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上經常看到討論剩余價值問題的文章,還有在抖音上也有關于剩余價值問題的各種見解。有位網友就提出了與剩余價值有關的八個問題:
“我也提幾個問題供討論:1、在《資本論》之前有剩余價值這個概念嗎?2、資本家付出的勞動能不能創造剩余價值?3、資本家投入的資本應不應該獲得投資收益(資本家從銀行貸款需要支付利息)?世界上有沒有無償投入(不尋求回報)的資本?4、資本家能夠強迫有人身自由的工人到他的工廠去當雇傭工人嗎?5、資本家工廠里生產出來的商品有沒有剩余價值,是由資本家認定的,還是由雇傭工人認定的?還是由市場交換認定的?6、剩余價值是資本家獨占了嗎?7、決定雇傭工人工資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8、無產階級是資本家通過暴力或掠奪形成的嗎?敬請指教”(今日頭條:才思敏捷夢想fj,2023-10-11 )。
本文就這位網友提出的剩余價值有關問題,試作回答。
1,在《資本論》之前有剩余價值這個概念嗎?
回答是,在馬克思之前,有多個古典經濟學家事實上都在地租、利潤等具體形式上考察了剩余價值,但各人的認識有所差別:配弟和魁奈把地租看作是剩余價值的基本形式;斯密碼則把地租和利潤一起作為剩余價值的基本形式;李嘉圖,則把利潤看作剩余價值的唯一形式,而把地租看作是利潤的一部分。馬克思認為李嘉圖有真正的剩余價值理論。對于這點,想了解的網友可以閱讀經濟學說史即可具體了解。
2,資本家付出的勞動能不能創造剩余價值?
這個問題提得不正確。對于一個老板來說,企業的利潤歸自己所有,其中也包含他自己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但是,他創造的這一部分價值量,性質上并不屬于剩余價值。自己的勞動所得歸自己,不存在剩余不剩余的問題。
3,資本家投入的資本應不應該獲得投資收益(資本家從銀行貸款需要支付利息)?世界上有沒有無償投入(不尋求回報)的資本?
資本家作為資本所有者,他進行投資活動,自然是想取得投資收益。這是他作為資產所有者的本性所決定的。
至于資本家投入的資本應不應該獲得投資收益?對這個的問題由各人的立場決定。你若站在資產所有者的立場上自然是覺得應該的。而你如果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你可能會作出否定的回答。
另外,銀行收取利息,事實上也是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性質上仍然屬于剩余價值。
4,資本家能夠強迫有人身自由的工人到他的工廠去當雇傭工人嗎?
回答是肯定的。資本家為了能夠獲取剩余價值,他們會采用一切方式迫使勞動者成為雇傭工人。最初英國發生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就是通過剝奪小農的土地和生產資料,使廣大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去工廠打工。
當一個社會把大多數勞動者變為沒有生產資料的無產者之后,勞動者也就不得不去出賣勞動力以換取所需要的生存資料。由資本家或資產階級掌控的社會,總是會使大多數人處于貧窮狀態,從而不得不成為雇傭勞動者或預備的雇傭勞動者。
社會發展到今天,資本家不僅要使勞動者變成無產階級,而且要把勞動者變成負產階級,從而能長期成為為資本效力的打工人。
5、資本家工廠里生產出來的商品有沒有剩余價值,是由資本家認定的,還是由雇傭工人認定的?還是由市場交換認定的?
你這個問題已經包含了答案。既然是資本家的工廠里生產出來的商品,自然是包含了剩余價值。否則,哪來的資本運動,又哪來的資本家呢?簡單的商品生產過程中,他不雇傭工人,他用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這里的商品所包含的就是商品生產者自己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和自己已經積累的勞動(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這里的商品所包含的價值完全是商品生產者自己勞動的產物。
一般而言,采用資本經營方式的私營企業,必然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常識。因此,一個企業是不是生產剩余價值,決定于客觀的生產方式,而不是某個人或機構的認定。
相反,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成果,在扣除了成本和滿足各種公共需要的項目扣除之后的價值量全部由員工按照其勞動貢獻進行分配。那這個企業采用的就是工本經營方式,這里的生產主體是工本所有者,而不是資本所有者,這種生產方式叫做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而不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
6、剩余價值是資本家獨占了嗎?
答案是:如果是資本家獨資經營的企業,那這個企業員工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由這個資本家獨占;如果是多個資產者合資經營的企業,例如股份制企業,員工創新的剩余價值由股東按照投入的股份多少進行紅利分配。
7、決定雇傭工人工資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市場的勞動力價值或價格水平。某種勞動力的價格總是由市場勞動力的價值水平決定的。隨著勞動力供給和經濟周期性的變動,勞動力的價格圍繞勞動力價值進行波動,從而決定著勞動者的工資水平的變化。
8、無產階級是資本家通過暴力或掠奪形成的嗎?
總起來說,是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發展形成的兩極分化導致的。在歷史上既有私有制的自然發展形成了富有和無產者這個對立面的情況,也有采用暴力手段剝奪小私有制而形成無產階級的事實。
9,除了以上網友提出的八個問題之外,還有人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資本家經營的企業虧損了,是不是就證明了剩余價值不是勞動者創造的呢?
