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必須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又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主要區別就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區別。那么,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呢?生產資料公有制對勞動者有什么意義呢?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在討論勞動者權利要求體現的《現實中勞動者的權利要求是怎么體現的?》一文之后,
陳廷湖先生發表了這樣的意見:
“鐘先生的論述中,消費價值和剩余價值似乎是一個東西,都是來自扣除成本以后的企業盈余(或者叫可分配利潤),只是占有的主體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者是被工本占有,后者是被資本占有。 人格化的工本就是勞動者,人格化的資本就是資本家。在私有所有制下,資本家完全的直接的占有生產資料,也完全占有了剩余價值。在公有所有制下,企業產生的消費價值的分配,取決于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如果勞動者沒有完全的直接的占有生產資料,那么勞權就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如何實現勞動者完全的直接的占有生產資料,工分制恐怕是不能勝任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應該具有兩個身份,既是勞動力的商品,又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
首先,陳先生對消費價值與剩余價值的理解是十分正確的,在以勞動者或工本所有者為主體經營的情況下,社會生產的成果表現為消費價值;在以資產者或資本所有者為主體經營的情況下,社會生產的成果表現為剩余價值。
其次,在這里陳先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實現勞動者完全的直接的占有生產資料”的問題。在陳先生看來“工分制是不能勝任的”。
陳先生這個問題涉及到對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與特征的認識。在這里我們來詳細認識這一問題:
1,在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條件下,事實上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公有制企業只存在有人格化的勞動者,而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者。因此,在公有制企業,勞動者才是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建立產權制度(以資產者為主體的制度)必然會造成公有制企業“主體缺位”,對于這一問題,理論界實際上也已經有過討論,并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識。也就是說,公有制企業必須以勞動者為生產主體,也只能以勞動者為主體。
2,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不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而且公有制本身也使勞動者具有了雙重身份,即在他是勞動者的同時,又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不同的地方。
21,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只是勞動者,而不是生產資料所有者,既不是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者,也不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因此,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必須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而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因為同時具有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因此,他已經不需要通過把自己的勞動力商品化來換取生活資料,而已經可以和其它勞動者聯系起來,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條件下,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的雙重身份是勞動所有者和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雙重身份,而不是勞動力所有者與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認識這點很重要。勞動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一字之差,卻反映著兩個身份和兩種權利的根本區別。
22,在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是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來占用生產資料的。但是,由于一個企業的員工,無論是以個體形式出現還是以集體形式出現,他呀他們都不是獨立完整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因此,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員工,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他可以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但必須是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前提下使用公有資產,或者說必須在保值的前提下使用公有資產。對于公有制企業的員工而言,是不能用公有的生產資料來承擔經營風險的。這是公有制企業員工作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權利和義務。
3,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不僅人格化的資產者被消滅了,而且公有制的實現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在同一種公有制面前,在同一個公有制企業,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相反,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公有制企業員工在勞動所有方面卻是有差別。因此,在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活動中,需要體現的差別是勞動所有方面的差別,而不是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這是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的根本性的差別。為什么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呢?就是因為在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必須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必須反映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入差別并在分配上反映這種差別。因此,在公有制經濟活動中,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當家做主的,他的權利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
4,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可以當作科學社會主義的同義詞來理解,也可以理解為勞動階級的社會)。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講明了兩種社會生產方式的本質區別:資產階級社會里,資產者是生產主體,勞動者或雇傭工人只是資產者用來增殖資產的手段;反過來,在勞動階級社會里,勞動者是生產主體,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一一生產資料只是滿足勞動者生活消費需要的一種手段。從這里不難看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方式本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勞動力或勞動者只是資產者獲取剩余價值的手段或工具;相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生產資料或資產只是勞動者用來提高生活水平、豐富生活消費內容的手段或工具。
5,生產資料公有制對于勞動者的意義在于它消去了資產者的生產主體地位。我們知道,社會生產總是由生產勞動和生產資料兩個方面構成的。生產資料背后的所有者是資產者,而生產勞動的背后是勞動者。在一種生產方式中,誰可能成為生產主體呢?這就由社會所有制的情況決定。在資本主義所有制條件下,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而勞動者只有自己的勞動力。因此,勞動者只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以換取生活資料。而當勞動者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后,進入企業的生產過程,勞動者的勞動已經屬于資本家或資方所有。由此可見,勞動力商品化事實上起到了消去勞動者主體地位的作用。勞動者失去了主體地位,自然,資產者就必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主體了。與此相對應,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不僅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既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必然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的唯一主體;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又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也就消除了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為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提供了客觀基礎。由此可見,對勞動者而言,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意義就在于消去了資產者的生產主體地位,從而可以使勞動者能夠真正當家做主和實現按勞分配。
6,如上分析,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而生產資料公有制事實上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由此必然使勞動者成為公有制企業的唯一的生產主體,必然使勞動所有權成為起決定作用的權利要求。這是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那么怎樣才能適合這種特點和滿足這種發展要求呢?
