的真理”。對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列寧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理性的分析。一是依據馬克思撰寫的《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的基本原理和偉大遺訓,又考慮到世界的和俄國的經驗,總結出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要經過漫長、艱苦的道路,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各種動搖和懷疑,不是什么特別奇怪的事情”。二是在資產階級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之間,相較于后者,前者產生較早且擁有后者無法比擬的完善的傳播手段和工具,它的思想代表者千方百計地培植頹廢情緒,對工人進行長期的思想奴役和欺騙,使其在關鍵問題上出現意見分歧,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問題的關鍵是,在“反對正統”“批評自由”等論調大行其道的狀況下,不少人認為馬克思的學說已經“過時了”。對此,列寧堅持以嚴格科學的態度進行判斷與分析,把實踐看成是驗證認識是否具有客觀性的準繩,肅清了離開實踐標準看問題的惡劣影響。列寧認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能直接從主觀愿望與偏見中作出,而應從對現代社會的物質形態和發展圖景的研究中去尋找,社會生活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發展以及群眾隊伍改變現實的斗爭,令人信服地證明“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正確性”。同時,列寧深入探討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指出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對于某些個別問題的論述,馬克思主義也要通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進行補充,從而實現思維向客體的不斷接近。
第三,“只有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階級運動的旗幟”,其最終價值通過革命實踐活動得以實現。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理論水平上的文本闡釋,而是著眼于改造現存社會的實踐解讀。就馬克思主義同外部世界的關系來說,它不是自我關照,而是面對實際,面對無產階級的生活困境,為解放整個被壓迫階級而不息戰斗的理論。但列寧指出,在1895—1913年的俄國工人運動中,“批評派”都傾向于改良主義和階級合作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這種思想發展到了頂點。也就是說,不論是宣揚“這個目的無論是什么,對我來說都是毫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的伯恩施坦主義,還是主張縮小政治鼓動的經濟派,以及奉行放棄黨的綱領和革命傳統以換取合法地位的后繼者們,都是在非革命的軌道上徘徊。為了使群眾擺脫這種思想的影響,為俄國的獨立工人運動而斗爭,列寧對“批評派”宣揚的排除革命實踐的之類論調進行了批判。問題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在于通過革命實踐活動改變世界,“沒有革命行動,一切諾言、一切美好的前景只能是空中樓閣”。列寧指出,要進行改造社會關系的革命斗爭,消滅迫使窮人賣身給富人的社會制度,從而達到運動的“最終目的”,這不能依靠“臆造種種改造社會的計劃”,更不能局限于爭取經濟改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人必須帶領工人階級把自己的革命任務堅持到底來實現這個理論。基于這種認識,基于觀察實踐和分析俄國革命的發展,列寧積極引導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由自發向自覺轉變,提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獲得勝利的科學預見,制定充滿唯物辯證法意義的自為行動策略,由此開創了俄國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新紀元。
五、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批判“批評自由”的“簡單抄襲”
新的“批判思潮”沒有下功夫去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的科學意蘊,卻把“批評”的矛頭直接對準馬克思主義,叫嚷同“教條主義、學理主義”“黨的僵化”作斗爭,但它既沒有把科學向前推進,也沒有教給無產階級任何新的斗爭方法。所以,列寧深刻指出,“批評自由”不是用一種理論替代另一種理論,它不僅沒有表現為任何批評,而且表現為根本沒有獨立的見解,僅僅用個別原理裁判當前的現實,把馬克思的理論當成必須嚴加遵循的歷史哲學公式。不論是“簡單了解”“簡單抄襲”別國決議的經濟主義,還是在千鈞一發的歷史關頭將無產階級排除在革命領導權之外的孟什維克主義,抑或是不懂得變通策略的取消主義,都沒有跟進時代的變化、科學的進步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呼聲,用極片面和極反常的態度過分糾結某一論述、深度沉迷某一判斷、盲目堅守某一結論,這十分清楚地證明他們的“思想貧乏”和“頭腦簡單”。對此,列寧以辯證思維革除了錯誤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是在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世界文化體系、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密切關聯和內在耦合中,彰顯出無限的生命力和徹底的說服力,為馬克思主義者怎樣發展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方向。
