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的閃電擊中人民園地”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集中體現“理論掌握群眾”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原理。準確把握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論述的“思想的閃電”的產生背景和基本意涵,明確其特定時空背景下的主要特性,以及指導當下如何運用“思想的閃電”徹底擊中人民園地,就成為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的內在原理與實踐方法,也為更好開展無產階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學的研究視角和經典理論的支撐。
馬克思一直都高度重視理論掌握群眾的問題,在其經典文獻《〈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提出:“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思想閃電”論的提出對于把握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無產階級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在“思想變成現實”的維度為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也在“理論掌握群眾”的維度奠定了人民群眾在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有力推動了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的具體實踐和歷史進程。因此,有必要回歸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進一步分析“思想的閃電”的科學內涵,徹底揭示出“思想的閃電”理論和具體實踐的作用機制和轉化原理。
一、“思想的閃電”的產生背景和基本意涵
載于1844年2月《德法年鑒》上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首次提出了關于形成“思想的閃電”的論述,它既是對德國哲學家實現“理論的解放”的深化和發展,也是對以青年黑格爾派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的徹底清算。重新回到當時的德國可以發現,“如果想從德國的現況出發,即使采取唯一適當的方式,就是說采取否定的方式,結果依然是時代錯亂”。所謂“時代錯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種是德國精神、理論和現實、制度上的“時代錯亂”,一種是德國和“現代各國”的“時代錯亂”。
對德國現實的批判不會觸及到“當代問題之所在的核心”,然而德國的哲學卻直接觸及到了。在制度層面,“一起經歷復辟”與“一起經歷革命”都反復在德國上演,在其本質上都映射出德國現況不過是“舊制度的公開完成”,它所上演的“喜劇”在其他國家看來反而是“悲劇性的”。這樣的舊制度即便敢于“公然違反普遍承認的公理”,卻無法改變“本身無非是以政府形式表現出來的卑劣事物”,它與萊茵河彼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被笑稱為“現代國家的隱蔽的缺陷”。在理論層面,正如馬克思所言,“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是唯一與正式的當代現實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國歷史”,他們不對“現存制度”直接進行批判,只是試圖以“觀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否定”達到對“現實的國家和法的制度”的批判目的,最終形成了“思辨的法哲學”。即便這種“同德國世界的批判性斗爭”囿于“置現實的人于不顧”,然而由于止步于舊制度要求的“偽善和詭辯”,卻仍然展現出“現代國家的未完成”及其“機體本身的缺陷”。一味主張“忠順”的官方德國即便宗教改革已經完成,卻仍然無法改變屈從于“小于羅馬的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國家現況,更成為了德國自身資本主義發展不完全所產生的“土容克和庸人”的忠順奴仆。在批判德國“實踐政治派”與“理論政治派”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德國哲學盡管是歷史的同時代,然而仍然不能改變當代的歷史脫離同時代的尷尬境地。
進一步分析,“現代國家”已經開始或者步入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成熟時期,一切阻礙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悉數瓦解,經歷了“解放自己”并獲得“普遍統治”的資產階級以“總代表”的名義實現了對無產階級的統治,并提出了編制“烏托邦式夢想”的訴求,欺騙那些沒有生產資料的無產階級“用一個異己本質的假象”來取代“對權威的信仰”,從而徹底迷惑無產階級發現自身物質力量的思想和可能。盡管德國進行了宗教改革,也不過是完成了“理論解放”的任務,人的肉體的解放從根本上無法實現心靈的解放。更可怕的在于,這一次的宗教改革再一次“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心靈鎖鏈”要求承認和首肯人民群眾自身的被統治地位,甚至要將其視為“上天的恩準”。宗教改革所謂“理論的解放”只不是在頭腦中“毫不觸犯大廈支柱的革命”。究其根本,“正確提出了問題”與“批判這種制度的抽象繼續”并不能等同,德國如若想要實現徹底的解放不能完全依靠思想理論層面的改革,而應觸及更加深層次的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這就決定了“德國逐步解放的不可能性產生”,“普遍解放”成為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條件。