我們如果建立類似生產隊那樣的勞權制度,即在管理上建立由員工大會、員工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總經理負責制;在分配上建立工分分配制度:建立“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在個人收入分配上按照員工的勞動狀態(數量狀態、質量狀態、效率狀態和結果狀態)的差別進行分配。
在這種情況下,公有制企業如何作為經濟實體獨立運行和發展?如何承擔經營責任呢?
在采用按勞分配制度條件下,特別是采用工分分配方式的情況下,“補償消耗的”是首先進行企業占用的公有資產的價值消耗的補償,這是勞權公有制企業使公有資產處于保值的狀況下運行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補償消耗的”的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的最終結果一一即總價值量就被區分為生產資料轉移價值量和新創造的價值量兩個部分;而“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和余下都是自己的”三個部分是分別滿足國家需要、集體需要和個人消費需要的價值量。其中,滿足國家需要和集體需要的價值量,按照相應的比例扣除,個人消費價值量則以余額的形式出現。
公有制企業在首先補償了生產資料轉移價值量之后,余下來的就是企業勞動者集體新創造的價值量。員工收入即隨著這個價值量自然波動。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實質它只是一個勞動實體,而不是一個資產實體。
一個公有制企業,沒有理由用公共的生產資料來承擔經營責任,而只能用自己的勞動來承擔經營責任,具體就表現在分配上是優先補償生產資料轉移價值量,從而使勞動收入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市場變動而自然波動。這也是“多勞多得”的具體體現。如果企業的經營出了問題,首先減少的是員工的勞動收入,其次是滿足集體需要的項目扣除部分,然后是交給國家的部分;而如果一個勞權企業的經營狀態達到資產虧損的界限時,這個企業就應該解散了。這就是勞權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用勞動來承擔經營風險的具體體現。
因此,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的企業,是不會允許腐敗行為產生的。因為任何腐敗行為所損害的首先是全體員工的利益,影響的首先是勞動者的勞動收入,腐敗行為的發生必然會引發員工的強烈反對。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企業管理人員的化公為私、利益輸送、及其賤賣、貴買行為,都會受到員工的監督和制度的懲罰。
因此,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的企業,由于員工收入直接與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相聯系,是會有強大的發展動力的。資本家經營的企業,只有資產者關心企業的經營成果,絕大多數員工都是被動的、消極的,產權企業就像普速列車那樣,由一兩個機車牽引著或長或短的車輛向前跑的;而勞權企業就像高速列車,不僅機車在強大的動力,而且每個車輛都自帶動力,因此,高速列車可以輕松地跑出三、四百公里的速度來。
7,許多人認為公有制企業缺乏效率,因而只適合提供社會公共產品的場合。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如果你認識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那公有制企業就是越普遍越能滿足全體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如果你認識到實行按勞分配的公有制企業就如高速列車那樣具有遠比私有制企業強大得多的動力,那么,你就會知道,公有制企業完全可以參與市場競爭,而且會比私營企業更有效率,更具競爭力。
8,理論界在研究公有制經濟時,大多是以蘇聯模式的公有制模式為模板的。但事實上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而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它只是一種沒有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由于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因而這些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前,需要快速積累資金、實現工業化,形成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基礎。蘇聯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它的特點是一方面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另一方面又沿用了西方國家的產權制度。因而是一種半社會主義半資本主義的過渡性經濟模式。只有用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這種過渡性模式才會轉變為真正的、完全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即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但蘇聯直到戈爾巴喬夫都沒有認識到這點。
以上的各個要點,我在許多文章中多有講到,但沒有這么詳細。在這里專門做一個說明。許多專業的學者或研究工作者,對公有制有過大量的研究。但是,只要是局限于蘇聯模式,那就很難有成就。因為它性質上本來就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真正有突破的,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就是我國人民公社體制。但真正重視人民公社體制研究的學者卻不多,或者雖有人想研究,但真正了解人民公社體制人卻很少。
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停頓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論述上面,必然是膚淺的。而要從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出發認識其特點、發展要求,則有兩大難點:第一,是要能夠突破蘇聯模式的誤區,即把本來只是過渡階段的公有制模式當作社會主義公有制模式的誤區,進行這種突破是比較難的;第二,要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理解和認識事實上是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一一人民公社體制,也比較難。因為對于許多校院研究人員而言,他們離勞動者的距離比較遠,一不小心即陷入了傳統觀念。這是從十月革命以來的公有制研究沒有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所在。
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需要工人理論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