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必然循著歷史的進程不斷發展。一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決定了現代唯物主義必將不斷向前推進。列寧把人類社會視作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并且認為這一過程按其本質是絕對的且無條件的,因此認為日益發展的人類科學的“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性質”。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列寧指出,只有“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才不會“落后于實際生活”。列寧在此處所指的科學,不是以終極真理自詡的思想體系,而是具有歷史性和發展過程性的廣義科學,社會的發展不會終結,理論的發展自然也是無限的。可見,理論的邏輯進程與客觀的歷史發展進程緊密相連,歷史發展到什么程度,理論就要跟進到什么程度。列寧創立的“一國勝利論”,帝國主義新的含義、性質和特征的理論,戰爭與和平的含義、性質的理論等,就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完成的具有本質意義上的重大理論發展。二是世界歷史在個別發展階段表現出的特殊性,要求理論根據具體的歷史環境實現自身的發展。列寧認為,在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中,每個國家都有“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所以不能刻薄地要求馬克思解答走向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切具體問題,理論要把握現實和具體的歷史特點加以闡明和發揮,這既是馬克思的思想方法,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絕對要求。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與無產階級地位和使命相適應的科學理論形態,要在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一是從工人運動的整個進程看,無產階級低賤的經濟地位會“無可遏止地推動它”爭取自身的最終解放,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爭取人類解放的理論武器,必然要隨著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不斷發展。列寧認為,馬克思的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作用,是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而對運動,“不僅要從過去的觀點來看,而且要從將來的觀點來看”。即是說,要用極其廣闊的視角來考察“動態的”工人運動,隨時準備通過概括新的經驗使自己的革命理論臻于完善和成熟,這既是服務無產階級完成自身解放事業的需要,更是回應革命進程中現實問題以適應革命運動不斷向前推進的需要。列寧指出,馬克思本人是以“實際的顧問”的姿態出現在工人運動中,從而“把整個運動提到了更高的階段”的。二是從時代演進的階段性看,馬克思主義依據所處時代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發展而發展。列寧立足于世界政治經濟的現實和國際整體問題,把不同時代下的國際總概況和革命者的任務聯系起來,以“引人注目的歷史事件”為分界點,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時代,其主要客觀內容和發展趨勢與前一歷史分期有著質的不同,直接決定了兩個時代的工人運動在形式和內容上有著各自明顯的特點,這就要求理論上的預測、設想、政策和方略必然要隨著具體實踐問題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體而言,從巴黎公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新的階級慢慢聚集力量、列強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但尚未尖銳的時代,因此是帶有“死氣沉沉”“停滯的”“龜行發展”的和平時代。列寧指出:“馬克思十分重視在政治停滯和資產階級所容許的合法性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利用合法斗爭手段。”恩格斯晚年也多次強調,要利用包括普選制、議會制在內的“新武器”進行和平合法的斗爭。而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的時代,列寧指出,其社會內容和階級內容已經全然不同,是“帝國主義時代,是帝國主義發生動蕩和由帝國主義引起動蕩的時代”,正在開創一個社會革命的新紀元。因此,從這一總的基礎出發,支持和推進一切革命行動,從理論上占領和鞏固陣地,是社會黨人不可推諉的責任。列寧在這個時期繼續制定布爾什維克黨在戰爭與革命問題上的理論和策略,繼續指明革命的進程與國際聯合的途徑,進一步發展了關于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學說。
第三,馬克思主義是與其他思想體系相互碰撞、交流的開放體系,永不拒絕吸納人類發展中所出現的一切先進思想和理論。列寧認為,哲學史和社會科學史已經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離不開客觀的歷史條件,同樣離不開一定的思想理論條件。一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文明發展大道中產生,是人類智慧和科學結晶的繼承與延續。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汲取了以往偉大先驅的科學成就,并在時代變化的新條件下解決了由他們提出而又沒能解決的重大理論課題,因此代表著“科學上的最新成就”。二是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企求說明一切”,而是隨著文化交融的發展,補充完善自己的理論。列寧認為,文化、觀念上的交流是以物質生活的改變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促成了“彼此間各種交往的發展和日益頻繁”。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創立后,隨著世界的聯系性不斷增強,必須要結合整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不斷地批判考察同時代的理論成果。
