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價值中國網上讀到了張建宏的文章《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
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
“公有制被稱為是鐵飯碗,不容易破產,這才是國營企業的最大弊病,由于國家信用的支持,讓一些國營企業受到銀行及國有資本的支持,還有就是管理者認為國企破產是一個不尋常的事件,是每一任上級領導者不愿意看到的,至此國營企業不論資產負債情況如何,就是不進行破產,這種環境下的國企,在管理者的呵護下,企業領導層照樣按月拿工資,那罷是托欠工資,破產本來是對企業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的保護政策,確讓企業得到特殊的政策保護。我們應該向國有資產管理者制定評價方法,讓經營不善的企業,競爭力下降的企業退出市場。我們建議國企進行股份制改造,國有資本執合成股份,上資產交流市場交易,民間資本可通過購買股份參與市場,這樣才能讓我們國營資本處在競爭環境當中,同其他資本在一個平等的市場進行合理的競爭。”
我覺得張先生的看法及其改革主張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現在的問題不在于社會主義公有制完善不完善,而是我們的經濟學家不懂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和性質。
國營企業本身就不是一個獨立的資產實體一一國家所有的企業,全民所有制企業,這本身就告訴我們,建立在這種公有制基礎上的企業,是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破產是什么?是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終結形式。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它本來就不是獨立的資產實體?為什么要它象私營企業那樣破產呢?又有誰有權利讓它破產呢?
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企業,具有三大特點:只有獨立的勞動所有者,沒有獨立的資產所有者;在公有制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可以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因此,公有制企業最基本的性質在于:它是消除產權、全面體現勞權的所有制形式,而不是體現產權的所有制形式。
但是,一群產權學派的經濟學家不懂得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不懂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就是為了消滅作為剝削者的資產所有者,就是為了消除人們在資產占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所謂的產權在生產過程中失去意義,不懂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在事實上的確也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不懂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為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一一即勞動所有權的體現創造了條件;不懂得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企業,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全面體現勞動者權利要求的企業,實際上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周其仁先生在《公有制企業的性質》一文中,他認為:
1,公有制消滅了產權主體或資產所有者。“公有制企業的特征是‘沒有最終委托人的代理人’,各類代理人本身不擁有合法的對于生產資料的個人產權……”,“在這里,公有主體只能作為不可分割的產權所有者整體性地存在,而不容許把公有產權以任何形式分解為個人產權”。換句話說,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獨立的產權主體,消滅了獨立的、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
2,公有制從根本上消除了勞動者“憑借自身擁有的人力資源,通過選擇與公有制企業訂立合約,作為要素所有者進入企業合約”,一句話,公有制的實現消除了勞動者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的方式,消滅了雇擁勞動方式。
3,公有制從根本上消除了保證企業效率的一種機制。“市場合約的可選擇性就是資源所有者有權出錯和糾錯。這是產權最重要的經濟功能,也是市場經濟保證資源有效配置的最基本的機制”。而“公有制企業消除了企業的市場合約基礎,同時就把市場校正企業和企業家出錯的機制也消除了。”換句話說,公有制不僅消滅了資產所有者,消滅了雇擁勞動方式,同時也消滅了以產權為基礎的企業經營機制。
4,公有制還“否認了個人對其生產性人力資源的合法所有權”。在周先生看來,勞動者個人的生產性人力資源(例如勞力、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學習能力,以及努力、負責,創新,冒風險,對潛在市場機會的敏感等等),是“天然屬于個人的資產”,但公有制否認了個人對這些資產的所有權。明確一點說就是:勞動者的勞動力屬于天然的個人資產,而公有制卻消滅了勞動力所有權,消滅了勞動者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
5,公有制企業“根本沒有辦法追逐經濟學意義上的利潤”。“因為消除了個人對生產性資源的產權特別是選擇市場合約的權利,嚴格說來市場價格,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概念都無法存在,利潤概念也因此無法存在”。在這里,周先生己明確意識到公有制企業已經不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它的生產目的與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
6,公有制企業的國家租金制與市場企業的利潤體制有著本質區別和明顯劣勢。
綜上所述,周其仁先生都是從產權范圍內考察公有制企業的性質的。從以上6點可以知道,公有制和產權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因為公有制本身消滅了產權主體,消滅了產權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雇擁勞動方式,消除了建立在產權基礎之上的企業經營機制。不僅如此,周其仁先生還進一步指出公有制企業已經不同于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在這里,周其仁先生對公有制性質的分析(就產權角度而言)不僅是全面的,而且是深刻的。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我國經濟學界,有些人搞不清公有制與合作制的區別,有人把合作制叫作公有制;而另有些人則又把公有制和產權制度混為一談,把產權制度的弊端加在了公有制的頭上,很顯然,對于公有制的認識處于非常混亂的狀態。
但是,因為周其仁先生只是從資產所有者的立場出發,來看待公有制企業的特點和性質,而沒有從勞動所有者的立場出發,因而把公有制的優點當作缺點或缺陷來對待了。對廣大勞動者來說,消滅了產權主體,消滅了產權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雇擁勞動方式,消除了建立在產權基礎之上的企業經營機制,甚至消滅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不正好為實現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創造了條件嗎?所以,在周其仁先生看來的公有制企業的所謂缺點或缺陷,站在勞動者的角度看來,恰恰是它能夠全面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優點和優勢所在。
而厲以寧認為股份制企業完全可以是公有制企業,是因為厲先生不僅不懂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和性質,同時也不懂得股份制的基本特點和性質。如前所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性質就在于它是消滅產權、體現勞權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面體現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的所有制形式。因此,適合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企業制度,只能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只能是勞權制度。股份制是什么制度呢?是按照出資人的資產價值量的多少確定股東管理權和分配權多少的制度,也就是資產者當家作主和按資分配的制度,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
產權學派的經濟學家不懂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與性質,但卻在主導著公有制的改革,于是大部分的中小型國有企業被消滅了,鄉鎮企業、集體企業在改制中變成了私營企業,剩下的少數國有企業則建立了股份制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本來只有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勞動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但是,股份制卻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制度,于是產權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國有企業處于無主體的狀態(國有企業所謂的股東、董事長等不過是“假洋鬼子”而已),另一方面實際否定了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地位,于是國有企業的腐敗就不可避免;在國有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但是,股份制卻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結果是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合理要求被否定,卻體現了不需要體現的資產所有權,于是國有企業便是缺乏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只能是低效狀態;國有企業本來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但股份制卻是適合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于是,建立了股份制的國有企業既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也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從而失去的作為規范的經濟實體的性質。
張建宏先生講到的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的一系列弊端,其根源就在于產權制度(不論是股份制還是獨資經營的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失去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性質。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既不能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存在著一系列弊病,那不是很正常嗎?
而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所以不能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就因為我國主導公有制改革的經濟學家不懂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和性質。因此,現在的問題不在于完善公有制,而在于怎樣適應公有制!
什么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那就是要從舊的觀念(產權觀念,資產實體觀念,產權制度觀念)中解放出來,從產權經濟學家的誤導中解放出來,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三大特點)出發,建立與公有制基本特點和性質相適應的制度(勞權制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