其實企業虧損,并不證明剩余價值就不是工人創造的。所謂剩余價值,是指實現了銷售之后的商品所形成的價值。一個產權企業如果發生虧損了,有兩種情況:
第一是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未能實現銷售,因而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未能轉化為價值或剩余價值。這并不說明剩余價值不是工人所創造。因為一個產品如果不能實現銷售,它本身就沒有成為商品,產品所包含的勞動沒有轉化為價值和剩余價值,這并不說明勞動者沒有提供剩余勞動。所謂剩余價值是相對于勞動者取得的工資收入而形成價值量。如果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有4個小時即可形成,那現在勞動者提供了8小時的勞動量,其提供的剩余勞動就是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的價值有沒有轉化為價值,是與勞動者無關的,因為勞動者提供的剩余勞動已經包含在制造的產品中。這能不能轉化為剩余價值,是另一回事。
第二,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實現了銷售,但并沒有實現盈利。這與剩余價值是不是勞動者創造的問題事實上也沒有關系。因為同樣的道理,按照市場勞動力價值水平確定的工資收入,勞動者的四個小時即可實現,但現在勞動者始終提供了8小時的勞動,這4小時的剩余勞動并不因為企業產品銷售問題形成的盈虧而有所改變。
而且,無論某個企業或企業某個時間里的銷售出現非正常情況,從總體上來說,資本家所以采用資本經營方式來進行生產,就因為其預付資本能夠帶來剩余價值。因此,某個企業或企業的某個階段的非正常情況,并不說明剩余價值不存在,也不說明剩余價值不是勞動者所創造。
關于剩余價值的概念及一些相關問題,資產階級的古典經濟學家已經有所涉及,但是,只有到了馬克思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之后,才建立了完整的、系統的剩余理論體系。《資本論》正是這一理論的展開。對于剩余價值范疇的理解,大家可以閱讀《資本論》第二篇一一貨幣轉化為資本。第二篇整個內容就一章,即第四章,內容共分為三個小節:一,資本的總公式;二,總公式的矛盾;第三節,勞動力的買和賣。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馬克思詳細分析了貨幣是怎樣轉化為資本的,詳細分析了資本運動與簡單商品的運動的性質區別,從而說明了什么是剩余價值,以及剩余價值形成的原因。認真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理我們了解資本與貨幣的區別,有助于我們了解資本運動的性質和特征,有助于我們了解剩余價值產生的條件和來源。
當社會進行生產,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時,這時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特性。只有當我們為其它人生產產品而且經過市場賣出去時,因為它需要交換,這時的產品才成為商品,價值便成為商品的屬性之一。貨幣是什么呢?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價值表現形式。
在簡單的商品生產中,生產的出發點都是使用價值。那是商品生產者為了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出賣自己生產的商品,換回自己需要的產品。因此,這時的貨幣只是起中介作用,方便商品交易。而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貨幣成為了生產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是為賣而買,在這里資本所有者是看中了賣出之后得到的貨幣與自己預付的貨幣之間的差額一一剩余價值。
從預付100元到最后運動結束得到110元,這多出來的10元,就是剩余價值。那在這個運動過程中為什么會多出10元呢?
我們分析一下資本所有者的預付資本一部分購買生產資料,另一部分則是雇傭工人的費用。而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只是轉移到了新的商品中去,這種轉移并不會使價值發生增加。因此,我們把這部分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稱為不變資本;但是雇傭勞動力的一部分的資本,他的價值是可變的。在這一部分,資本所有者支付的工資是勞動者維持自己生存的消費資料的價值水平,而進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其勞動形成的價值卻是遠遠大于資方付給他的工資部分的價值量的。因此,用于支付勞動者工資的那部分資本叫做可變資本。剩余價值,即是勞動者提供的超過自己工資的那部分價值量,即剩余價值量。剩余價值與工資是相對應的范疇。而工資正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體制。正是因為勞動力的賣和買構成了剩余價值形成的客觀條件下,資本家買的是勞動力,而資本家得到的是勞動形成的價值。于是剩余價值就發生了。
一個蒸汽機燃燒的是一噸煤,但它所牽引的一車煤卻幾百、上千噸;同樣的道理也可以來說明勞動力與勞動的成果之間的關系:資方支付給勞動者的是勞動力價值,即維持其生存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但是勞動力使用所產生價值的卻是遠超這些支付給勞動者價值的生產成果。于是就有了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是價值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即是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存在形式。沒有勞動力的商品化,也就沒有雇傭勞動者,自然也產生不了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
當我們討論剩余價值問題時,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剩余價值,形成剩余價值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假如這些基本問題都沒有搞清,討論剩余價值是沒有意義的。
認識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是要熟悉和了解勞動價值論。因此,我們必須對商品的兩重性,對生產商品的勞動的兩重性,對價值的概念及表現形式的發展歷史等基本內容應有全面的理解。剩余價值不過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條件下的特殊形式。同樣的道理,弄懂了勞動價值論,特別是熟悉了價值的基本范疇和原理,對認識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也同樣重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