從本質上看,青年黑格爾派仍然沒有觸及到“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他們只是試圖通過“精神的批判”去消滅“意識的一切形式”,“消融在‘自我意識’”與“化為‘怪影’‘幽靈’‘怪想’”成為他們必然呈現的特定形式,都只是打造了黑格爾開始到青年黑格爾派完成的“黑暗穹頂”,徹底成為“德國特有的障礙”乃至“當代政治的普遍障礙”,這一“黑暗穹頂”是如此巨大,非有超越常規的理論和力量不可能將其打破。直到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出版以后,恩格斯高度評價:“它直截了當地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寶座,這就一下子消除了這個矛盾。”這個“矛盾”正是一直以來縈繞在德國上空的唯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如果不對其所“創造出來的最高存在物”予以抨擊,不對反復以形而上學演繹的“魔法予以破除”,不對自黑格爾到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體系”予以“炸開并拋在一旁”,只是簡單地停留在“想象之中”加以解決,馬克思所堅持的唯物主義也就不能成為“思想的閃電”。馬克思承接費爾巴哈對于唯物主義所作的探索,繼續費爾巴哈對唯心主義的猛烈批判,創造性地發展了唯物主義,進一步結合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真正洞悉德國這個國家對于理論的現實需要,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思想的閃電”徹底擊碎籠罩在德國人民上空的唯心主義“穹頂”,徹底擊中了“素樸的人民園地”,推動人的普遍解放和徹底解放。
二、“思想的閃電”的獨特屬性
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所獨具的“閃電屬性”,必然表征為不同于一般思想理論的邏輯演繹,而是徹底展現出震撼人心的感召性、清算唯心主義謬誤的真理性與昭彰資產階級罪惡的批判性。
(一)“思想的閃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感召性
“思想的閃電”的首要屬性就在于可感可知,具有情感方面的召喚性。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針對宗教進行批判:“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要想發動人民群眾就必須訴諸情感層面的“閃電”擊中,處于“苦難的塵世”人民群眾并沒有放棄對于“現實幸福”的向往,“建立自己的現實”的迫切需要推動人民群眾自發自動地尋找在情感領域內“思想的閃電”帶來的情感共振,這種共振必須結合人民群眾的情感需要,同時也要以回歸唯物主義的革命立場,而不是編織資產階級屬性的“黑暗穹頂”,他們仿若站在了人民群眾的情感立場,卻在現實狀況的變革中毫無作為,甚至扮演阻礙人民群眾變革現實的巨大障礙。這就要求“思想的閃電”既要防止資產階級利用人民群眾對于幸福生活追求的美好愿望而進行廉價動員,也要徹底擊潰資產階級編織在無產階級內心的謊言,真正召喚人民群眾對于統治者的強烈不滿的濃烈情緒,以“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為情感訴求,徹底激發人民群眾的強烈情感力量。一方面,人是一種感性存在物,“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如果不把人的感性特質強調出來,就會陷入以往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將人片面理解為“經濟人”的狹隘陷阱,反而忽視了人本身能夠感受自身對象性的先天特質。這種特質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即依據人的感性本質生成的濃烈情感,從而轉化為對于某一種理想信念的執著和意志,這是“思想的閃電”的形成和生效的感性原料,也是“思想的閃電”所不可忽視的力量來源。在某一個意義上來看,甚至可以把“思想的閃電”視作人的感性激情呈現人的本質的對象性產物。只有將人民群眾準確把握為“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才能徹底摒棄“抽象的思維”和“感性的直觀”的錯誤理解,不再拘泥于遙遠的“天國”“宗教”“神學”,徹底消除對于當時“塵世”“法”“政治”的迷信與盲從,回歸人的本質,即“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從而徹底擊中素樸的人民園地,真正觸及到人民群眾的情感需要和現實生活。另一方面,人是一種目的存在物,“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這里必須強調的一個問題是,人的存在本身包含著某種目的,這種目的是經過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而逐漸生成的,這種目的不同于動物或者其他生物與生俱來的某種固定的先在規定性,而是在整個人類歷史活動中經過生產實踐活動呈現的理性定在。然而這種理性定在不是毫無生氣的,而是“憑借激情”展現出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人的這種依循激情生成的理性定在卻為資產階級形塑的“特予恩準的存在物”所束縛,亟待無產階級激發自身屬于人的本質的激情側面,轉化為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號召起一切被鎖鏈束縛的無產者們,從而逐漸形成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力量,生成為解放無產階級而不懈努力的持久激情和穩定情感。
(二)“思想的閃電”徹底清算唯心主義謬誤,具有真理性