六、列寧批判“批評自由”的啟示
列寧對“批評自由”的批判,是批判性與建設性的辯證統一,不僅以堅定的、革命的、徹底的理論粉碎了“批評自由”的陰謀,打贏了思想政治戰線的防御反擊戰,又多維度地建構了俄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充分反映了實事求是、不斷創新、獨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精神,也反映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作的嶄新貢獻和理論創造。習近平指出:“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缺口,先從搞亂人們思想入手。”這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必須牢牢把握列寧批判“批評自由”所運用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堅持立破并舉、正本清源,更好統一思想、凝魂聚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走出強國復興的鏗鏘步伐。
第一,任何時候都要高度重視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列寧曾總結到,馬克思主義經過歷次戰斗愈發生機勃勃。這使得它的敵人往往把自己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使群眾難辨真假、難分善惡。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包裝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流派和暗流涌動的社會思潮,它們“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這要求我們眼睛要特別明亮,頭腦要特別清醒,堅守好意識形態的“關鍵戰場”,警惕和防范各種敵對思想通過偽裝擾亂人們的思想,堅持用徹底的理論引導群眾,用正確的理論進行斗爭。如此,才能取得思想輿論領域斗爭全勝。
第二,堅守人民立場,形成人民所喜愛、認同和掌握的理論。人民群眾的活動構成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只有堅守人民立場,理論才最具說服力、最有作為,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物質力量”的作用。人民性是列寧思想理論的鮮明本色,堅持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而充分凝聚起深藏于俄國人民中的革命潛力,掃除了阻礙全體人民爭取政治自由的路障。在新的征程上,只有堅持人民至上,充分表達人民心聲和愿望的思想理論,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匯聚民力,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第三,牢固樹立“完整的明確的世界觀”,堅決同腐蝕馬克思主義健康機體的行為作斗爭。由于有著不與任何反動勢力相妥協的世界觀,列寧在認識馬克思主義時,首先將其看做一個嚴密的板塊和不可分割的整體,以此為基礎更深刻地認識各個組成部分的性質、特點和功能,有力地抵御了資產階級“科學”的時髦修正。如今,制造經典作家的對立,抑或是將科學理論貶抑為人本主義和異化理論,都是敵對思想肢解馬克思主義的慣用手法。對此,必須充分發揮世界觀“總開關”和“總閘門”的思想利器作用,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統一。
第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理論深入到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去。實踐之于理論,具有根本性和決定性的意義。列寧堅持用科學的實踐觀解析俄國現實,從千頭萬緒的復雜事物中把握最具決定意義的事實,又堅持以革命的理論作為行動的指南,使科學理論的偉力在革命實踐活動中充分彰顯出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依然要用科學的實踐觀掌握歷史規律、謀劃事業發展、應對風險挑戰,使科學理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中發揮出巨大作用。
第五,深刻洞察時代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潮流,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前進的道路。相比于機會主義者用一成不變的理論框框規定世界歷史發展的迂腐謬論,列寧沒有停留在已有的理論上,而是以新的重要話語、思想和結論,對馬克思主義作出重大發展。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空前增大,推進理論創新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這要求我們既要把握時代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又要吸收人類創造的最新的有價值的思想成果,及時吸收新經驗、形成新創造,更好引領時代的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