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特曼生氣了
經濟學家最近很忙碌,忙于為“經濟不振”把脈開方。
對于經濟學家的忙碌,我之前表達了不同看法【1】,還因此得罪了夜郎國的馬戶,這里就不贅述了。
有簡特曼(gentleman)對我的不同看法很生氣:“既然你如此推崇馬克思,那就別給我們講馬克思那套脫離實際的大道理了,你就回答我一個問題好了:馬克思怎么看中國當下的‘經濟不振’?”
我仿佛聽見,這位簡特曼正在暗自竊笑:“19世紀的《資本論》,能用來解釋21世紀中國的經濟不振嗎,狠哼?”
其實,“狠哼”的不止一個簡特曼,而是若干簡特曼。
他們之中,或有以“主流經濟學家”“主流準經濟學家”“主流前經濟學家”以及“主流后補經濟學家”自詡者,也未可知。
所以,簡特曼的后面是復數,必須加上“們”。
二、馬克思說
經濟增速處在5%-6%之間的中國,能否定義為“經濟不振”,其實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如果這就是經濟學家口口相傳的“經濟不振”,那么馬克思又是怎么看的呢?
雖然,馬克思生前并沒有討論過21世紀中國的經濟不振,但是,他老人家卻分析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不振。
馬克思對經濟不振的討論非常豐富,這里我以《資本論》第三卷中的一段論述為例。
在討論“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規律”時,馬克思這樣說:
“一旦可以榨出的剩余勞動量對象化在商品中,剩余價值就生產出來了。但是,這樣生產出剩余價值,只是結束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第一個行為,即直接的生產過程。資本已經吮吸了這么多無酬勞動。隨著表現為利潤率下降的過程的發展,這樣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的總量會驚人地膨脹起來。現在開始了過程的第二個行為。總商品量,即總產品,無論是補償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部分,還是代表剩余價值的部分,都必須賣掉。如果賣不掉,或者只賣掉一部分,或者賣掉時價格低于生產價格,那么,工人固然被剝削了,但是對資本家來說,這種剝削沒有原樣實現,這時,榨取的剩余價值就完全不能實現,或者只是部分地實現,資本就可能部分或全部地損失掉。進行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地點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關系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其次,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總是和這種革命聯系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斗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系和調節這種聯系的條件,越來越取得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這個內部矛盾力圖通過擴大生產的外部范圍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隘基礎發生沖突。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為在二者相結合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恰好也會隨之而增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273頁)
看懂了這段論述的讀者,可以不必再往下看了。如果沒看明白這段論述,請稍安勿躁,我將在下面為您解讀一二。
三、我的解讀
馬克思這段論述所描述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所以周期性出現“生產過剩”“經濟不振”“消費不足”等等的一般原因。
中特的市場經濟當然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是我認為,馬克思這段論述對于把握當下中國經濟不振的根源,不僅有著深刻的方法論意義,而且——馬克思難道說的不正是閣下的事情嗎?接下來,我按順序解讀一下馬克思的這段論述:
(1)馬克思同志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并不是生產出商品就OK了,它包括生產價值和實現價值這兩個行為。“生產出剩余價值,只是結束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第一個行為,即直接的生產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雖然資本的平均利潤率會趨于下降,但是第一個行為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的總量“會驚人地膨脹起來”。剩余價值總量的膨脹看起來是好事,可事情卻并沒有這么簡單,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還需要有接下來的“第二個行為”。
(2)這第二個行為就是:“總商品量,即總產品,無論是補償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部分,還是代表剩余價值的部分,都必須賣掉。”請讀者注意,“必須賣掉”這一點非常重要,簡直就是非常要命!或問:“不然呢?”
