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刷到抖音上一個視頻,是一個叫“李孔岳”的在什么地方做演說,這個視頻的標題叫“市場經濟才能帶動共富,最大受益者是窮人”。這個觀點和張維迎完全契合??戳瞬唤屓说刮豢跊鰵?。
從視頻底部的介紹,這個叫“李孔岳”的身份是教授、博導、經濟學家。他的基本觀點就是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只有市場經濟才能讓社會發展。在他的演講里用一個排比句,強調了市場經濟的“巨大優越性”。他說,“沒有市場經濟不會出現汽車,人們只能永遠………沒有市場經濟不可能出現電燈……,沒有市場經濟你就得種地,不能進城。”不知道這位教授、博導、經濟學家是一種什么邏輯。也為我們國家怎么會有這樣的教授、博導、經濟學家而感到羞愧和恥辱。怎么連一般人都知道的社會進步的最簡單道理,也被他牽強附會地套上了市場經濟的“作用”。
不管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都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都各有其優劣,各有所長,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經濟模式也不例外??茖W的發展和進步是人類的智慧的具體表現。是人類智慧促進了科學的發展與進步,與經濟模式沒有聯系。市場經濟可以促進科學的發展和進步,計劃經濟同樣也能促進科學的發展與進步。
按照這位李姓經濟學家的邏輯,沒有市場經濟,社會只能永遠是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經營方式。任何事情,我們都不能只顧盲目地做結論,而應該以客觀事實為理論依據。任何離開了客觀事實依據的理論都難以成立。
翻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條清晰的思路,從人類社會進入商品交換以來,就一直是采用市場經濟的模式。中國的市場經濟其實還要早于歐洲,歐洲是從十一世紀的時候才開始傳入我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就是說市場經濟模式在中國推行的歷史有兩千多年了。那么,到新中國建立前,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又如何呢?就拿李姓經濟學家所說的汽車、電燈來說,解放前的市場經濟都能坐上汽車,用上電燈了沒有?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在舊中國只有極少許的洋人汽車。
恰恰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計劃經濟,才使中國的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就以汽車、電燈為例,看看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速度。
根據《頭條百科》資料:1901年,一個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將兩輛美國生產的奧茲莫比爾汽車從香港運到上海,從此中國開始出現汽車。1903年以后,上海出現了從事汽車或零部件銷售、汽車出租的洋行。1929年汽車進口量已達8781輛,193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38484輛,卻沒有一輛國產汽車。1920年,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提出了發展交通運輸的一些設想。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后,要化兵為工,在遼寧迫擊炮廠成立了民用工業制造處,開始試制汽車。中國人當時還沒有生產汽車的技術,于是聘請了美國人為總工程師。于1931年試制成功了一輛汽車,命名為“民生牌”??墒牵诙v汽車還沒造出來,“九.一八”爆發,東北三省被日本占領。繼“民生牌”汽車以后,20世紀30年代國產汽車試制工作在國內許多地方進行,但均以失敗告終。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汽車工業。
1956年,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從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總裝下線。中國汽車從此開始起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誕生、成長到成熟的發展過程。
1953年7月15日在長春拉開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帷幕。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載貨汽車總裝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1957年5月開始仿制國外樣車自行設計轎車。1958年,先后試制成功CA71型“東風牌”小轎車和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同年9月,又一輛國產“鳳凰牌”轎車在上海誕生。
1958年以后,各省市紛紛利用汽車配件廠和修理廠仿制和拼裝汽車,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熱潮”。從1953年的一家發展到16家,又由1960年的16家發展的28家。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濟南4個較有基礎的汽車制配廠,經過技術改造成為繼一汽之后第一批汽車制造廠。60年代,汽車改裝業起步,重點發展了一批軍用改裝車。民用消防車、救護車、自卸車和牽引車相繼問世,并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城市、長途和團體這三大類客車。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國產汽車17萬輛。到1980年生產汽車22.2萬輛,是1965年產量的5.48倍。1966年到1980年,生產各類汽車累計163.9萬輛。生產廠點近200家。1980年大中輕型客車生產1.34萬輛,其中長途客車6000多輛;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48萬輛。
正是新中國的計劃經濟才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我們今天的汽車工業如果沒有計劃經濟時期奠定的基礎,你市場經濟能發展起來嗎?看看解放前的市場經濟我們就心知肚明了。
再說電力方面,新中國的電力發展同其他科技發展一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17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里提出要大力發展電力事業,但是,到1926年孫中山去世的第二年,中國的總發電量才10.11億千瓦時,當時人均2.5度。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人均用電量才8度電,總發電量僅43億千瓦時。到1979年達到了2820億千瓦時,是1949年的65.6倍。請問李姓博導先生,這個究竟是市場經濟現實了的,還是計劃經濟完成的?為什么解放前的市場經濟中國的發電量人均年用電量只有8度,該做何解釋?這是鐵錚錚的事實啊,能否定得了嗎?
實際上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李姓經濟學家的所謂“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汽車、沒有電燈”的謬論,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否定新中國毛主席時代,明顯是居心不良。
用不著再多說了,作為一個教授、博導、經濟學家,怎么連這樣的歷史常識都沒有,還談什么經濟研究啊,有這樣的經濟學家嗎?真替他感到羞愧難當。
至于說市場經濟是不是能夠“共富”,究竟是為了誰好?李姓經濟學家的邏輯是“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共富””,“市場經濟是為了窮人好”。我們還是尊重事實,讓事實說話吧。
從理論上來說,市場經濟遵循的基本法則是“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市場經濟完全由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用現在經濟學家的共同說法就是市場經濟可以現實自由競爭。那么,這個競爭的結果是什么呢?一般不會逃脫這樣兩個結局,一是造成周期性經濟危機。二是造成并加劇貧富分化的“馬太效應”。在這樣的競爭中,只會形成階層固化,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窮人永遠也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獲得翻身的機會。
馬克思曾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學試圖將資本主義所有制看成天經地義的亙古不變的教條,實際是希望維持資本權貴的利益。”馬克思站在窮人的立場上一針見血,尖銳地揭開了這種市場經濟的所謂“合理性”的虛偽本質。
從事實上來說,以美國為例,美國堪稱是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但從美國的現實來看,完全否定了所謂市場經濟是“為了窮人好”的荒謬邏輯。據相關報道,美國2021年人均GDP高達66519美元,卻有4000多萬貧困人口靠領國家救濟金過活。而不到1%的富人卻享有43%的美國財富,請問,美國這樣的市場經濟是否實現了“共富”?是對窮人好嗎?用不著多說,只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為什么教授、博導、經濟學家卻恰好與常人的思維完全不同呢?不是無知,完全是為了為既得利益者站臺。是愚弄老百姓的一種強盜邏輯。
從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來看,市場經濟就是將一切人和物都異化為商品之后,一切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都是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的經濟模式,窮人手里沒有資本就不可能有任何選擇,社會財富增加越多,對窮人來說只能是與富人的差距就越大。什么為了窮人好,完全是一種混賬邏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