一種思想要想成為“思想的閃電”,前提在于它是“閃電的思想”。所謂“閃電的思想”,必須滿足以下條件:能夠突破彌漫在歷史上空的烏云,徹底看清歷史前進發展的障礙和禁錮,最后予以清算和消除,讓真理得以占領人們頭腦。誠如馬克思所言,“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然而宗教批判沒有實現德國人民現存狀況的根本改變,如果僅僅停留在針對“天國的雄辯”而批判,而不對“非人”的現實狀況即此岸加以披露,就會如同宗教改革一樣成為“慰藉的鎖鏈”。而一旦觸及到批判的對象——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真正秘密,才能認清那些阻礙人的本質實現或者說“建立自己的現實”的一切障礙,揭露那些回到“史前的條頓原始森林”去尋找我們的自由歷史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可笑之處。要想觸及到歷史問題的核心,只能依靠“思想的閃電”徹底擦亮資產階級用唯心主義的“烏云”蒙蔽著的德國人民的眼睛,從而在“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真正確立此時歷史的任務,也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一方面,真理的現實性。“你們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德國的實踐政治派“對哲學的否定是正當的”,然而馬克思認為他們的批判仍舊是非現實性的,原因在于德國的“夢想的歷史”理應成為批判的對象,德國的現存制度也應成為他們批判的對象。德國的實踐政治派口口聲聲宣稱自己是實踐的,他們卻只是止步于認識它,一切實踐政治派所批判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都在觀念中被他們一一駁倒,只是在觀念中反復加以否定,天真地認為這樣就能改變在現實中遠遠落后于萊茵河彼岸的“現代國家”的國家現實。馬克思深刻揭露了他們所要追求的真理的非現實性,這種想要改變德國人民現存狀況的現實需求只有深入到德國人民的現實生活以及他們所遭受的現實生活的壓迫和剝削,才能扭轉“只是在他們的腦殼里萌生”的真理的非現實性,真正確立基于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真理的現實性。另一方面,真理的實踐性。“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的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的現實性問題,青年黑格爾派其實早有爭論,然而由于沒有立足于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也就決定了這樣的爭論始終止步于經院哲學的概念范疇,“把哲學歸入德國的現實范圍”沒有成為他們的選項,也沒有將思維的現實性問題放置在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的坐標中加以驗證,這就不難理解青年黑格爾派們形成的“抽象而不切實際的思維”,一切“有原則高度的實踐”都不在他們的思考范圍之中,更不在他們打算改變德國現況的行動計劃當中,“置現實的人于不顧”的觀念抽象成為他們唯一的理論成果,即便這一成果毫不中用。馬克思所要生成“思想的閃電”正是對于思維的現實性問題的唯物主義主張,只有回到市民社會,回歸到作為“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臟”的無產階級,直接喊出無產階級要求“直接地位”的聲音,直言不諱地提出無產階級的“物質需要”,才能消除束縛在無產階級脖子上“鎖鏈的強迫”,徹底回復關于人類思維真理的實踐性。
(三)“思想的閃電”無情昭彰資產階級罪惡,具有批判性
“思想”一旦成為“閃電”,針對自己的敵人就會表現為揭露其種種掩人耳目的邪惡手段的特殊工具和攻擊手段。馬克思曾這樣指出:“它的主要情感是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馬克思一再強調針對“德國制度”進行開火的目的不是批判本身,而在于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只要無產階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一致,“思想的閃電”就“足以震撼整個德意志帝國”。列寧曾針對唯心主義對于資產階級所描摹的幻象給予揭露:“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無情揭露這種資產階級的幻想,不管這種幻想表現在抽象的唯心主義哲學上,還是表現在無條件的民族獨立的要求上。”“思想的閃電”存在的意義正是在于打碎資產階級傾盡全力營造描摹的虛偽幻象,徹底呈現無產階級被異化的人的本質,指出資產階級根本利益之上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根本錯誤。一方面,揭露資本的本質。“資本是天生的平等派,就是說,它要求在一切生產領域內剝削勞動的條件都是平等的,把這當作自己的天賦人權。”這一論斷深刻揭示出資產階級所謂的平等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內部的平等,資本的本質要求在生產領域內維持剝削條件的平等,這一領域內沒有勞動者的人權和平等,只有資產階級作為統治者力圖證明自己享受特權的不平等現況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不因為某一個人或者團體而改變,因為資本的邏輯自然演化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當資產階級“拼命鼓吹的‘資本和勞動的協調’”時,這恰恰證明了無產階級在政治地位和生產資料占有方面所遭受的不平等事實。馬克思要求用“思想的閃電”徹底照亮資本的背后的剝削本質及其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邏輯,揭穿統治者們“普遍統治”的精巧伎倆和欺騙手段。另一方面,轉向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在掌握科學理論之前,無產階級也曾經嘗試過種種“批判的武器”,甚至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哲學家也打著“批判的武器”的名號進行理論批判,然而這些都沒有從本質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內的“普遍的商業危機”,這就要求真正承載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歷史任務的無產階級必須訴諸“武器的批判”,當無產階級真正與那些執著于“批判的武器”的小資產階級劃清界限時,真正變革現實狀況的科學理論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徹底掀開資產階級掩蓋在剩余價值之上的種種“迷障”,從根本上成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這就不難解釋,“城市工人群眾要求參與政權——實行人民憲章;小資產階級的大多數支持他們,二者之間的分歧僅僅在于是應當用物質力量還是用道義力量來實現憲章”。