(3)不然的話,后果就很嚴重:“如果賣不掉,或者只賣掉一部分,或者賣掉時價格低于生產價格,那么,工人固然被剝削了,但是對資本家來說,這種剝削沒有原樣實現,這時,榨取的剩余價值就完全不能實現,或者只是部分地實現,資本就可能部分或全部地損失掉。”
(4)所以,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個行為(產和銷),馬克思作了如下總結:“進行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地點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馬克思說的“直接剝削”,指的是“生產商品價值”的直接生產過程;馬克思說的“實現剝削”,指的是“實現商品價值”的銷售過程。生產商品價值和實現商品價值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生產和銷售不僅在時空上是分離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有區別的。
(5)生產和銷售各自所需要的條件為什么不一樣?因為:“前者(“第一個行為”即生產)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后者(“第二個行為”即銷售)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關系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只受社會生產能力的限制,但是商品的實現卻要受到生產部門的比例關系以及社會消費能力的限制。
(6)馬克思在這里特意強調:“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消費能力(即“有效需求”),既不是由這個社會絕對的生產力(相當于“潛在增長率”)決定的,也不是由這個社會絕對的消費能力(即“生理需求”)決定的,而是由這個社會的分配關系所決定的。
(7)為什么一個社會的消費能力不能“隨心所欲”地刺激起來呢?癥結就在于資本主義固有的“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一點無需我進一步解釋,想想網上流傳的各種有關“消費”的段子,就清楚了。
(8)除了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限制之外,“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也就是說,要擴大再生產,就需要積累,就必然限制消費力。所以,資本主義積累規律也會限制社會的消費能力。
(9)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資本積累規律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總是和這種革命聯系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斗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也就是說,資本之所以要不斷積累,其原因在于:其一,生產技術的不斷革命,以及由此導致的資本貶值;其二,市場經濟的普遍競爭,以及由此導致的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
(10)在資本積累規律的作用下,“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系和調節這種聯系的條件,越來越取得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經濟學家看見沒有,別以為是你自己的意志在左右著市場運行,其實是“看不見的手”的盲目作用在左右著你的意志。我為啥說經濟學家不僅“自以為是”,而且還“自作多情”?原因就在這里。
(11)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這個內部矛盾力圖通過擴大生產的外部范圍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隘基礎發生沖突”。也就是說,生產力與消費力之間的矛盾,其實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的外在表現罷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原本應該通過調整和變革生產關系才能得到真正解決。可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框架內,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卻總是力圖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刺激消費)求得解決。可悲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越是發展,它就越是與導致消費力(有效需求)不足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沖突。
(12)喜劇的是,“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也就是說,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不可調和;另一方面,由這個矛盾衍生出來的資本過剩和勞動過剩的“雙重過剩”,卻似乎沒有違和感——看看今天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資本過剩和人力過剩,就明白什么叫“雙重過剩”了。
(13)為什么資本過剩與勞動過剩能夠比翼雙飛,你追我趕,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呢?“因為在二者相結合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恰好也會隨之而增大。”所以我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預言:“過剩還是透支”,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命【2】。
四、結 語
我的解讀到此告一段落。
或問:“能用《資本論》來說明中國當下的經濟不振嗎?”
——言外之意,馬克思的論述有提當下中國的經濟不振嗎?
是的,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沒有一個字說的是“當下中國的經濟不振”。
但是,我也反問一句:“用《資本論》來剖析當下中國的經濟不振,何錯之有?”難道把經濟不振歸咎于“某進某退”,或者“惡意不消費”,并且發誓要讓房價和股價成為拉動消費的龍頭老大,才是理論沒有脫離實際嗎?
馬克思的道理的確很大,但是它一點都不脫離實際。
白紙黑字,各位看官自己做個比較:在揭示當下中國經濟不振的原因時,究竟是庸俗經濟學家在胡說八道呢,還是馬克思在胡說八道?
注釋:
【1】對于我的看法請參:《黔驢技窮的經濟學家》,《評林毅夫“消費拉動誤導中國”》,《既然市場決定,就別一臉委屈》。
【2】趙磊《市場經濟的難題——透支還是過剩?》,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