三、“思想的閃電徹底擊中人民園地”的實踐啟示
“思想的閃電”之所以能夠徹底擊中素樸的人民園地,在于它既可以觸碰到無產階級的內心情感,也閃爍著理論真理的智慧光芒,并內蘊強大的實踐力量,三者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的閃電”并徹底擊中人民園地的內在依據和實踐路徑。
(一)激起無產階級的瞬間熱情,“掃除普遍無所事事的沉悶情緒”
一種思想理論只有建立在感性認識和感性活動的基礎之上,才能在最短的時間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與響應。“必須以高度的熱情把由此獲得的日益明確的意識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必須不斷增強黨組織和工會組織的團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費爾巴哈:“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使現存世界革命化”與“某種二重性的直觀”之間并不相互支撐和融合,只能借助“零星的猜測”,這決定了費爾巴哈不可能真正點燃無產階級的革命激情。一方面,形成“思想的閃電”,需要激起“瞬間的熱情”,迅速喚起人民群眾的革命激情。馬克思認為:“在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要能夠扮演這個角色,就必須在自身和群眾中激起瞬間的狂熱。”這里的“這個角色”,即“解放者”,任何一個階級如若想要實現最大程度地整合社會中的支持力量并解放自身,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形成能夠說服人民群眾的“閃電”,這種“閃電”必須針對統治階級試圖維持統治所采取的唯心主義思想的禁錮和抽象思維的麻痹予以猛烈一擊,徹底喚醒人民群眾在漫漫長夜中消沉甚至沉睡的革命意志和精神武器,激發隸屬于人的本質范疇中最基本的情感——激情,“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另一方面,形成“思想的閃電”,需要防止“頭腦的激情”,積極塑造人民群眾的“激情的頭腦”。馬克思指出:“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而是激情的頭腦。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這里的“批判”即“思想的閃電”,它不是為了理論分析,而是為了斗爭和革命,所針對的是維護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唯心主義思想,反抗的是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需要鄭重厘清的是,“無產階級把哲學也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點燃的“激情”不同于其他階級尤其是資產階級所試圖激起的“激情”。資產階級在獲得“實際成效”后,“激情”就會瞬間消退,盡管他們拼盡力氣,最終也難以避免“裝飾自己的搖籃的‘熱情’之花也已經枯萎”。反觀無產階級,他們能夠認識到“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內心深處認同“熱情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認知到人的熱情對于發揮自身本質力量的巨大作用,“就像洶涌的急流在花崗石河岸之間奔騰”,徹底掀起情緒和情感的巨大波瀾,將激情融入自己的理性頭腦,而不是像資產階級一味地試圖通過描畫不存在的“社會藍圖”,利用和欺騙無產階級的真實情感,以此達到實現自身上升為統治階級的利己目的。不僅如此,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曾強調,無產階級所掀起的“狂熱和激情”不等于“暫時的熱情”和“表面上的熱潮”。真正成為無產階級“思想的閃電”的思想一定是通過聯結無產階級的革命情感與自身的階級處境、革命原則與實際利益,在情感上實現無產階級整體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動員,促使無產階級把“頭腦的激情”真正轉化為無產階級“激情的頭腦”。這在當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原因在于只有將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真正轉化為受教育者可知可感的“真切”內容時,才會轉化為“思想的閃電”的獨特作用。
(二)堅定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撕碎鎖鏈上虛幻的花朵”
杜林曾經妄圖動員人民群眾的虛幻妄想和“創造體系”,然而結果證明,由于沒有站在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決定了他只是在編織“虛幻的花朵”。恩格斯與杜林所理解的“在思想中變成統一的存在”的抽象動員完全相反,如果直接將“存在的唯一性變成它的統一性”,直接認定“世界概念就成為不可分割的”,只能與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越來越遠,難以達到號召更大范圍內的群眾參與斗爭的理想效果,這就難怪恩格斯不無揶揄地評價道:“這是一次使奧斯特利茨和耶拿、克尼格雷茨和色當黯然失色的征戰。”一方面,必須明確“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判定人與宗教的邏輯先在性問題是明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重要標志。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多次論及宗教的本質在于“人的本質在幻象中的實現”,作為人民針對“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環”的苦難塵世。回歸到人的本質,必須認識到“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有助于人“不抱幻想”,并且“具有理智”,以“圍繞自身和自己的現實的太陽轉動”的方式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另一方面,必須明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沒有掌握物質力量的階級只會與1849年5月德國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一樣,即便他們席卷了萊茵各省并通過了憲法,然而由于大部分小聯邦政府的阻撓和反對,最終只能變成“一紙空文”。然而如何掌握物質力量呢?馬克思給出了答案:“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只有打破資產階級籠罩在人民內心上空的唯心主義空殼,代之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切實抓住日常生產、工作的矛盾和問題,訴之于理論開示和哲學啟發,讓受壓迫的人民意識到這種不公平的壓迫,公開自己遭受到的恥辱,以此激發人民群眾所蘊含的無可比擬的實踐力量,不是在理論上駁倒自己的敵人,而是在現實中真正消滅自己的敵人。當前社會正處于種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當中,只有堅定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識破各種歷史虛無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詭計”,才能徹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堅守住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三)達到人的高度的革命,“給敵人以打擊”
“思想的閃電”如果沒有對敵人給與毀滅性打擊,那只能說它還沒有成為“閃電的思想”。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不是建立在抽象理論領域內的邏輯論證和觀念實現,而是聚焦于在現實生活中給與他們所維護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打擊,完全回歸到無產階級的根本立場,以期實現“人的完全回復”,正如他所言:“涉及這個內容的批判是搏斗式的批判;而在搏斗中,問題不在于敵人是否高尚,是否旗鼓相當,是否有趣,問題在于給敵人以打擊。”一方面,“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產生出消滅它自身的物質手段。從這時起,社會內部感到受它束縛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動起來”。在資本的原始積累期間,當勞動者不能成為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時,這種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方式就必然要被消滅,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生產資料的高度集聚,人民群眾遭受非人般殘酷的剝奪,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和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都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社會條件和階級基礎。同時,這也為實現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斗爭動力,以及把自身從鎖鏈中解放出來的力量和激情。另一方面,“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資本主義的那些“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所產生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使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和不發展都難以回避的“茍延殘喘”,資產階級妄想“用物的形式掩蓋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這只能是為無產階級識別自己的斗爭對象提供了靶子和動力。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需要以改變無產階級被資產階級侮辱、奴役、遺忘和蔑視的社會關系為條件,以此才能結束無限度的壓榨,完全實現“人”的高度的革命,徹底消滅資產階級以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當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斗爭并沒有結束,我們仍需高度警惕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侵入和蔓延,只有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的閃電”般的打擊能力,才能徹底揭露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真實面目,認清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思潮的實質,為人民群眾打破一切束縛思想自由和普遍權利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真正實現人的高度的革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